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生态公路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对公路建设过程生态环境破坏类型的分析,提出了生态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从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等方面明确了生态公路建设的细则,认为生态公路建设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设计规划与实施集成,生态公路的核心在于通过公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恢复与功能恢复,以实现生态公路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场调查和对相关工程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针对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对邻近清澜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在施工和运营期会对邻近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尤其是主要保护对象红树林造成不利影响。其中直接影响是公路占用破坏红树林,间接影响包括对红树林群落演替和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为了减轻公路建设对红树林的负面影响,按照避让、减缓、补偿和重建的次序提出生态影响保护与恢复的措施,将公路建设对红树林的影响降低到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公路、堤防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主要涉及到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的核心建设理念,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内容、生态格网工艺及应用。对边坡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施工程防护、植物恢复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法,可有效减少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维持路域生态平衡,促进公路建设、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公路水土保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式和开发建设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情况,人大常委会、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加强和规范公路建设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以达到提高交通工程质量、美化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环青海湖东路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阐述了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对沿线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为今后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防抬措施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高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在给当地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本文在对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水土防治措施,以国道109线茶卡至诺木洪公路为例,以分区的形式将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弃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便道五个区域,分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说明,以期为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以环境脆弱性为视角论青海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经破坏、扰动很难恢复,在公路建设中必须将环境保护贯穿全过程,以达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分割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甘肃位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宝天高速公路牛背至天水段建设项目作为交通部确定的典型示范工程,在项目建设的一开始就确定了"生态路"、"科技路"、"旅游路"的建设目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组织机构,认真贯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在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乃至运营管理等方面,高度重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公路建设中环境的保护及生态恢复工作,从而使公路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公路建设活动会破坏区域的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平衡,本文在阐述了公路生态环境研究现状及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公路建设和管理中的环境特征,就公路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从综合设计、监管及施工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加强环境的一体系监管、完善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强化设计与建造统一性和加强建设施工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期为今后公路建设和管理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路建设无疑会极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公路建设毕竟是一种大规模、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加之荒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同时,新疆公路建设一般跨越多种地理地貌单元和生态环境区,公路分布具有连续跨沟、翻山越岭、穿越沙漠与绿洲等特点,荒漠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针对不同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道315线叶城至墨玉段公路工程为例,对路线穿越的戈壁荒漠区和绿洲农田区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公路规划设计的主要部分,可以有效避免公路建设过程中带来的破坏。本文针对公路建设项目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总结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合理的生态防护策略,保证了在公路建设项目中生态防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罗国富 《人民交通》2021,(22):58-59
生态环境保护在施工建设等方面应该放在首要地位.本文特就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讨论,为的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的论述,引起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与和谐发展问题的重视.从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到公路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看,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有不少的关乎环境保护问题需要予以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本文中对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有描述,以期对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西部交通科技》2009,(12):18-20
编者按: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交通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西部项目“天山公路工程地质病害研究”,提出了天山公路建设中的灾害防治措施和环境保护对策及技术建议,不但保障了天山公路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而且对于新疆乃至全国山区公路泥石流等公路病害防治具有科学指导和经验借鉴作用。本篇对西部项目天山公路工程地质病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力度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建设资源需求日益加大,沥青价格飞涨,采石场生态环境遭到重创,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排放和扬尘严重的污染了环境。传统的公路大中修对环境的危害更大,除了以上影响外,还因为旧沥青废料遗弃污染环境。作者在文章中介绍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及施工工艺,以供施工人员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建设填挖方工程导致大量的山体表土裸露、原生植被破坏、自然景观切割、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植被作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主体具体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如何有效地进行植被恢复关系着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公路正常运行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丹拉国道主干线宣化至老爷庙(冀蒙界)段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边坡应用紫穗槐进行绿化,介绍了特殊地理特征的一些边坡防护措施及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藏公路茶卡至诺木洪段路域生态环境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青藏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借助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青藏公路茶卡至诺木洪段公路两侧300m范围内的土壤类型、植被情况、野生动物分布、土地利用情况和土壤侵蚀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公路沿线区域河流数量很少,水热条件差,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弱,植被覆盖度中等,荒漠化严重,生物多样性为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开展和青藏铁路建成运营,青藏高原地区的公路交通建设需求逐年递增。青藏高原地区分布众多野生动植物、许多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地貌和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但由于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维修与养护逐渐开展,公路沿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运用生态理念,科学进行公路交通建设、合理进行公路养护以及正确的政策导向,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天山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点,综合分析了公路改扩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运用生态恢复的理念,根据边坡所属的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公路沿线的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土壤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公路沿线的边坡和取弃土场,因地制宜的采取相适应的恢复措施进行了方法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省道公路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国省道公路路面负荷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国省道公路的设计、施工标准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国省道公路建设必须在符合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标准管理,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高效发展。从国省道公路的施工质量控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以期提高国省道公路建设的总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