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并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进行量化描述。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序参量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函数极值的思想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以北京市区域轨道交通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城轨营业里程及区域轨道交通客运量分别是北京市铁路系统、城轨系统及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的序参量,同时,序参量分别主导着各自系统演化的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2.
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已经为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为了探究各制式之间的协同主次关系,本文采用协同学理论,选取能够表现各制式铁路运营特点的序参量,运用改进的熵值赋权法对各参量进行赋权,建立了一套各种制式轨道交通子系统的有序度评价模型,并计算各子系统的有序度。通过对成都地区各制式轨道交通子系统的有序度计算分析,发现国铁干线子系统的有序度明显比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和市域铁路子系统的有序度高,说明其内部运营方式已达成熟,可以考虑其作为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骨干,形成以"国铁干线为主、城轨市域为辅"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一体化的协同形式理念,并基于此提出多制式区域轨道交通运输方案协同编制的相关步骤。  相似文献   

3.
分析轨道交通产业链协同演化水平,有助于轨道交通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根据协同学理论,构建了"双链"轨道交通产业链系统模型。定义各子系统的序参量,将之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系统的驱动动力,并运用二维复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唐山市轨道交通产业链系统的协同演化水平。结果表明,唐山市的轨道交通产业链系统的协同演化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演化程度不高,协同驱动发展动力机制有待改进。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内涵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区域物流系统内涵,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构成及其之间的协同关联,构建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层次,探讨了区域物流系统协同效应,并提出了区域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发展目标和运行机制,为促进区域物流系统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大都市区域轨道交通发展需求,重庆市提出了"轨道交通快线"新型轨道交通模式,以期增强大都市区对外交通集聚辐射能力,加强市郊区域与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通道。针对轨道交通快线运营管理与调度指挥模式问题,本文以重庆市为例提出了轨道交通快线运营管理与调度指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适应轨道交通快线规划发展的运营及调度模式,并进一步探究了轨道交通快线与国铁协同运输组织相关问题,为轨道交通快线与国铁衔接贯通、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从中心地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中心区外围区域轨道交通线网规模、轨道交通对机场的服务、地铁车辆段布局四个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东京、伦敦、巴黎、纽约四个国外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特征,并与北京市的轨道交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提出北京市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网络系统的连通性是其可靠性、可达性的基本前提。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战略背景下,分析了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复合网络连通度影响因素;从系统中观层面,分析了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复合网络连通度的内涵;提出了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复合网络的连通性的计算步骤并给出了计算实例。用连通性对区域轨道交通多制式复合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判别路网互联互通的程度,可为网络规划设计及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永刚 《综合运输》2024,(2):24-28+64
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正在建设多层级轨道交通系统,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经验,展望十四五时期北京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目标。从规划、建设、运营各阶段,简述轨道内部四网融合的重要关注点。综合轨道内外关系,从满足通勤需求和引导城市发展两个方面,以网络层面提出轨道融合发展思考,从既有线改造和运营管理提升两个方面,以线路层面提出轨道融合发展思考,从交通枢纽和轨道微中心两个切入点,以站点和区域层面提出轨道融合发展思考。基于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结合北京市具体建设项目,从点线网各层面思考十四五时期轨道融合发展的经验及预期成效,展望远景2035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都市圈区域交通发展模式研究为目标,基于空间网络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上海都市圈轨道网与道路网的空间句法线段分析模型,并以整合度指标分别定量评价区域内轨道网和道路网各空间组团的可达性。结果表明,都市圈道路网的空间可达性明显优于轨道网,都市圈交通体系缺乏能够与区域发展格局相匹配的轨道网络。结合上海市都市圈发展背景及交通运输方式特征对比,得出结论:构建高密度、多层次的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以轨道交通引导区域空间发展规划是上海都市圈区域交通发展的较优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评价指标的选定、评价体系的搭建为切入点,对基于TransCAD的公路交通旅游协同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要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A省为例,对基于TransCAD的公路交通旅游协同发展评价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省的公路交通旅游协同发展适应性结果为“基本适应”。结合各指标情况,提出A省公路交通旅游协同发展思路与重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