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大跨屋盖结构共振响应的简化CQC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传统完全二次项组合法(CQC法)的计算效率,通过对模态频响传递函数和模态力谱的分析,提出了大跨屋盖结构共振响应的简化CQC法.该方法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风荷载特性,计入了模态频响传递函数和模态力谱实部和虚部对响应方差的贡献;为保证计算精度,考虑了共振响应模态的耦合效应.将该方法应用于某游泳馆屋盖结构共振响应分析,并将其与传统CQC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算例表明,与传统CQC法相比,该方法误差较小,节点位移共振响应最大误差仅为2.73%,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风振响应中平均响应、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之间的关系,初步提出划分结构抗风类型的思想,将大跨屋盖结构分为4类抗风类型,并给出具体的划分方案,以简化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分析过程.在此基础上,以拱作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常用的参数范围内,通过风洞试验,确定屋面风荷栽,对矢跨比分别为1/8和1/4的大跨拱结构的抗风类型进行系统的参数分析,研究风荷载基本参数和结构参数(矢跨比、跨度、结构截面刚度和屋面质量)对拱结构抗风类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基频小于4Hz的绝大多数拱结构,脉动风响应明显大于平均风响应,脉动风响应不可忽略,属于背景响应可以忽略、共振响应占主导地位的结构抗风类型.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科技和施工工艺的逐渐进步,大量形式新颖、质量轻、柔性大的大跨度屋面不断涌现,这些结构形式丰富多彩,且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正在建设的上海铁路南站是其中之一.但大跨度屋盖结构因具有质量轻、柔性大、阻尼小等特点,风荷载是其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通过对铁路南站站屋屋盖风洞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得出的结论供结构设计研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跨度球型屋盖结构风致连续破坏过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CFX11.0,基于雷诺平均(RANS)方法的SSTk-ω湍流模型,对大跨度球型屋盖风致破坏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风致连续破坏过程中,屋盖开口附近风压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跨度球型屋盖风致破坏区域受矢跨比的影响,屋盖破坏过程中破坏开口边缘处风压发生较大变化,这是屋盖风致连续破坏的主要原因.此外,结构前后入口也对破坏开口屋面内外表面风压系数分布规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输出响应的识别结构参数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输出未知时结构模态参数基于频率响应函数的神经网络识别方法,并研究了不同的噪声水平和网络输入层结点数目的变化对网络输出误差的影响。讨论了网络对不同阶数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数值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包装系统可看作是多自由度系统,将该系统的暂态响应信号用Prony方法进行拟合,可求出系统各模态参数.介绍了确定系统阶数的方法,并且利用高阶Prony模型和时反信号可在噪声中准确求出各模态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可用于识别包装系统的阶数和各模态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了方便双曲抛物面薄壳屋盖的制作,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双曲抛物面薄壳屋盖进行理论计算,得到了直母线钢筋数以及直母线钢筋在空间的位置、锚固面方程以及与直母线交点、直母线之间的交点和直母线与锚固面的法线之间夹角的数学表达式。利用Matlab软件经过实例计算验证了其有效性,为今后双曲薄壳屋盖的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2):105-106
茅山隧道工程的施工建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简单的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茅山隧道施工风险识别当中的应用,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知,层次分析法具有极高的准确性,能够准确的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态分析法的结构动载荷识别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基于模态分析法的动载荷识别时域方法,应用薄板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并对该方法在转向架结构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结构损伤引起动力特性变化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损伤识别定位方法:利用结构位移模态的4阶导数进行损伤判别。文章首先论述了基于结构位移模态4阶导数进行损伤判别的基本原理,然后建立了一个钢筋混凝土曲梁的有限元模型,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损伤判别方法进行了验证。验证的结果表明:位移模态的4阶导数对单一损伤、支座处损伤以及多处损伤都能进行有效识别,其识别效果要明显优于曲率模态法和曲率模态差方法,且无需结构的基线模型。  相似文献   

11.
在均匀流场和B类紊流场中测试不同风偏角下有无塔吊情况的塔顶和0.65倍塔高处桥塔的风致振动响应,对设计基准风速下的风振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塔吊以及流场类型对桥塔风致振动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塔吊和流场类型对桥塔风致振动的均值几乎没有影响,但会影响风致振动的方差。。  相似文献   

12.
首先阐述了振动监测在桥梁结构监测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某大跨度连续钢桁梁为工程实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分析和传感器优化布置,对振动远程监测系统的监测内容、测点布置、传感器及二次仪表的选型、信号分析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实时触发采集和周期性采集相结合的信号采集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楼顶部设桅杆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以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为分析在风荷载激励下桅杆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以及高耗能粘弹性阻尼器对桅杆和主体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根据Davenport风速谱理论,采用AR线性滤波法模拟出空间、时间相关的脉动风速时程,并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进行风荷载激励下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高耗能粘弹性阻尼器的加入使主体结构的桅杆放置层桅杆周围部分杆件的内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小,桅杆的动力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钢管混凝土结构以其优越的力学性能广泛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而将钢管混凝土结构用作桥墩在国内还很少见。目前,对于框架式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动力方面的试验研究很少,而理论方面的研究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通过ANSYS软件建立框架式钢管混凝土桥墩模型,并对影响该种类型桥墩的自振频率因素进行分析及初步探索,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交通荷载作用下高速公路路面路基动力响应的分布和传递变化规律已成为解决路基问题的重要研究内容.文中针对道路工程结构的特点,研究基于实测路面振动加速度的交通振动荷载识别问题,建立道路结构动力响应计算模型,提出非线性系统交通振动荷载识别的增量有限元方法,推导了由实测加速度响应计算交通荷载的识别公式,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得到了一定条件下路面振动荷载时程曲线.  相似文献   

16.
与快铁运用模式不同,高铁运用模式更加强调安全冗余.因而降低蛇行振荡参振质量应当作为高速转向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横向振动耦合机制是高铁车辆振动行为的基本规律,其形成具有以下2个主要因素:即轮对(强)迫导向定位形式和抗蛇行高频阻抗作用,两者导致车体摇头大阻尼特征,造成车体对后位转向架接口的横向高频扰动增强,进而构成了横向振动传递媒介.同时这2个因素也是参振质量降低的必要技术条件.降低纵向定位刚度或最小等效锥度,将违背高速转向架的降低参振质量基本原则.因而在350 km/h标准动车组及其技改中,必须实施抗蛇行宽频带吸能机制原始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Formally,use of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o estimate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beam may give information on hydrodynamic forces due to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but no results from such attempts for submarine pipeline spans have been reported.In this study,a pipe model with a mass ratio(mass/displaced mass) of 2.62 is tested in a current tank.The gap ratios(gap to pipe diameter ratio) at the pipe ends are 2.0,4.0, 6.0 and 8.0.The response of the model is measured using optical fiber strain gauges.A modal approach linked to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hydrodynamic forces from measurement.The hydrodynamic force at the dominant response frequency is the major concern,and the lift force and added mass coefficients are calculated.Response calculations are performed using force coefficients from the inverse force analysis an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