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敏 《交通标准化》2009,(23):110-11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的结构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基本原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提出景观生态学在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方法,以及居住区绿地景观系统的结构模式,可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结构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提出与毗邻居住区共享停车的策略.首先从二者的停车泊位需求特性、空间位置关系、居住区类型及停车泊位互容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实现共享停车的基本条件.然后,基于我国居住区泊位所属权限的复杂性,重点分析了共享难度最大的私家车位共享问题.分析了实施共享停车的措施,提出需进一步开发共享停车APP系统和基于云平台的共享停车位汇聚平台系统等.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区交通与景观的协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今城市居住区建设的规模化、综合化,居民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以及人们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居住区内部的交通系统与其景观功能的整合设计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城市居住区的交通特征及景观要求,进而研究居住区交通与景观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从而提出城市居住区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内容等。最后,简要介绍了新江湾城大型居住区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5.
面对居住区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上海市近年修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在停车规划、建设及管理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分析上海市中心城老旧小区停车难的主要原因,即小客车快速增长、停车历史配建不足、车辆随意停放且小区内部空间有限。为缓解居住区停车矛盾,上海市坚持区域差别化发展理念、动态调整居住区停车配建标准,在加强停车配建审核管理、鼓励小区内部挖潜扩容、推进停车错时共享、利用互联网+探索共享新模式、完善夜间道路临时停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所围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居住区的交通组织必然会对居住区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交通》2014,(12):67-67
801路是大连市开通的首条“社区巴士”线路,线路总长5.5公里。该线路的开通,解决了市民“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填补了高新区北部居住区与黄埔路主干道路公交衔接空白,改善了当地居民出行条件。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市老城区交通压力持续增大的问题,从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健康城市理念,并借鉴国外城市老城区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国内城市老城区健康道路交通模式应具有道路网络"高密度、小街区、微循环",公共交通全覆盖、高效率,慢行交通空间连续、设施完善、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等特征,为老城区健康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窄马路、密路网"城市道路布局模式是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理性回归,将对既有规划技术体系和城市未来发展产生变革.基于昆明市呈贡低碳示范区在"窄马路、密路网"道路布局方面的规划设计探索和总结,归纳"窄马路、密路网"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探讨规划和设计两个层面的技术要点以及需要修订的相关技术规范,以期对业界在开展具体规划设计业务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TOD模式下的交通发展模式旨在构建与片区高强度开发建设相匹配的交通接驳系统,完善的接驳系统对于提升片区吸引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TOD模式下站点交通特性及周边道路结构形态配置,通过类型学方法,按照"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不同类别的TOD站点,解读相应的规划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1.
老居住小区由于存在建设标准低、停车配建缺乏、社区管理薄弱等问题,近年来引发的停车供需矛盾激化、消防救护通道受阻、动静态交通秩序混乱、公共绿地损毁严重等系列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甚至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通过对老居住小区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困境分析,提出以增加停车位为抓手的交通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现有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合,并形成有效的治理推进机制和建立可持续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在技术措施、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上实现创新突破。同时,基于杭州市开展的老居住小区交通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以及已实施并取得较好治理效果的案例,交通综合改善措施被证明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2.
完整街道设计理念注重维护所有道路活动者的空间权利,重视人行道、自行车道、公交专用车道设计以及对路侧步行空间的协同考虑,有利于纠正国内城市道路设计偏重小汽车交通的误区。首先,突破国内现行道路红线管理范畴,将道路空间规划对象扩展至建筑前区。然后,在分析国外完整街道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完整道路横断面规划控制原则体系。最后,以天津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实践为例,分析完整街道实施进展与现存问题,以期推动完整街道理念在国内的推广与落实。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绿色住宅结构设计中结构环境性能的改善以及其他与结构系统有关的环境问题,在对我国绿色住宅的结构设计评估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绿色住宅结构设计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分析、计算绿色住宅结构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得分,从而评价其所属等级,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街区形态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洋  何东全 《城市交通》2011,9(4):21-29,75
研究中国城市形态与居民出行能耗的关系在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能源紧缺、气候变化背景下显得极为迫切.首先提出基于调研数据估算居民出行能耗的方法.以济南市9个小区为例,通过定量计算和描述性分析,比较了传统胡同式、密方格网式、单位邻里式和超大街区式四种类型街区形态特征和家庭出行能耗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容积率最高的超大街区...  相似文献   

15.
生态住区建设是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新趋向,也是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笔者在对生态住区概念的一般性释义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住区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的综合体现的观点.并就现实条件下生态住区的建设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雪铭  许妍 《城市交通》2008,6(3):72-78
城市交通网络演变对居住空间扩散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对大连市交通网络演变特征及相应的居住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定量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连城市交通网络对居住空间扩散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交通网络和居住用地的分形分维特征均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两者的分形特征呈高度正相关,城市交通网络发展对居住空间扩散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GIS手段,制作哈尔滨市二环人居环境评价等级图。首先,对地理信息系统作简单的介绍,并说明他在人居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原理,其中,主要对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详细阐述。其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住宅区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最后,对搜集到数据进行住宅区人居环境评价,并将结果以专题图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更直观地表现出GIS在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山地城市轨道车站与周边住宅区衔接方式的差异,将住宅区与轨道车站衔接划分为短距离、中距离及长距离三类模式,并对中短距离两类衔接模式典型住宅区居民出行高峰小时产生率、出行方式比例、同种出行目的方式比例进行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短距离衔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居民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中短距离两种衔接模式,住宅区私家车出行比例相差不大;居民对不同交通方式换乘选择意愿较弱。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住宅区引导和保障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选择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大量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系统地分析上海周边大型居住社区职住分离情况.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大型居住社区居民通勤时间、出行方式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门时间早于上海市平均时间、居民对公交的依赖性非常强、助动车使用比例较高,这表明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存在站点距离过长和线路不对称等情况.最后通过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样本之间的比较,找出影响大型居住社区居民职住分离现象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改善职住分离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