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下称《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有关配套法规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对交通事故事实和形成原因作出认定,并确定当事人责任。如何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法律法规做了原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坚持了“以人为本”,强化了“风险责任”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的适用,通过积极建立责任保险和社会安全制度所担负填补损害之功能,凸显了现代民事侵权行为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色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
5.
货物运输保险(以下简称货运险)是以运输过程中的货物及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承保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遭受损失的一种财产保险。道路货运企业在承接运输业务时,常会遇到货物保险的事宜,现结合工作实践,论述货运险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交通安全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未来交通安全管理的价值理念、主要制度和基本原则,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制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我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会开创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和新纪元。 相似文献
7.
如今,路上的车越来越多,汽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变得越来越大。每位司机、行人都希望自己的每次出行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其实这并不难,只要每个道路参与者能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这个愿望是很容易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并于2004年5月1日施行。其标志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制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实施条例”全文共八章115条,体现了道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生活以及政治文化活动、企事业单位生产、政府机关办公、经济运行等等都需要使用和消耗大量物资。这些物资从生产单位送到用户手中将产生大量的货物运输量,而这些货物主要是由机动灵活、门到门的道路货物运输(卡车运输)完成。但由于我国许多城市都对货车进城进行限制(尤其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许多道路运输企业为了满足物资供给需求、解决送货进城等问题进行违规经营。道路运输企业通常的做法是把中小型客车的后排座位拆除,把客车当货车使用。这就产生了所谓客车运货的情况,这种情况存在诸多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本文重点探讨客车运货进城的法律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姬王乐王乐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3,(20):47-49
我国运输行业的集中度不高,行业运行效率偏低,并且很多运输公司需要经常通过超载来完成运输任务。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7条不允许全挂车(或汽车列车)上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这是法律对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要求。但企业应如何建立这些制度?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建立这些制度更为困难。本文结合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的构思。 相似文献
18.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行为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和公安部令第70号《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中,都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程序进行了规定。规范公安机关处理交通事故的程序是《程序规定》的主要立法目的之一。根据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遵循程序法定、公正、公开和效率的原则。历史表明没有程序的公正就没有实体的公正。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归类于证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调整了道路交通安全诸方面的法律关系,填补了我国在道路交通方面的立法空白。该法第76条明确了道路交通中的赔偿责任属于侵权责任。其归责原则是根据当事人的不同性质来认定的。其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该法实施四年来,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