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地铁列车提速对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的振动特征的影响,对比分析地铁列车行车速度为80 km/h和120 km/h工况下减振垫浮置板轨道时域和频域的实测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行车速度对减振垫浮置板轨道结构垂向位移的影响不大;行车速度为120 km/h的工况下钢轨、浮置板、隧道的振动加速度1/3倍频程的峰值较行车速度为80 km/h的工况下的峰值分别有6.2、2.8、0.5 dB的增大;分频段分析各测点振动加速度综合振级,结果显示:在0~20 Hz与20~80 Hz频段内,只有钢轨的振动加速度综合振级增长超过5%,浮置板与隧道振级变化均小于2.5%,在80~120 km/h速度范围内,行车速度的提高对减振垫浮置板轨道隧道振动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结合单程运行时间、线站位条件、列车配属数和隧道断面面积,对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的车辆选型进行研究。推荐的线路等级速度为100 km/h,考虑远期线路延伸,线路等级速度采用120 km/h也是很好的选择。结合列车不同动拖比的动力性能参数,推荐采用地铁B型车、4动2拖6编组方式,以实现资源共享;为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建议采用4人/m^( 2)的立席人数标准。结合最高行车速度、线路衔接关系,建议该线采用1500 V直流供电模式。  相似文献   

3.
曹建 《铁道建筑》2002,(9):8-10
新建铁路通过采取加固处理基床表层、用大型养路机械捣固与稳定道床、换铺无缝线路等措施,在通车一周内实现了行车速度从60km/h到140km/h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按120 km/h设计,已突破目前《地铁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列车超过100 km/h时,将带来舒适度降低、运行能耗增加、隧道通风、设备设施承压大、受电弓磨耗大及故障率高等问题。为解决列车高速运行带来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对舒适度、线路、车辆、隧道以及区间设备设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关键技术标准在项目建设中实施。2号线首期段于2016年5月27日以ATO模式、最高行车速度120 km/h开通试运营。实践证明,上述关键技术保证了2号线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舒适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的地铁快线越来越多,2号线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给东莞后续地铁快线及其他城市地铁快线设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经1998年10月全面提速,我局沪宁线线路最高允许速度已由原来的120km/h提高至160km/h,其他线路允许速度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这给工务部门带来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同时更给轨道的动态检测、“轨控”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洛湛铁路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40km/h,而既有行车速度低于120km/h。为了使信号显示满足提速的要求,设置了提速半自动闭塞区段接近信号机,并将部分电路做了修改。  相似文献   

7.
根据理论分析和现场轨枕动测试验结果,得出新Ⅱ型轨枕可以在行车速度达140km/h的线路上铺设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速度目标值是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技术标准中的核心指标,与工程的功能定位、客流特征、站间距离,以及服务水平密切相关。结合青岛城市轨道交通R3线的项目功能定位、客流特征、时间目标、车站分布情况、运营指标及工程投资等影响因素,分析了80 km/h、100 km/h、120 km/h最高运营速度目标值的适应性。最终选取120 km/h作为该工程的最高运营速度目标值,为相似工程速度目标值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LS-DYNA大型有限元仿真平台,建立了城际高速铁路高架线路双向会车动力学模型,通过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等速交汇下的高架线路动力响应特点及规律的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向行车和双向会车对由高架线路振动引起的列车运行舒适度影响不大;在速度为100~500 km/h范围等速双向会车时桥梁跨中垂向挠度大于单向行车时的1.6~2.3倍,且在150 km/h和300 km/h出现了峰值,跨中横向挠度只有单向行车时1/2~4/5,且在400 km/h出现了峰值;2列车交会时轮重减载率略大于单向行车时减载率,而脱轨系数在大部分速度区段明显小于单向行车时脱轨系数。  相似文献   

10.
范佳 《铁道建筑》2002,(11):14-16
根据理论分析和现场轨枕动测试结果,得出新Ⅱ型轨枕可以在行车速度达140km/h的线路上铺设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