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钻孔倾斜仪监测在目前是预测岩土水平位移的有效手段,阳安线新渔坝隧道古错落体稳定性的成功监测为滑坡病害整治提供了可靠监控方法。文中主要介绍了一套现场钻孔、埋设测斜管及量测方法以及数据处理、位移修正合成计算等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2.
利用测斜仪和PVC测斜管对试验工点膨胀土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监测与分析.监测结果表明:该工点膨胀土滑坡滑动面较浅,位于坡面下3.5~5.5m;滑动带含砂率较高,地下水和雨水下渗导致该层土的黏聚力和摩擦角减小,这是出现滑坡的重要原因;浅层坡残积膨胀土与下层全风化泥岩的分界面处形成了隔水层,降雨量大时滑动土体出现较大的塑流性...  相似文献   

3.
湘西某滑坡整治深部位移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湘西某滑坡坡体整治方案的深部位移监测工程实例,根据分析工程背景资料,得出滑坡的原因为边坡坡脚长期被水流冲刷.边坡岩体遇水容易产生剥蚀。结合深部位移的监测结果定量地分析和描述了该滑坡整治后上、中、下部的运行状态。经过5星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结果很好地反映边坡的深部位移的发展趋势;边坡上、中、下部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该滑坡整治方案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勘察,本文就Petacciato(莫利塞,意大利)附近亚得里亚海的一段海岸滑坡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域出露更新世的蓝色粘土,并带有粉砂层夹层,其层理走向为北东3~8度,与斜坡产状类似。海上往内陆方向延伸则是砂和砾岩,厚度达40m,其上方为建筑区。上世纪曾发生了多次滑坡,在建筑区和海滨之间形成了沿海岸线长2000m、高200m的影响区域。直接导致重要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建筑的破坏。该滑坡类型为旋转一平移型滑坡,每次滑坡都沿着整个海岸斜坡复发,产生位移数十厘米,一直延伸到海岸线以上。在已有的研究中,对该滑坡的滑动现象存在数种不同的解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滑坡滑动破坏模式(Terzaghi,K.和Peck于1948年提出的突然扩展型破坏模式,见《土力学工程实践》一书。Wiley和Sons著,纽约),于此同时将岩土工程监测数据、滑坡的几何特征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斜坡的稳定性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5.
洛阳-三门峡高速公路某滑坡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洛三高速公路某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在滑坡体埋设测斜管、孔隙水压力计等监测仪器对该滑坡进行了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内部结构变形以及孔隙水压力监测,结合监测结果对该滑坡进行了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赵天子砂坝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特征、活动性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滑带土残余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昆  郭菊彬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8):13-15,26
研究目的:评估滑带土残余强度,为滑坡稳定性研究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强度参数。 研究方法:滑坡现场调研,以现场大剪试验与室内土工试验为主,理论分析为辅。 研究结果:滑带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比较接近,成线性关系;塑性指数能较好的用来估算残余强度。 研究结论:沿古滑坡滑动带复活或滑坡存在一定的蠕动变形情况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可近似采用残余强度值。现场试验表明,剪应力一剪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峰值,且经过一定的剪切位移后,残余强度才出现。残余强度试验值与反算法得出的参数值较为吻合,现场试验被证明是评估滑带土残余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曾金 《铁道建筑》2023,(9):128-134
针对仅依靠单一形式的防护结构往往难以有效防治滑坡碎屑流灾害的问题,将拦挡坝和桩群两种防护方法相结合,并采用离散元模拟分析拦挡坝-桩群复合式结构的防护效果。考虑了不同形状的桩群结构,从滑坡碎屑流堆积形态、流速变化、桩群潜在失效可能性、拦挡坝冲击力降幅等方面评价复合结构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方桩桩群与拦挡坝组合形成的复合结构具备更优的拦挡效果,能更显著地削弱滑坡碎屑流的冲击破坏能力;方桩桩群具有更高的失效可能性。建议工程结构设计中采用较大的桩高以避免越流现象,同时采用垫层等措施保护桩群,避免发生冲击破坏。  相似文献   

9.
结合某尾矿坝变形监测的实际 ,介绍了大坝坝面位移观测的理论及方法 ,建立了变形监测数据自动导入系统  相似文献   

10.
舟曲县瓜咱坝1号滑坡是中层中型的错落转化型破碎岩石老滑坡。通过地质调绘及现场勘查对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引起滑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气象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总结了老滑坡的变形破坏及复活模式为老滑坡—前级不连续崩塌—坡体卸荷、松弛变形—牵引后级滑坡滑动—后级拉裂、滑移—推动挤压前级滑坡—整个滑坡的复活,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