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向交通组织是一种利用现有道路资源提高道路网运行效率且经济有效的交通组织措施.首先总结国内外单向交通组织发展历程和实施经验,得出高密度路网是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的必要条件,然后分析重庆市主城区不同形式的单向交通组织运行状况截然不同的原因,得出路网密度以及路网结构是决定单向交通组织实施效果好坏的根本原因,最后分别对主城区新规划区域、旧城改造区域和已建成区域提出单向交通组织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白玉  涂彭越 《城市交通》2023,(2):50-59+101
为改善密路网交通运行连续性,以方格路网为背景,归纳提出4种密路网区域交通组织策略:对向单行、全向单行、交错禁左、全向禁左。通过构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路网交通仿真模型对不同交通组织策略下的路网车流运行特征和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向单行相比常规组织对路网运行效率提升最大(31%),但同时产生车辆绕行(6.2%)并增加路网负载(28%);交错禁左对路网效率提升虽然有限(10%),但基本不产生绕行(0.2%)和增加路网负载(1%),综合效益更优。分析不同道路间距和需求等级下的交通组织效果发现:对向单行和全向单行更适宜高密度、低饱和度路网条件,全向禁左不适宜高饱和度路网条件,而交错禁左基本适宜全路网条件。最后,选取济南市中央商务区密路网进行区域交通组织案例分析,验证了分析方法和适应性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结果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心区道路建设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提高道路运行效率是缓解中心区交通矛盾的必然选择.以杭州主城核心区——湖滨地区为例,通过对区域功能定位、路网条件、交通流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现状交通组织存在的症结,在明确交通组织优化目标与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单向交通组织改善方案设计及利弊分析,以期对大城市中心区交通组织改善提供一定的借鉴帮助.  相似文献   

4.
冷雪 《北方交通》2023,(5):51-54
以沈山高速公路局域路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局域路网的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局域路网运营风险饱和度模型,对沈山高速改扩建项目影响区域路网运营风险饱和度进行计算,提出在局部分流中只考虑小流量短时分流,在改扩建交通组织中重点向剩余容量大的路段分流的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交通量分析预测和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诱导与单行交通组织结合应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行交通组织与交通诱导互相脱离的问题,分析了交通诱导与单行交通组织两种交通管理手段的特点,指出诱导与单行交通组织对路网特征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南方某城市F市路网情况,提出一种诱导与单行交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应用模式,探讨了两者结合的效果,并利用德国的交通仿真软件Vissim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单行交通组织可以很好地弥补诱导的缺陷,诱导能提高单行交通组织的效益,诱导与单行交通组织两种交通管理手段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最后分析这种结合应用的模式对棋盘型路网区域的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推理的区域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判别区域路网的交通状态,对区域路网交通流的宏观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路网交通状态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区域路网的拓扑结构与交通流特征,基于模糊推理技术提出了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以城市主干道路网为例,验证了路网交通状态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应用于在线交通状态分析和历史数据库交通运行特征的提取,为交通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7.
普通干线公路作为地区交通主要组成部分,承担连接区域主要经济点的交通运输功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对地区普通干线公路交通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掌握区域普通干线交通发展规律及道路的服务状态,为公路管理及路网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对2009~2013年间辽宁省普通干线公路交通量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辽宁省普通干线公路交通量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给高铁枢纽区域交通与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一定经验参考,对郑州南站高铁枢纽区域交通进行了探讨。结合郑州南站区域定位及周边用地地下空间开发实际需求,对郑州南站区域交通与地下空间进行了分析。针对枢纽区域交通提出了枢纽道路交通集散方案为三快一条主干道和地面的道路交通集散方案,同时枢纽南北形成南北两个高架大环,实现枢纽南进南出,北进北出;针对区域地下空间提出了结合枢纽及周边轨道交通资源建立多元化立体步行系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模型计算、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大型活动中心区域停车需求、路网疏散能力、停车供给能力;根据不同的停车供需结果对大型活动中心区域的停车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和设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停车交通组织方案,并以西安市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型活动中心区域停车交通组织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区域路网交通状态判别的准确性,需要考虑不同路段、交叉口对路网交通整体运行状态影响作用的差异性。通过构建路网结构模型,建立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状态模型,根据路网中各路段间拓扑结构关系,建立路网交通状态矩阵,用它来表示路网时空状态信息;考虑路网元素在路网中的道路等级以及影响作用的重要程度,建立路段和交叉口的权重系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反映区域路网交通状态指数的综合判别模型,确定路网交通状态级别。通过对区域路网的仿真,以平均行程速度为评价指标对路网交通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对区域交通拥堵状态判别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交通标志的设置将影响驾驶员对路径的选择,从而影响道路的使用效率.本文分析各种车辆进出北京南站的流线,从信息的连贯性、清晰性两个方面分析北京南站地区外部路网标志缺少或不连续问题,标志缺失、不清晰问题,标志牌位置不当等问题,并结合北京南站区域交通特性及交通标志设计原则提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北京南站高铁旅客特征与接驳交通体系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沪高铁开通为背景,对北京南站高铁客流特征和接驳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职业构成、接送站人数、出行目的、接驳交通方式选择等分析了高铁旅客的特征。然后,对京沪高铁开通前后北京南站外围路网,以及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社会车辆等接驳交通体系运行状况进行阐述。最后,针对高铁客流冲击下北京南站东西区车流量分布不均衡、落客区秩序混乱、出租汽车候车旅客滞留、夜间接驳交通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北京火车站是北京市的主要客站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输化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以保证客流及时、高效的疏散。针对北京站乘客换乘不便的问题,论述北京站客流节点的交通特征,以及区域交通接驳条件、问题症结,尤其是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问题。交通节点的问题放大到区域交通背景的研究,突显了北京站外围道路通达性不高、交通供给能力有限且无增容空间等问题,但是轨道交通2号线线网的剩余能力相对充裕,且客流到发晚高峰与通勤晚高峰不重叠。通过客流节点特征分析、区域对外接驳条件量化分析,为北京站交通接驳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即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提高其接驳比例,释放区域更多的道路资源,避免对外交通与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  相似文献   

14.
视频监控系统中,自动识别出的客流人数和密度,是判断客流安全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研究了为获取客流密度而进行的监控面积测量方法.该方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平面测量技术,对视频监控区域有效平面部分进行面积测量.通过采用二维成像透视投影模型和模板的精确标定以计算单应矩阵,特别是针对特征点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分析,准确率较高,可操作性强.此方法为快速实现复杂场景中面积测量和计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最后基于北京南站具体场景,将此方法应用于客流密度计算,为客流安全预警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北京地铁2号线和在建直径线邻近古建筑(明城墙遗址和京奉铁路正阳门老车站旧址)现场测试,评估其在既有地铁交通和路面交通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并研究古建筑结构振动响应的传播规律.测试结果表明:1)时域内,古建筑结构在地铁运营下的振动响应是路面交通的10倍左右;交通振动引起古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随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呈规律改变,且古建筑结构以水平方向动力响应为主;2)频域内,地铁交通引起古建筑响应的主要频段是40-90 Hz,路面交通引起古建筑响应的主要频段是10-20 Hz,且路面交通引起的古建筑振动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建筑科技和施工工艺的逐渐进步,大量形式新颖、质量轻、柔性大的大跨度屋面不断涌现,这些结构形式丰富多彩,且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许多新的空间结构形式.正在建设的上海铁路南站是其中之一.但大跨度屋盖结构因具有质量轻、柔性大、阻尼小等特点,风荷载是其结构设计的控制荷载.通过对铁路南站站屋屋盖风洞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得出的结论供结构设计研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北京南站各层之间换乘的复杂性,分析北京南站现行的客流流线组织方式,并对客流流线做分类。通过对换乘流线以及北京南站在客流组织流线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提出客流组织流线的优化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市客运枢纽间综合运输通道协同性欠缺、运输效率低等问题,提出考虑弹性需求的城市客运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方法。基于多项Logit模型对枢纽间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建模,分析各方式时刻表变动对出行需求的影响;以乘客等待总时间,时刻调整总数量,时刻调整总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弹性需求、时间窗、容量限制等约束,构建枢纽间多方式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并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结合客流加载仿真过程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 后,以“北京南站-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多方式通道为例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时刻表优化方案的实施使各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需求弹性变化效果,模型求解得到10种时刻表优化方案,其评价结果整体优于传统模型,最终筛选方案可缩短乘客等待时间10.36%。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高速铁路列车乘务计划编制过程中的乘务交路自动化生成问题,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出发,首先提出以交路单元作为列车乘务交路编制基本单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最小费用为目标的乘务交路编制优化模型,在该模型中对异车体换乘的接续时间进行区分。然后,针对该模型特点,对基于贪婪思想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南站至天津站间的列车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编制的最小费用乘务交路在值乘时长和换乘次数方面能够体现出较好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20.
张爽  孙晓  刘焕 《交通标准化》2011,(21):112-115
自南信号站、西信号线路所并入丰台西站以来,它们及其之间的京沪京广联络线在提高丰台西站运输效率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京沪京广联线拆除在即,这意味着南信号与丰台西站上行到达场的联络线将消失,其结点作用也将被削弱。为此,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在京沪京广联线拆除后,能保持丰台西站正常的运输效率和运输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