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汽车产品的可回收利用率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而报废汽车非金属材料的不当处置是制约可回收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重点阐述了报废汽车中塑料、橡胶、玻璃等主要非金属材料的各种有效回收利用技术和妥善处置方法,探讨了提高废旧汽车非金属材料回收利用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未来中国报废汽车的数量及其回收利用性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国家对于M1类汽车的ELV公告要求,重点介绍了现阶段国内报废汽车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水平,以及报废汽车上的材料分类情况。同时围绕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结合国内针对非金属材料的可再利用技术能力,并参考国外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实际操作模式进行了归纳与阐述,推动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在实际可操作层面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报废量也急剧增加,汽车工业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金属材料和塑料、橡胶、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的污染。除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外,报废汽车的处置问题也愈显突出,有关报废汽车的各项法规也逐步严格。提高汽车产品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以促进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汽车行业关注的热点。1研究背景2000年欧盟颁布报废车辆指令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欧盟及国内关于汽车的可再利用率及可回收利用率的法规要求和计算标准;依据计算标准,建立了可再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计算系统框架模型;根据汽车材料的构成和回收现状,分析了我国汽车可回收利用率现状,提出了有利于提高可回收利用率的材料选择准则。  相似文献   

5.
汽车主要由钢铁、铝、镁等金属材料和塑料、橡胶、玻璃等非金属材料构成。汽车报废后,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对这些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有利于改善环境状况、节约资源。分析了这些材料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讨论其回收利用技术现状,为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1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市场现状报废汽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废旧钢铁金属材料约占汽车制造材料整体的75%~80%;另一部分是汽车回收残余物(Automobile Shredder Residue-ASR),包括塑料、油液、纤维和玻璃等材料。传统汽车制造材料以钢铁金属材料为主,因此,在报废汽车回收领域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是金属材料;现代社会,汽车的发展趋势是安全、节能和环保,因此钢铁等传统金属材料用量有所下降,而是采用大量非金属材料取代。  相似文献   

7.
<正>在汽车新增量、保有量、报废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乘用车非金属材料和车控电子部件的再利用率成为关键问题。至201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增长13.7%,报废572万辆、回收拆解135万辆。未来10~15年中,在汽车新增量、保有量、报废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工作,针对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提出目标要求。然而目前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目标的核算。本文研究了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预处理、拆解、粉碎分选不同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术特点,通过再使用/再制造部件质量、再利用材料质量、能量回收材料质量统计分析,实现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规范报废汽车实际再利用率和实际回收利用率计算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对未来我国开展汽车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朱毅 《汽车与配件》2004,(45):32-33
我国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秩序混乱,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出售报废汽车“五大总成”,且非法拼装车辆出售,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于2001年6月16日正式颁布了《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技术政策中提出“积极开展轻型材料、可回收材料、环保材料等车用新材料的研究”,国家适时制定最低再生材料利用率的要求。”2004年5月17日我国正式颁布推荐性国家标准GB/T19515-2004《道路车辆可再利用性和可回收利用性计算方法》,强制车辆在设计时应考虑车辆报废后,其材料、零部件的再利用性,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本文介绍了欧洲联盟将报废车辆的回收利用纳入整车型式批准中,对此我国整车产品或零部件产品出口到欧盟市场的企业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黎宇科 《天津汽车》2010,(12):17-18
为促进报废汽车环保回收,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文章基于对我国汽车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现状分析,从政策措施层面提出提高报废汽车回收行业水平的方案设想.认为首先应选择全国废旧汽车资源集中的3个地区建立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其次要支持现有拆解企业升级改造,最后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汽车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对汽车产品再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和禁用/限用物质管理的要求,构建了面向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绿色设计体系,对面向回收利用的可回收性、可拆解性设计的准则进行了详细介绍,为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展和实施面向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6月9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2021年5月26日成文),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行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标为:通过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标杆企业,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实施模式。到2023年,报废汽车规范回收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模式;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汽车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完备,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重点部件的再生原料利用比例不低于5%。  相似文献   

13.
报废汽车的回收、拆解与再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产量的逐年提高,报废车辆的保有量必将快速增长。而目前我国报废汽车的拆解回收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的技术现状,提出我国目前应规范的技术措施,力求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欧盟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通过发布实施《ELV指令》及RRR指令》,将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的管理纳入整车型式认证的框架,实现从源头对汽车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的管理,并且取得积极的效果.本文通过对欧盟开展汽车产品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认证的背景、流程及要点进行研究,探讨其核心原则及理念,为我国汽车有害物质和回收利用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报废汽车经过拆解,将发动机、变速箱等有利用价值的零部件回收后,对余下的部分进行压缩破碎分选等处理,并回收其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其剩余部分被称作报废汽车破碎残余物(Automobile Shredder Residues简称ASR)。ASR具有很大的能量回收潜力,国外目前已经实现了ASR综合利用的产业化;本文对我国ASR行业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实现ASR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为应对报废汽车回收物质价格波动、非法丢弃、环境污染和回收利用率低的问题,日本于2002年制订了《汽车回收利用法》,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该法在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有很多创新和独到之处,实施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日本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报废回收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我们在汽车回收利用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对汽车从生产到报废、从整车到零部件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CAMDS的出现为整车企业搜集各级零部件材料数据信息并记录可回收利用性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平台,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构造出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主要影响因素的AHP模型层次结构,然后针对影响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的yaahp软件对各因素进行计算排序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提高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已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趋势,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量资源回地l和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德国在处理报废汽车问题方面,形成了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从法律制度、管理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进行规定。通过对德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我国报废汽车的回收率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2016年1月1号开始,根据《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对M1类车辆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实施《公告》管理。汽车生产企业根据以上管理要求,积极开展生态设计,并基于供应链完成整车材料数据收集。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整车材料数据的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的计算原理及流程,为汽车生产企业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