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软土地基上设置刚性涵洞,面临着沉降过大以及地基强度不够的难题。总结高填方涵洞的特点以及涵洞常见地基处理方法,对比分析各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并对国道G319重庆市江北机场段改线工程的高填方涵洞地基处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置方案,为今后相似涵洞的地基处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涵洞与填土、地基共同作用机理复杂,由涵洞结构、上覆填土与地基土刚度差异引起的涵顶应力集中往往使涵洞产生各种病害。文中基于填土-涵洞-地基共同作用机制,采用数值仿真软件,通过分析铺设EPS板、地基处理、复合处理(EPS板+地基处理)对涵顶垂直土压力及集中系数的影响,确定不同填高的合理减载方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得到不同影响因素对涵顶垂直土压力的敏感程度;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工程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当填土高度H≤12m时,铺设的EPS板厚度h宜小于20cm,反之铺设的EPS板厚度h宜取20~40cm;涵洞地基处理时,当填土高度H≤9m、地基处理宽度L=2~3B(B为涵洞基础宽度),或H12m、L=B时,涵洞地基的刚度可适当增强,反之宜进行柔性地基处理;当填土高度H≤12m时,可通过地基处理或铺设EPS板减弱涵顶应力集中现象,反之宜采用EPS板、复合处理措施,复合处理措施的减载效果最佳;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涵顶垂直土压力的敏感程度的大小顺序为EPS板厚度填土高度地基压缩模量地基处理宽度。  相似文献   

3.
高填方涵洞不同于一般的结构物,对涵洞地基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涵洞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对涵洞地基处理时加固区与过渡区的刚度关系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数值模拟,对涵洞地基处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基处理的宽度、深度对涵洞受力状态和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涵顶土压力随地基处理宽度的增大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随地基处理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大。实际工程中,涵洞地基处理宽度宜取2~3倍的涵洞基础宽度,地基处理的深度应以沉降作为控制指标,不应额外增加地基处理深度。  相似文献   

4.
高填土路堤下涵洞受力特性与减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平 《公路》2005,(6):54-63
针对高填土涵洞出现的工程病害和设计难题,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和大型工程试验检测,对高填土涵洞的结构与填土和地基间的变形规律、涵洞结构的受力特性及减荷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其结论对高填土涵洞的设计、施工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接长涵洞实例,通过对PTC管桩复合地基变形机理的分析,对接长涵洞基底PTC管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量采用不同计算模式进行了计算,得到传统的只满足基底承载力要求的地基处理设计方法会造成基础沉降量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结论,为PTC管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理论研究、沉降计算分析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建设中,高路堤下的涵洞等构造物量多面广,如何既安全又经济地确定这些构造物的地基承载力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以高路堤下的构造物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路堤、构造物和地基的有限元模型,对这些构造物下地基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原则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高路堤下构造物的地基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速公路建设中,高路堤下的涵洞等构造物量多面广,如何既安全又经济地确定这些构造物的地基承载力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以高路堤下的构造物为研究对象,建立包括路堤、构造物和地基的有限元模型,对这些构造物下地基的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原则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软土地基上含圆管涵高液限黏土路基改扩建差异沉降,通过室内试验及改良试验,分析高液限黏土作为路基填料的工程特性,确定路基结构,并利用ABAQUS软件建立软土地基上设置涵洞的高液限黏土路基改扩建模型,探究粉喷桩处理后不同填土加载高度下填土应力及路基沉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0%碎石改良高液限黏土满足路床(96区)填筑要求;随着填土加载高度的增加,周围土体会对涵洞产生应力集中,涵洞对路基有应力分散的作用;新路基的填筑会导致老路基的附加沉降;经过粉喷桩处理后,新老路基差异沉降为2.7 cm,软土地基处置恰当。  相似文献   

9.
以宝兰客专兰州枢纽工程某一涵洞为背景,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该湿陷性黄土地基,通过现场浸水与未浸水载荷试验,分析处理后地基的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灰土挤密桩处理后,既能有效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又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浸水后地基承载力差异较小,沉降变化明显;垂直渗透深度大于水平渗透范围.  相似文献   

10.
刘军  张强 《路基工程》2013,(5):113-116
针对204国道盐城南段涵洞基底软基处理与相邻路基存在的差异沉降问题,提出纵向差异沉降控制技术,并以离心模拟试验和数值分析为研究手段,模拟了天然地基和水泥搅拌桩地基处理两种模型的沉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涵洞基底软土的沉降量反而大于天然地基,因而建议以浅层换填处理为主,尽量避免深层处理。  相似文献   

11.
地基不均匀沉降对特长涵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弹性地基上Winkler梁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特长涵洞纵向任意点处的应力解。通过有限元法分析了不同软土地基弹性模量对特长涵洞纵向应力和竖向位移的影响,为改善特长涵洞的受力性能提供了相关理论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借助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预应力管桩在不同桩帽、桩长、桩间距、垫层刚度时的路基沉降进行计算,研究预应力管桩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软土地基的效果,为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渗流理论和传热学理论,建立了考虑涵前积水下渗情形下,冻土涵洞温度场-渗流场耦合作用的有限元方程,并对暖季涵洞过水情况下,在考虑渗流时普通路基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渗流对涵洞地基温度场的影响以及涵洞对路基的热稳定性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渗流作用加深了涵洞地基土的季节融化深度,将对涵洞乃至路基的热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软土地基上设置高填方刚性涵洞时,面临结构物荷载过大而天然地基强度不够的问题。总结软土地基对结构物的影响以及涵洞基础常见设计方法,并以汕昆高速公路龙川至怀集段涵洞设计为依托,阐述位于软弱地基的涵洞设计原则,对软土地基及涵洞基础进行分析和计算,并指出涵洞基础设计应充分考虑基础形式及基础埋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软基上出现病害的涵洞的变形监测和调查分析,对涵洞病害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这些病害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分析表明,软基上涵洞的主要病害是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侧向位移造成的。为减少涵洞病害,应合理确定软基处理深度、减少软基承担的荷载,涵洞宜采用整体式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寒区路基涵洞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不同的工况模拟寒区路基涵洞的冻胀影响,对涵洞-冻土整体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路基涵洞在不同冻胀率、有无垫层、不同垫层厚度下的位移及拉应力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可能导致路基涵洞结构发生破坏的主要因素如冻胀率及冻胀深度等的设计限制值,给出了路基涵洞结构在不同冻胀变形下垫层厚度的安全限制值。  相似文献   

17.
一般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常常采用路基两侧拼接加宽的方式为主要设计方案,由原来的双向4车道对称拓宽为8车道,为确保路基稳定,减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拼接部分以路基沉降为主要控制对象。文章提出采用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对桥头路堤、涵洞通道基底台背、高填方路段进行了地基处理,结合预应力管桩在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复合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对其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探讨,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般的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常常采用路基两侧拼接加宽的方式为主要设计方案,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对称拓宽为八车道,为确保路基稳定,减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拼接部分以路基沉降为主要控制对象。文章提出采用预应力管桩地基处理技术对桥头路堤、涵洞通道基底台背、高填方路段进行了地基处理,结合预应力管桩在郑漯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复合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对其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了探讨,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路地基由于不同的上部结构形式和基底刚度,公路地基的承载特性与建筑刚性基础有所差异,直接采用建筑规范的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确定公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甚合理,不能准确地体现公路地基实际具有的承载能力.通过公路路基、桥梁和涵洞与建筑物在上部结构类型和基础形式上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公路路基、桥梁和涵洞各自的地基承载力评价方法,提出了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的3级分类体系,构建了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评价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结合我国不同土质大量的实测载荷试验数据和工程性质资料,实现了对我国公路工程地基土(路基和桥涵)承载力的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有限元方法及模型试验对刚性地基上的上埋式涵洞进行施工模拟,分析方形涵洞和半圆形拱涵施工过程中填土沉降、等沉面及涵顶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等沉面高度随填土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且涵顶形状影响等沉面高度;涵顶形状不同,涵顶土压力分布和土压力系数变化很大.涵顶填土高度大于10倍涵洞高度时,方涵和半圆拱涵的等沉面高度分别趋近于3.1倍、2.7倍涵洞高度,涵顶土压力系数则分别为1.56、1.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