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在线路能力,编组站能力(改编能力,通过能力及可利用的调车线数量)与装卸车能力受限条件下的车流组织方案优化问题,其目标是最小经集结费用,改编费用,换算车公里费用,以及组织始发直达而产生的换算车小时消耗,并满足车站和线路的有关能力限制,为此,建立了该问题的两类数学优化模型,大规模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形式和非线性0-1规划形式,基于此类问题的难度,采用了模拟退火算法处理所建模型,其有效性通过对两类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多编组站铁路枢纽车流运转效率,首先,在分析枢纽内不同类型车流作业过程的基础上,以枢纽内列车进出站走行、车流改编、列车集结和转场扰动惩罚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接入枢纽铁路方向和场站接发列车能力,生成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初始匹配方案,进而利用转场-解集编能力对匹配方案进行调整与检验;再次,给出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的双层编码方案,并利用嵌入替换-扰动-交叉操作的异步循环更新过程,完成匹配方案的群体寻优;最后,设计仿真试验对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完成对多编组站的合理分工,5组试验测试分别在369、422、516、641、763 s的计算时间内得到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在优化分工后的车流组织方案中,转场货车占到解车流比例均能稳定在20%,从而达到减少转场货车数、降低车流组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列车编组计划与技术站布局问题是铁路运输组织工作中重要而复杂的问题.针对两者的相关性,通过技术站改编能力约束,将列车编组计划问题与技术站布局问题组合并进行综合协调优化.以技术站车辆集结消耗和改编消耗整体最小为目标,构建综合优化0-1规划模型,利用禁忌搜索的两阶段算法求解,并给出算例说明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算例结果表明,优化方案有利于路网上有调作业向作业能力大的技术站集中,为开行直达列车、提高直达列车开行比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配流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组站配流是阶段计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以路网性编组站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编组站站型对车流组织的影响,着重探讨了配流计划与调机运用的关系。根据出发列车车流来源的确定性程度,将出发车流来源划分为A、B、C三类。从编组站配出发车流来源的确定以及到达列车解体顺序的确定,流问题的三个方面入手,即出发列车编组顺序的确定、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了配流问题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货主动态需求和运到期限要求,采用动态车流组织方法进行编组方案调整、列车运行方案与车流挂线的综合优化.考虑车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结合基本运行图架构,运用时空网络描述车流组织动态过程,考虑车流组织过程时空连续性、车站与线路时空能力及运到期限等约束,在静态车流组织优化模型目标基础上考虑车流到后待解与编后待发的延迟费用,构建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整数规划模型.基于 K短路构造初始解,依据列车能力利用率阀值评估方案,从而调整车流改编方案搜索邻域解,设计模拟退火求解算法.实例研究表明,相比静态模型,所建模型的决策变量能更清晰地反映车流对车站线路时空能力的占用状况,优化方案能有效匹配车流时空分布不均衡性,有利于车流接续与流线结合.  相似文献   

6.
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优化的模型和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的产生原因及作业特征,讨论了影响折角车流大小的主要因素。在对折角车流的交换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双向编组站各子系统能力约束的编合优化模型,并给出了算例求解。  相似文献   

7.
协调编组站调车线数量与其服务的编组去向数量,对缓解编组站作业压力,压缩车流中转时间具有积极的意义.分析列车编组去向和调车线运用关系,建立以编组站为中心的运输网络,借鉴分层枢纽选址思想,构建编组去向与调车线数量协调优化模型,运用ILOG CPLEX软件求解.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根据车流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衔接方向合并,使编组去向数量和编组站调车线数量相协调;与此同时,根据支点站数量及运价的变化情况,可单独设置编组去向或扩建新线提高能力供给.优化结果可为编组站扩能和日常组号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对于煤炭、矿产等大宗货物的装车地而言,在车流组织方向上,重载线路与非重载线路的交织共存使得装车地重载车流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其优化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装车地直达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车流从装车地编发的各种组合方案,以及它们在重载运输系统中的费用消耗,然后针对列车在重载线路端点换重的情况,建立了装车地重载直达列车开行方案的0-1非线性规划模型。鉴于该模型变量多、规模庞大,用传统数学方法难以求解,本文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能力,是解决装车地直达重载运输优化问题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9.
运到期限是铁路货物运输组织的关键问题,保障运到期限,对提升铁路货物运输质量与竞争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编组站动态配流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货物对运输时效性要求的不同,以车流在站停留时间加权值总和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均值比例分配法将运到期限分配到货物运输编组站作业环节,成为车流最大在站停留时间约束,同时考虑编组去向等约束,建立基于运到期限的编组站调机运用计划与配流计划综合优化模型,设计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的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编组站动态配流问题,同时满足车流的运到期限要求.  相似文献   

10.
编组站是铁路技术作业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车流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编组站建设或改造投资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其站型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实际运转作业中,单向系统与双向系统各有优缺点,同时,编组站的布置还要受到很多技术因素的制约,因而,仅仅依靠简单的定性对比分析来确定站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定量比对研究,构建站型选择的量化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着眼于确定单双向系统选择的技术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定量研究反向改编列车对单向系统及折角车流对双向系统各自的影响,从车流结构角度得出影响选择的技术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单向三级三场和双向三级六场为代表,构建能力约束条件下的典型单双向系统的择优比对模型,并通过徐州北编组站进行实例验证,从中看出,从车流结构入手,根据各种车流在编组站所消耗总费用的高低来进行站型选择不仅切实有效,而且经济科学,同时,这也为全面定位编组站的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波动进行计算分析。应用Mexican Hat小波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再利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投资、消费等方面分析引起波动的原因。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经济波动受到政策、投资和消费及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响。通过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因素及规律的分析,可以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促进经济更好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受流问题是制约电气化铁路提速的瓶颈之一,而弓网离线电弧是高速列车受流的关键问题.为了全面的把握弓网离线状态,设计了弓网离线模拟试验平台.实现正弦周期内不同时刻离线及回合过程的电弧放电现象,并采用示波器和数据采集卡实现对离合瞬间电压、电流和光强等波形的同步记录,为弓网离线检测法和列车受流质量的研究及抑制电弧危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纳米Ni粉对Cu粉末烧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添加1%纳米Ni粉中的NiO未被完全还原,而且纳米Ni粉本身还有被CuO氧化成NiO的可能,因而纳米Ni粉在Cu粉末烧结过程中未能起到活化烧结的作用。相反,添加1%纳米Ni粉后还降低了Cu粉末烧结性能。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桥梁板式橡胶支座抗压弹性模量的计算及试验方法,同时从几个方面分析影响该指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级配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泓 《北方交通》2008,(5):67-70
通过试验对不同级配的级配碎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实际结论,为工程中级配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韩玫 《北方交通》2008,(5):49-5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以其独有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利用均匀设计法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分析的过程,选取水泥、速凝剂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三个影响因素,对混凝土配比试件的试验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设定试验条件下,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入0.9kg聚丙烯纤维的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赵中秋 《北方交通》2008,(5):164-166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交通事业日新越益发展,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桥梁病害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梁体的常见病害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维修措施,以便能够减轻同类病害的发生,为今后的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汽车机械式变速系自动控制角度出发,对传统机械式变速系的换档规律、换档 过程以及自动控制模式等进行分析。本文还介绍了变速系自动控制的试验台架组成、 计算机开发与控制系统、硬件配置、步进电机与节气门控制以及执行机构的基本情 况,并对试验取得的有关结果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海沧大桥悬索桥西主塔承台采用有底套箱施工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耐久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发生机理与影响因素,探讨了提高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