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我国铁路轮轨匹配存在的问题,研发了钢轨打磨设计廓形60D和新轨头廓形钢轨60N。优化后的轨头廓形与LM、S1002CN和LMA型面车轮接触时的光带基本居中,轮轨接触应力显著降低,可有效抑制车轮踏面凹磨后等效锥度的增大,提高车辆运行稳定性。高速铁路按廓形60D打磨到位,钢轨打磨周期可延长至4~5年,且不易出现动车组构架报警和车体晃车。60N钢轨在普速铁路上的铺设使用结果表明,在直线上运行轮轨接触光带居中,在曲线上运行可有效避免或抑制钢轨使用初期轨距角剥离掉块及疲劳核伤;在高速铁路试验段的铺设使用结果表明,采用1遍预打磨后钢轨服役近5年,光带保持在30mm左右,从未出现动车组构架报警和车体晃车,可有效改善轮轨匹配关系,大幅降低轮轨维修养护成本。建议加快新轨头廓形钢轨系列化,以尽快在我国铁路形成统一的钢轨轨头廓形。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高速铁路出现的典型钢轨早期伤损进行现场跟踪及总结分析,对伤损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维修措施。结果表明:钢轨擦伤、波磨、异物压入轨面、锈蚀、母材缺陷产生的重伤以及小半径曲线侧磨是我国高速铁路主要的早期伤损形式;伤损原因包括开通运营前的工程作业、高速运营中的问题、母材缺陷等。针对伤损及原因,提出大机打磨、合理使用钢轨、提高钢轨质量稳定性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于高速铁路,在保证轨道线形、几何尺寸、扣件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轮轨型面的匹配是影响行车平稳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武广高铁轨检车检测数据,找到与不同钢轨廓形相对应的轨道质量指数(TQI)和车辆晃车情况,获得了较优的钢轨打磨型面;利用SIMPACK软件对不同钢轨廓形的曲线段列车通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打磨型面的合理性;制定了武广客运专线钢轨打磨参数,为后期的打磨作业、晃车整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新兖下行线K202+680—K203+180曲线钢轨波磨病害整治为例,通过现场病害调查、打磨方案设计和钢轨打磨作业解决波磨病害,对曲线钢轨波磨病害整治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轨廓型打磨能够消除曲线波磨,晃车问题得以解决。打磨后,钢轨高低、轨向、水平、三角坑、横向和垂向加速度等轨检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超限次数以及扣分明显降低,表面病害及廓型得到改善。钢轨打磨能提高列车运行品质,延长钢轨使用寿命,维修工作量也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5.
钢轨接头是钢轨的薄弱环节,是工务部门日常维修的重点.为有效改善轨道的运营条件,满足铁路提速、重载的要求,许多工务段在铺设钢轨和换轨大修时,普遍使用邢台天力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钢轨减振接头夹板,以减轻短轨线路车轮对钢轨接头的冲击,控制钢轨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海南环岛高速铁路东段CRH1型动车组晃车的情况,分析了晃车严重区段的轨道几何尺寸、焊接接头平直度、钢轨光带及轨头廓形。研究结果表明:钢轨轨头廓形异常(内侧工作边R80和R13圆弧处明显凹陷)和等效锥度过小(仅为0. 075)将造成轮轨匹配关系不良,表现为钢轨光带不居中,偏向轨距角侧,直线地段出现左右股钢轨光带周期性交替侧磨;车轮与钢轨非正常接触是导致CRH1型动车组晃车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钢轨打磨整治措施,并制定了详细的钢轨打磨方案以修正轨头廓形,使等效锥度由0. 075提高到0. 115,达到轮轨匹配等效锥度的合理范围0. 08~0. 35,改善了轮轨接触关系,解决了动车组晃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100 km/h。文章对该车的总体布局、主要性能参数、车体、动力系统、走行系统、牵引动力传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轨道打磨系统等设计进行系统阐述。应用实践表明,LRG型地铁钢轨打磨车3~15 km/h的低恒速和高速旋转砂轮设计,可有效消除钢轨轨头表面病害,满足线路钢轨打磨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8.
跨区间无缝线路长轨铺设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缝线路在结构上消除了钢轨接头,减少列车在接头区的冲击与振动,不仅延长了轮、轨等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费用,而且提供了平滑的运行表面,给列车运营与行车安全也带来诸多好处,提高了铁路客货运输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适性。目前一次铺成由连续焊接轨组成的跨区间无缝线路已成为各国铁路的主型轨道结构,是国际铁路建设发展的大趋势,因而,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技术及装备也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国内部分服役动车组在运营过程中产生车体低频横向晃动问题(以下简称“晃车”),提高车体平稳性和旅客乘坐的舒适性,基于对部分晃车区段(打磨目标为60N钢轨的高速铁路干线)开展跟踪调研与测试的基础上,对比工务系统打磨后左右轨对称情况下,不同偏差值的钢轨廓形对应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差异;并结合动力学仿真软件研究不同偏差值的钢轨廓形对于晃车现象的影响,找出打磨目标为60N钢轨的合理打磨限值并提出相应的打磨措施与建议。结果表明:晃车区段左右股钢轨工作边相较于打磨目标廓形60N钢轨存在过打磨导致等效锥度过小,是造成动车组晃车的重要原因;以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车体横向晃动主频和轮轨匹配等效锥度等值为主要依据,提出60N钢轨在横坐标15 mm处的负偏差为0.1 mm时,会出现晃车现象,建议工务系统以60N钢轨为目标廓形时,按照正偏差打磨,打磨值宜按+0.1 mm控制。  相似文献   

10.
顾建华 《铁道建筑》2013,(1):109-111
由于道岔与道岔衔接区域存在病害缺陷,造成高速动车组经过岔区时频频报警,影响列车的行车安全.针对钢轨光带分布、顶面波磨及轮轨两点接触病害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打磨方式,改善了钢轨、道岔区段的轨道不平顺状态,提高动车过岔时的舒适度,从而根治严重晃车病害.实践表明:不同的线路,会由于通过列车型号、速度和载重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害,所采取的打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采用不同打磨模式,以及局部打磨和整体打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打磨作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消除钢轨道岔病害.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南宁铁路局管内焦柳线的钢轨接头养护情况,分析了钢轨接头病害成因,并根据病害的成因提出了消除接头、优化接头结构、整治低接头、整治接头部位的道床、改善轨下垫层弹性、轨面修理及换轨时调整接头位置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确保了列车安全、平稳地运行。  相似文献   

12.
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中,作为轨道结构最重要组成部件的钢轨伤损时有发生 以上海局管内已开通运营的沪宁城际、沪杭高铁、京沪高铁上发现的钢轨伤损为例,总结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初期钢轨伤损的特点,分析伤损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为高速铁路养护维修,特别是开通运营初期的高速铁路钢轨养护维修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早期由于轮轨匹配不良出现的高铁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抖车、晃车和波磨等现象,提出用钢轨打磨方法解决轮轨匹配不良问题,进行廓形打磨技术研究与实践,改善和优化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型面匹配关系,从工务方面解决了高铁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等问题。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及实践,提出钢轨和道岔打磨工艺规范及标准,形成了我国高速铁路钢轨和道岔打磨成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钢轨打磨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上运行车辆的车轮型面设计钢轨的预打磨轨头廓面.按照该预打磨轨头廓面对钢轨进行预打磨,可有效改善轮轨的接触状态.给出了适用于不同车轮型面的钢轨预打磨深度理论设计值以及适用于LMA和S1002G车轮型面的钢轨预打磨轨头廓面.关于预打磨后的实际轨头廓面与预打磨设计廓面的误差,在轨距角部位应控制在-0.1~0.3 mm范围内.建议我国高速铁路的钢轨打磨周期为每30~50 Mt通过总重打磨1次,对于无砟轨道取上限,有砟轨道取下限;关于60kg·m-1钢轨的预打磨深度,在轨距角部位应达到0.8~1.5 mm,在主要轮轨接触部位应大于0.3 mm;钢轨打磨后的表面粗糙度应小于10μm;采用48磨头打磨车时应打磨3~4遍,采用96磨头打磨车时应打磨2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开通运营2万多公里高速铁路,除秦沈、合武客专进口部分用于对比试验的钢轨外,全部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百米定尺钢轨。自2008年8月我国首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至今,钢轨使用情况良好,质量得到各方一致肯定。对高速铁路钢轨发展主要历程包括标准起草制定、生产技术改造、自主研发工作推进、上道试铺考核、性能评定及技术审查、批检验和实物质量控制,以及轨型、定尺长度和钢种选用,成分及性能优化,钢轨的焊接、运输,新轨头廓形钢轨研发,钢轨使用规范制定等配套技术的主要节点和事件进行回顾,认为标准先行、科研先导、质量至上、科学管理是高速铁路钢轨国产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站区小半径曲线的钢轨磨耗已成为影响高速动车组运行品质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以高铁动车组和高铁站区小半径曲线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车-线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车辆通过曲线时产生钢轨侧磨的动力学原因,并调整超高、轨底坡、摩擦因数、型面等参数的设置,从而确定钢轨侧磨的控制性因素,并提出减缓高铁站区小半径曲线钢轨侧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铁集团管内正线铺设大量的SC330型道岔,在运营和养护中发现在转辙器及辙叉、护轨部分存在一系列新病害。在系统分析新病害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消除新病害给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日常养护难度及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轮轨形面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高速铁路轮轨形面和硬度匹配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总结轮轨接触光带不良带来的危害。通过对钢轨预打磨优化轮轨接触、轮轨硬度合理匹配和新轨头廓形钢轨进行研究,提出预打磨轨头廓形设计、钢轨预打磨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并对钢轨预打磨进行实践和使用评价;提出我国高速铁路新轮与新轨的几何形面不匹配,表现为轮轨接触光带不在设计的轨头踏面中心等结论;建议统一动车车轮形面并开展新轨头廓形钢轨的研发和应用,以改善轮轨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杭甬高铁线路使用U71M钢轨其强度等级为880MPa,轨顶面硬度260~300 HB,有较好的韧、塑性,焊接性优良。U71Mn钢轨为高速铁路用钢轨,铺设线路时采用长轨条闪光焊接方法,道岔采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开通6年来,部分道岔基本轨、尖轨出现疲劳伤损达到维修周期。道岔维修一般采用更换伤损钢轨的方案,利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但是无砟轨道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更换曲线(曲尖轨及导轨)标准钢轨与磨耗轨焊接尤为困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国内部分高速动车组在服役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车体低频横向晃动(以下简称"晃车")问题,影响旅客乘坐舒适性。本文通过调研出现动车组晃车的线路,结合动力学仿真,从钢轨廓形这一方面对高速动车组晃车现象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打磨措施。研究结论:(1)部分地段左右股钢轨工作边侧廓形与设计廓形60D相比负偏差量过大导致轮轨等效锥度过小,或左右股钢轨廓形不对称度过大导致轮轨等效锥度过小及左右轮径差变大,是造成动车组晃车的重要原因;(2)钢轨打磨可有效治理高速动车组低频横向晃动,车轮镟修对其改善效果有限;(3)车轮凹磨可增大轮轨等效锥度,可一定程度上抑制晃车的产生;(4)对晃车现象应早发现早治理,治理时应详细调查晃车区段的钢轨廓形,制定针对性的打磨方案并采用合理的打磨方式;(5)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工务部门治理高速动车组晃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