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公路》2020,(2)
传统的出行路径决策研究多集中于"事前"研究,即出行者在出行前通过综合考虑道路网络所有的信息,在纯理性的基础上确定出本次出行所选择的最佳出行路径,这与实际出行者出行路径选择有较大的不同。通过引入有限理性和节点作用力的观点,建立了基于交叉口节点决策的前景理论—影响力混合路径决策模型。通过设置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模型相比期望效用理论和单纯的前景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出行者实际路径决策,弥补了传统路径选择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信息诱导是缓解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为了描述道路拥挤程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决策的影响机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分析了出行者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了出行者拥挤认知模式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拥挤信息需求。解析了拥挤阈值的概念,将行程时间作为累积前景理论决策指标建立了拥挤阈值的计算模型,以1个简单路网进行算例分析,模拟驾驶员的拥挤认知及出行活动决策。算例结果揭示了拥挤阈值对路径选择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拥挤阈值是出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变化分界点。出行时间在拥挤阈值内出行者不改变出行路径;出行时间超过拥挤阈值,出行者将改变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公路成网的条件下,出行路径选择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重点。考虑到路径选择的多属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级差效益的、体现驾驶员个性化出行需求的路径选择模型,该模型通过计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来量化公路综合属性值,可以克服公路综合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根据驾驶员的出行需求为其规划出行路径,能够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所造成路网交通流失衡。模型首先参考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公路级差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获取各个评价指标的级差效益定量化模型,以此得到规范化决策矩阵;然后针对驾驶员需求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模糊分析法确定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的指标权重,求得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最后根据可行路径的综合级差效益,对可行路径方案进行排序,从而选出最优路径。以重庆市黔江区公路网为例,基于级差效益的驾驶员个性化路径选择模型为两个具有不同出行需求的驾驶员规划了不同的路径,为关心成本的驾驶员1规划了路径2,为关心安全的驾驶员2规划了路径1,克服公路属性值在量化过程中的强主观性,同时,避免单一优化目标下最优路径的车辆过度聚集,可为公路信息服务和驾驶员出行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旅游交通出行信息的提取为挖掘旅游者出行时空特征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对旅游交通规划与设计、旅游客运优化以及多模式旅游交通协调系统构建等提供支持.本研究以客运包车定位数据为基础,利用DBSCAN算法建立了旅游出行停留点识别方法,并基于关联规则技术提出了出行链提取、分类方法.论文以青海省热度排名前三的青海湖,塔尔寺和茶卡盐湖为研究对象,从多时间粒度挖掘了旅游出行者的旅游交通客流月/日变特征和旅游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旅客出发时间、抵达时间、景区驻留时间等信息.论文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论可为政府主管部门、景区监管部门以及交通运营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有自行车出行路径规划方法普遍存在需求差异性考虑不足、方案精度较低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逐步严苛的出行需求,根据出行多样化需求(单一需求、复合需求)进行规划方法研究可以拓宽自行车出行路径选择手段.以通勤性出行、事务性出行、休闲性出行作为主要出行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因素分析,确认了出行时间、出行安全和出行环境3个方面的需求以及各需求下的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西城区路网基础数据进行数值标定、算法描述等,分别研究了单一需求和复合需求影响下的自行车出行路径规划方法,根据不同出行目的下的需求差异性分别给出推荐路径.考虑到过街影响提高了出行时间需求下的推荐精度,单一影响与复合影响的差异也可以提供更多自行车出行路径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轨道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在轨道站台设计、线网规划、运营管理等领域应用广泛.为解决传统换乘路径分配方法在考虑乘客出行自主性方面及在应对供需动态演化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变网络载体的轨道交通出行路径动态选择模型,可用于真实模拟不同时段的客运强度与设施服务对路径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全网乘客进出站信息、轨道运行时刻表、人工调查、静态线网结构等数据,分析个体出行与网络整体满载情况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基于站点的轨道网络简化为基于换乘区间的拓扑结构,并结合客流指标获取算法,进行武汉市轨道乘客出行特征仿真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强调网络环境的时效差异,能够更加精细、完备地模拟出行偏好,模型具有普适性,并具有与轨道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交通信息作用下的活动-出行决策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交通信息对出行者出发时刻、出行路径、出行方式选择和日活动安排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评价了以活动理论为基础的各种研究方法和模型系统的优缺点;分析总结了近十几年间交通信息作用下的出行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探索了改进信息作用下活动-出行行为预测方法的途径.结果表明:信息在诱导人们出行行为方面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规划管理部门应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交通信息.  相似文献   

8.
交通标志信息管理系统中标志版面拓扑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标志信息管理系统中标志版面的拓扑结构设计方法,将交通标志分解并给出参数,提出了描述交通标志版面的3层拓扑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通标志版面信息的表达方法;建立了交通标志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并应用在基于交通标志信息的路径查询中,结合交通标志的设计原则进行交通标志布置。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交通网络上交通阻抗的选取一般选用时间、距离、费用等因素,其最优路径通常为最小阻抗路径。随着城市交通变得日益拥挤及影响出行因素的不可靠的增加,行程时间可靠性成为人们选择出行路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中考虑这个因素,建立了行程时间可靠性函数,并对其进行变形处理,提出了行程时间可靠性费用的概念,将其作为路阻函数,将求解最大可靠性路径问题转化为求解最小行程时间可靠性费用问题,使路阻不但考虑了交通阻抗中最关键的因素即出行时间,又考虑了出行时间的不稳定性,更符合实际路网中出行者对于出行路径的选择行为,还能作为路阻费用在交通规划软件中方便使用;最后将该方法用于交通影响评价中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并在TransCAD中进行了实现,将其结果与基于时间确定的交通影响范围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前研究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上,而忽略了对出行者出行终点和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假定路网中的出行者一部分装有信息装置,另一部分没有装信息装置,利用离散选择理论中的层次选择结构模型和交通规划理论中的随机均衡方法,研究了先进的旅行者信息系统对出行者终点选择,方式分担和路径选择行为的综合影响,建立了一个与网络均衡条件等价的数学规划模型,设计了模型的求解算法,并用一算例分析了市场渗透率和信息质量对出行者选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昌市一环路于2019年成环通车,是南昌市的第一条快速路环线。在分段建设过程中,各建设单位只限于对施工范围内的道路指路信息进行设计和建设,造成一环路成环后指路标志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还存在部分路段采用的指路标志等级与道路等级不符等问题。通过分析现状南昌市一环路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杂乱症结,探索既满足国标又符合南昌市交通发展需要的一环路交通指路标志系统优化方案,为南昌市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指路标志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指路标志系统信息的系统性和标志设置的合理性是有效引导交通出行的重要保障,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道路网络的不断完善,现有的指路标志系统未能及时的更新完善,使得指路标志系统的引导作用明显下降。通过义乌市中心城区指路标志系统规划改善研究案例,得出现有指路标志系统存在的信息量过载及设置不当等问题,并对其提出改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标志是交通主标志,提供旅游景区(点)名称、旅游项目类别图案以及前往旅游景区(点)的方向和距离等信息,设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及通往旅游景区(点)各连接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旅游标志指引系统路线规划就是根据景点等级及分布情况,拟定旅游景区(点)指引原则,选择恰当的指引路线,确定每个景点的指引起始点及行经路线等。  相似文献   

14.
对京港澳高速公路小塘至甘塘段交通标志改造工程的标志现状调查、命名与编号标志、标志地点的选取、地方路上的交通标志以及旅游标志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除满足命名与编号要求外,重点体现标志设置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同时针对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置了安全行车指引标志.  相似文献   

15.
路侧交通标志设置数量及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任锐  李文权 《公路交通科技》2006,23(11):111-115
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通常将内侧车道设置为小车道,外侧车道设置为大车道,这将有可能导致内侧小车驾驶员视线被遮挡,无法及时获得路侧交通标志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引发交通事故。通过对驾驶员对路侧交通标志视认过程的分析,提出了计算单个路侧交通标志被遮挡概率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概率论的知识建立了求解连续多个路侧交通标志设置数量的数学模型和标志设置位置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路侧交通标志设置的具体步骤。通过计算示例证明理论模型及算法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口标志极易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一方面,绕城高速环城而建,内部连接城市道路,外接放射线高速,需要指示和指明的信息较多;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实施的关于交通标志版面信息量的规范较少,设置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容易使得驾驶人读取、识别指路标志信息有误,进而导致到达目的地不准确、影响驾驶安全等问题。设计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口指路标志版面信息量试验,采用AutoCAD制作不同信息条数的标志,通过三维虚拟现实软件UC-Win/Road进行道路建模,并利用驾驶模拟功能,实现动视力环境下的信息搜寻过程;运用SPSS箱形图法、稳健估计理论对比分析悬臂式、门架式指路标志版面信息,得到不同类型下指路标志信息量阈值。对比SPSS箱形图法、稳健估计理论下信息条数与信息搜寻时间的关系,发现随着悬臂式指路标志信息条数的增加,2种方法的信息搜寻时间均出现上升趋向。当标志板中的信息大于6条时,驾驶人搜索信息的时间会呈现突增的趋势,因此在一块标志板上,道路、地名等信息应不超过6条。门架式指路标志试验中,信息搜寻时间随着信息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整体呈现逐渐加快的增长趋势。2种方法出现趋势突变的节点不同,当信息为8条时,SPSS箱形图法曲线出现突变趋势;当信息为9条时,稳健估计理论曲线出现突变。建议的绕城高速出入口指路标志信息量阈值分别为,悬臂式最多5条信息,门架式最多9条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李伟  姜明  唐铮铮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117-122,143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中国指路标志系统的特点,针对公路指路标志在交叉点和路段中的版面形式、设置位置、指示内容侧重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提炼出国外指路标志系统值得借鉴之处。从指路标志的识认性、系统性出发,建议国内指路标志系统设置作如下改进:进行地名分级、加强道路编号工作、完善指路标志图形化、明确标志形式适用性,确定交叉点、路段中指路标志设置的系统要求。希望能为道路交通标志的设计、施工提供指导,为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交通路网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非平面路网情况,从构建指路标志系统的需要出发,提出基于复杂结点的面向指路标志系统的非平面路网数据模型,并给出非平面路网拓扑关系的建立方法.将这种数据模型应用于广州市城市路网的指路标志系统中,实现了城市路网中非平面路网上指路标志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评价单向交通组织方案,综合分析道路单向运行后的各交通参数,优化单向交通方案,是单向交通组织成功的必要前提。运用TransCAD软件,以单向交通组织区域边界节点OD为基础,对单向交通组织方案的路段交通流进行模拟分配,以分配结果中主要路段的交通属性作为评价指标,对比评价组织方案实施后的综合交通效益。以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商圈单向交通规划方案为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