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挠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王法武  石雪飞 《公路》2006,(8):72-76
目前国内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存在的主要病害是跨中下挠过大和箱梁梁体裂缝。本文对跨中下挠过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施工控制中线形控制的方法,然后用恒载零弯矩理论给一座已建的95 m 160 m 95 m连续刚构桥重新配置预应力束,并对原设计和恒载零弯矩配束从内力、位移、预应力筋用量三方面做一比较,最后提出了控制跨中下挠过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挠度控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存在的主要病害是跨中下挠过大和箱梁梁体裂缝。本文对跨中下挠过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施工控制中线形控制的方法,然后用恒载零弯矩理论给一座已建的95 160 95m连续刚构桥重新配置预应力束,并对原设计和恒载零弯矩配束从内力、位移、预应力筋用量三方面作一比较, 最后提出了控制跨中下挠过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跨径多连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总长较长,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温度等变形量大,另一方面,结构构造尺寸大导致结构刚度大,在主桥结构体系选取时各种矛盾比较突出。本文从分析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出发,探讨怎样优化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4.
以某高速公路一座运营超过十二年、严重下挠的PC连续梁桥(65m+100m+65m)为工程实例,从桥面铺装厚度影响、施工误差影响、预应力度损失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结构损伤的影响、开裂与结构长期效应的耦合作用以、温度影响以及结构承载能力及使用性能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病害成因分析。对增设体外预应力束、增设斜拉索以及截断跨中更换钢梁等三种加固方案进行了研究。从线形恢复效果来看,斜拉索方案加固效率较高。但综合考虑施工风险、工期、费用、交通组织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影响,最终采取桥面铺装采用LC40轻质砼减载和施加体外预应力相结合的主动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公路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长期下挠以及下挠量过大已成为该桥型的世界性通病。该文以浙江某跨海连续刚构桥为背景,主要以控制长期挠度为目标,通过改善上部结构内力状态,控制梁体成桥后长期变形趋势,从本质上研究解决该桥长期挠度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大跨径PC梁桥长期下挠成因分析与加固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高速公路一座运营超过12年、严重下挠的PC连续梁桥为工程实例,从桥面铺装厚度影响、施工误差影响、预应力度损失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影响、结构损伤的影响、开裂与结构长期效应的耦合作用、温度影响以及结构承载能力及使用性能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病害成因分析,对增设体外预应力束、增设斜拉索以及截断跨中更换钢梁等3种加固方案进行了研究。从线形恢复效果来看,斜拉索方案加固效率较高。但综合考虑施工风险、工期、费用、交通组织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影响,最终采取桥面铺装LC40轻质混凝土减载和施加体外预应力相结合的主动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长期下挠问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近年来,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下挠现象日益威胁结构安全,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明确。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应力效应、箱梁开裂的影响、现有计算与防治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在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下挠问题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综合评价分析;对导致下挠问题的主要成因与研究难点在机理上进行了解释。最后,对桥梁设计计算、桥梁混凝土施工及箱梁下挠的防治技术进行论述,并对开展控制结构长期下挠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桥规对梁桥恒载跨中挠度允许值[ft]空缺;一般均用活载挠度fp=[L/600]来代替。这是造成中国PC连续梁跨中普遍下挠、底板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提出设计应控制合龙前初始挠度[f0]≤L/4 800才能确保桥梁安全。  相似文献   

9.
吕敬之  李强 《公路》2007,(9):16-20
分析了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主要原因,并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跨中挠度、腹板主拉应力和跨中下缘应力提出了控制方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某连续刚构桥实测的长期挠度数据,通过建立不同模型工况的有限元模型,分阶段对结构的长期挠度实测数据与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作用准永值和结构损伤以后的长期挠度计算方法更加接近实际下挠。在分析实测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结构长期挠度修正系数的方法来预测结构长期挠度。  相似文献   

11.
恒载零弯矩理论在克服梁桥梁体开裂下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全 《公路》2013,(1):24-31
从设计角度分析了造成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开裂下挠的根本原因,并从完善配筋理论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恒载零弯矩理论克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开裂下挠的原理、实际应用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反复荷载作用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挠度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运营阶段实际长期挠度超过其设计值已成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对桥梁的使用性能和结构安全均造成严重隐患。通过对现有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长期挠度发展规律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合理的计算模式和方法,并运用于一座实际桥梁,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期挠度计算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许航  谭景文  李隆 《公路》2010,(4):99-103
主跨超过200 m的大跨径箱形混凝土梁桥的长期挠度问题,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关注。桥梁设计人员通过有限元程序计算分析得到的长期下挠量和发展趋势都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有较大出入。分析了目前计算中被忽略的因素,箱梁截面不均匀收缩对悬臂施工大跨径混凝土桥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箱梁截面的非均匀收缩对大跨径混凝土结构的长期下挠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建议在设计计算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竖向接缝不良品质是导致大跨径梁桥运营期间下挠过大的原因之一 ,分析了影响竖向接缝质量的因素及接缝质量对桥梁竣工后期挠度的影响 ,从构造上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许燕  顾志斌 《东北公路》2003,26(3):58-61
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由于温度变化、预应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收缩产生了次应力和挠度,并提出了混凝土龄期t为变量的次应力和挠度计算公式,供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设计和施工控制计算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凯  王晓宁  许波  丁少凌 《中外公路》2019,39(2):186-190
采用多变量解析法研究大跨混凝土梁式桥构造,通过梁高、腹板厚、底板厚三变量试算,推荐合理化的构造尺寸,并结合依托工程采用软件验证。研究成果除满足规范要求外,还兼顾结构长期变形、腹板开裂、底板防崩的影响,大幅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及结构耐久性。该研究思路清晰、原理简单,可有效避免半经验、半理论设计方法带来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底板预应力配索与跨中挠度关系的分析入手,明确沿底板布索的形式促进了跨中挠度的发展,而沿直线布置底板索则有利于抑制跨中挠度。进一步通过对实例桥的模型计算,在位移、弯矩、应力等方面在不同工况下对两种布索形式进行比较,得出直线布索较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夏江泉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23-126,M0014,M0015
大跨径PC梁桥运营期常出现持续下挠,甚至发生开裂,该现象广受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对长期下挠机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并对该桥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桥梁施工现场环境多样,工序复杂,施工过程的相关因素对PC梁桥的长期下挠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将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结构长期下挠变形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施工控制和管理方法,为相关桥梁长期下挠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营车辆荷载作用下大跨PC梁桥动挠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运营车辆荷载作用下大跨PC梁桥动挠度特性问题,以琶洲大桥和洛溪大桥为背景工程,采用有限元计算和现场试验获取其车辆荷载动挠度,并分别在时域和频域,重点研究了运营车辆荷载作用下动挠度的统计特征和频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挠度与实测动挠度吻合较好,两座背景桥的动挠度计算值以及实测值的均值和方差均在3~5mm范围内,均方差在2mm左右,变异系数超过50%,说明在大跨PC梁桥挠度监测时,不能忽略运营车辆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挠度的动态效应,应采用动挠度来表征桥梁结构变形。功率谱密度曲线呈多峰分布,幅值谱属双峰分布,幅值谱主要频率集中在结构振动一阶频率及三阶频率附近。研究结果可为桥梁结构动态挠度监测方法研究和挠度成分分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海南龙塘南渡江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该桥的三维有限元动力模型,首先介绍地震动输入的选取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其次讨论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不同的设计参数(支座半径)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出适合该桥的最优支座参数;最后对比分析常规约束体系、摩擦摆式支座减隔震体系及刚构桥体系3种不同约束结构下的桥梁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在横向或纵向地震输入下,摩擦摆式支座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内力响应,还能将实际的位移响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证实了该体系对于该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