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4,(26):19-20,36
2004年初,针对我国能源、钢铁、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热及国家总体经济运行增长过快等问题,党中央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决策,及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目前,从各行业的统计数据看,已取得明显成效。汽车产业同样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企业重组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新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重组来构筑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主导企业,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其中指出汽车产业是重点调整的行业之一。此外,《关于加强汽车工业结构调整若干意见的通知》也很快要出台,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如此的关注。从近期管理部门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有关汽车方面的政策来看,都是围绕着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展开的,可以说结构调整是未来几年我国汽车产业的主旋律。有专家把脉认为,汽车产业结构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企业集团竞争优势不明显:二是产品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升级换代及技术进步缓慢;三是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过份依赖引进技术发展产品;四是零部件与整车未同步发展,影响整车技术水平提高。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已箭在弦上,已经成为业内相关人士的共识。笔者以为,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六要”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浅议汽车产业物流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888.3万辆,2008为934.5万辆,连续3年超越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汽车产业在我国迅猛的发展的同时,作为支撑汽车产业主要构成的汽车物流业也跟随同步发展,物流行业应该寻求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企业、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价格 品牌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策略与手段——从所周知,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将近受到极大的冲击;对国内有的汽车生产企业而言,甚至连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作为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汽车行业壁垒也越来越高,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这决定了中小型汽车企业难以生存.我国政府为了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也屡次出台政策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希望改变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格局.从企业资本性质角度出发,我国汽车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各自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赵航  任斌 《天津汽车》2005,(4):i0001-i0001
为了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地实现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行业企业的要求,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国家在关部门的指导下,每年将共同举办“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为与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企业及国内外各界人士交流信息,  相似文献   

8.
刘宇 《天津汽车》2012,(9):13-17
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很明显,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2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汽车产业却存在着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为了促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急需对我国汽车产业进行升级,而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故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对我国汽车产业进行系统思考,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建议,从宏观层面应加强对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支持和加强标;住建设;从中观层面应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和加强行业服务:从微观层面应从技术升级、制造升级、营销升级、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升级做起。  相似文献   

9.
企业重组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新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重组来构筑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主导企业,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重组巳成为企业参考市场竞争并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战略武器。新世纪初,我国汽车产业是危机与机遇并存,我们迫切需要通过重组来构筑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形成自己的主导企业,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施国家汽车创新系统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