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介绍简易挂篮在澳凼三桥中的设计与施工,该挂篮结构简单,受力明确,自重轻,稳定性好,施工方便灵活,与满堂支架施工相比,挂篮施工可节约钢材约36%,节约模板67%.  相似文献   

2.
在矿山法隧道施工中,开挖工作面前3倍洞径处、上台阶开挖、支护完成、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成环5个不同施工阶段对应的地表沉降量贡献率不同。利用某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数据,分析得出该隧道上台阶开挖、下台阶开挖阶段产生的地表沉降量分别占整体沉降量的34%和31%,两者之和约占整体沉降量的65%,而其他三个阶段约占整体沉降量的35%。为保证隧道施工正常进行,提出一种矿山法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步控制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设置各施工阶段地表沉降控制值,根据各阶段地表沉降量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以保证施工安全进行。经工程验证,该方法安全可行,可为同类型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施工时段相对固定,当组织施工维修作业时,办理施工组织必要程序的用时越短,施工时段利用率就越高。为了提升夜间施工时段利用率,确保充足的施工维修作业时间,需对办理施工组织必要程序的用时进行优化控制。方法:结合施工时段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对请点、销点、停电、送电、挂地线和拆地线等施工组织必要程序,以及施工组织流程及其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从优化施工组织方式、精简作业流程、规范作业时间标准和提升设备操作速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减少停电类和停电并挂地线类作业的施工组织必要程序用时,提升施工时段利用率。结果及结论:采用上述优化措施对厦门地铁2号线的施工调度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对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化要求,对作业时间进行标准化管理后,停电类作业施工时段利用率由81.25%提升至87.92%,停电并挂地线类作业施工时段利用率由72.92%提升至81.25%。所提优化措施对城市轨道交通夜间施工时段利用率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客运专线桥涵过渡段施工质量要求,结合石太客运专线过渡段掺5%级配碎石施工实践,对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控制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地铁施工空间狭窄、装配式轨道板道床施工质量难控制、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高等问题,通过现场试验方式,分析自密实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试验分析了不同配合比、施工工装、施工技术、混凝土运输时长和施工环境等对自密实混凝土质量的影响。[结果及结论]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黏度改性剂用量宜为30 kg/m3,砂率控制在50%左右,粉煤灰用量控制在15%~25%;观察孔灌注高度宜保持在20~30 cm,宜采用“慢-快-慢”的灌注工艺,灌注时间宜为3 min以上;灌注漏斗材料宜采用2 mm以上钢板材质;中转料斗宜采用闸刀阀门。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了隧道施工废水的来源、水质特点以及国内外隧道施工废水的处理情况,然后对郑万线小三峡隧道施工废水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现有隧道施工废水中污染物以高浓度悬浮物(SS)为主,还含有少量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混凝沉淀对SS去除率为86.0%~89.4%,气浮对SS的去除率为7.1%~21.3%,过滤对SS的去除率为52.9%~64.7%。气浮对SS的去除效果不佳。因此当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很低,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时,建议取消气浮环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立交桥与地铁车站共站位条件下地铁车站在施工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探索站桥施工顺序对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及受力的影响。通过拟设标准工程案例,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较为精细的三维模型,明确不同施工顺序下车站结构力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先桥后站施工车站楼板竖向位移在每一跨内均表现为梁柱支座大跨中小,整体呈弓形的变化趋势,而先站后桥施工车站楼板位移表现为不同规律;先站后桥施工引起车站顶板及中板竖向位移较先桥后站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且中板增幅较顶板增幅大。站桥施工顺序对车站楼板横向弯矩影响较大,最大达到92.15%,发生在顶板侧墙处;纵向弯矩最大差异为55.05%,发生在顶板位置。先桥后站施工钢管柱水平位移及柱端弯矩大于钢筋混凝土柱,而先站后桥施工表现恰好相反。两种施工顺序下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柱的轴力相差不大,最大的差异发生在钢管柱位置,仅为8.53%。  相似文献   

8.
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作为中国“智能铁路”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提高隧道施工智能化水平,保证衬砌及断面整体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以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为背景,提出了一系列复杂大断面隧道衬砌智能化建造及质量控制技术。二衬结构混凝土智能振捣和浇筑技术可实现混凝土的自动化施工,减少现场作业人员50%,降低现场数据记录耗时90%;自主设计了一套以智能温湿控制系统为核心的衬砌智能养护台车,智能控制和调节养护区域内温度和湿度,显著降低人工投入和减少人为质量缺陷,提高施工效率;提出二衬防脱空自动报警、防顶裂技术,有效防止衬砌空洞和开裂的发生,使空洞发生概率由16%降为6%,二衬开裂概率由22%降为8%;衬砌智能化建造及质量控制技术在新八达岭隧道的成功应用,提高了隧道衬砌的施工质量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钻爆法机械化施工,依托渝昆高速铁路(重庆—昆明)来福隧道,对凿岩钻孔与拱架安装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加长臂改造改进了凿岩台车,以适应软弱围岩条件下台阶法钻爆开挖隧道。通过增加托举装置的延长杆,改进了三臂拱架安装台车;结合“一长两短”的上台阶初期支护钢拱架设计方案,实现了拱顶初期支护钢铰接+三臂拱架安装的施工工艺。通过现场试验,采用改进后的凿岩台车施工,与传统人工手持风枪凿岩相比,两台阶与三台阶断面钻孔作业,施工效率分别提升89%、90%;采用改进后的拱架安装台车施工,与传统人工配合机械安装拱架相比,Ⅳ、Ⅴ级围岩段施工效率分别提升72%、81%。可见,采用改进后的凿岩台车和拱架安装台车机械化施工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降低施工风险。该套施工设备可在类似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TB10208—98)第5·7·4条对绝缘子进行5%交流耐压抽样检验,如果未抽检的95%绝缘子中存在不合格品且被使用在既有电气化改造工程中,就有可能导致施工点结束但绝缘试验不合格,对既有接触网不能按时送电运行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认为既有电气化改造工程应该对绝缘子进行100%抽样试验,施工规范应该根据新建电气化和既有电气化改造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定,增强对现场施工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黄欣 《铁道建筑技术》2015,(1):70-74,100
结合沈阳地铁1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的盾构施工,采用刚度迁移法对盾构在无附加荷载和下穿构筑物两种工况下的掘进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地表构筑物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掘进施工时地表微量隆起,盾构通过时其上方地表略有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40%;盾构通过后,引起的沉降约占总沉降的55%;后续沉降量约占5%;地表最大沉降量发生在线路中线地表处。结合分析结果,优化盾构机掘进参数,现场监测表明地表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确保盾构施工时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和铁路线路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象为竣工路基的石灰含量,采用逆向EDTA方法,反演还原施工期间的石灰含量。基于常规EDTA滴定法,指出"时效性"对常规试验的限制,采用逆向EDTA滴定法来反演竣工路基施工期间填料掺灰量。以某铁路IV标段为例,合理选取竣工路基土、水、灰样,利用试验段获取施工至今掺灰路基填料中钙离子流失量为2.09%,通过EDTA滴定法测得路基施工完成30个月后填料中实测掺石灰量为0.41%~1.87%;以此为依据,反演出施工期间现场实际掺灰量约2.50%~3.96%。  相似文献   

13.
王元伍 《中国铁路》2013,(Z1):54-57
介绍施工环境对单组分聚氨酯胶施工性的影响,研究环境对聚氨酯胶的表干时间、固化速率、初始剪切强度和粘接性能,通过试验得到环境对胶粘剂的表干时间、固化速率影响较大。对于粘接级别为A1和A2级别的部件,SIKA265、221、252施工环境温度为15~35℃、湿度为30%~70%。而对于以密封功能为主的部件,施工环境温度为10~40℃、湿度为10%~80%。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大跨连续梁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沪高速铁路四标段是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的一个标段,桥梁占线路长度的80%,设计有35处大跨度连续梁。本文从对大跨连续梁施工影响较大的支架设计、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支架及梁体全面监控以及施工防护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控制。施工实践表明,连续梁施工质量优良,满足了高速铁路运营的要求,可为类似桥梁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双线明挖隧道和双线盾构隧道先后下穿既有铁路桥梁。为保护既有铁路桥墩和桥桩,拟定采用隔离桩和不采用隔离桩两种方案,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明挖隧道和盾构隧道施工时铁路桥梁的桥墩、桥桩位移变化规律及隔离桩的隔离效果。结果表明:明挖隧道围护桩施工+基坑开挖、主体结构施工+覆土回填、盾构隧道下穿引起的桥墩竖向位移分别占桥墩总竖向位移的60.14%、27.07%、12.79%;受围护桩与隔离桩桩长的影响,明挖隧道及盾构隧道施工对24.5 m深以下桥桩的保护作用减弱;与未采用隔离桩相比,采用隔离桩后桥墩最大累计竖向位移与桥桩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减小了68.5%、60.7%,隔离桩对变形的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西安地铁4号线飞天路站到航天大道站区间双连拱隧道工程为例,通过FLAC3D软件模拟计算隧道两侧洞室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各阶段地表沉降,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侧洞室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65%,上导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该阶段总沉降的67%;控制上导洞施工引起的沉降是控制最终沉降的关键。中洞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1.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两侧洞室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当施工到该范围内时,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7.
结合菏关高速公路利用生石灰粉处理软弱地基施工技术,通过两次配比试验,得出主要施工参数:路基分层施工厚度40 cm,生石灰剂量按7%控制,采用路拌机拌和,压实度按JTJ071-98规范执行,经检测施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站附属工程高程爬升段受施工工期、地面空间不足、既有接驳等条件制约需采用仰挖法施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仰挖施工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仰挖与俯挖实测分析和数值分析对比研究探索沉降规律。研究表明:①拱部为砂性土时,87.3%的测点沉降量在3~60 mm之间,拱部为黏性土时,59.2%的测点沉降量在3~30 mm,拱部为卵石层时,测点分布离散;②关于沉降槽宽度,黏性土≈砂性土>卵石,黏性土与砂性土沉降槽宽度约为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的3倍,卵石沉降槽宽度与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相近;③仰挖施工最大沉降量比俯挖施工多大约75%,仰挖施工最大沉降发生于爬坡段约1/2处,而俯挖施工最大沉降更接近于埋深最小处。研究结论可用于初步判断仰挖施工沉降量范围、沉降控制最不利部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针对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跨度大,施工难度大,洞身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影响因素不确定,风险亦大的特点,研究、分析洞身断层、涌水、围岩分级变更等对施工的影响,为保障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论:(1)胶州湾海底隧道洞身构造和裂隙水分布,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2)研究、分析了洞身断层的具体位置和特征,找出了存在差异的原因:将断层所用的方位角误以为是走向方位角,造成了走向、倾向背离区域构造的异常现象;(3)通过对围岩变更数据的研究,绘制出围岩分级变更比例示意图,直观反映了施工前后围岩等级划分的变化:原Ⅲ级围岩所占的比例由53%变更调整为29%、Ⅳ级围岩的比例由28%变更调整为58%、Ⅴ级围岩的比例由10%变更调整为4%;(4)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隧道施工期间开展工程地质工作,实施动态设计,保障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和控制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20.
程星璠 《铁道建筑》2015,(2):115-117
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是我国第一条30 t轴重重载铁路,有砟轨道占全线长77%,道床施工质量控制对于重载线路的运营安全和经济性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山西中南部铁路道床施工,对重载线路道床施工工序、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标准、施工组织和机具配备以及道床施工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施工效果良好,能满足重载线路有砟轨道状态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