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法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通过对Superpave与马歇尔法沥青混合料设计的对比,在成型方法、体积计算和最佳沥青用量等方面论述了Superpave和马歇尔设计方法之间的区别,并对马歇尔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沥青路面回收材料(RAP)资源化再利用是当前我国道路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厂拌冷再生以其节能减排、混合料性能稳定等特有优势而倍受青睐。提出修正的 Superpave体积设计法(MSVMD)用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不仅弥补了修正的马歇尔设计法的不足,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特点,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概述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拾方治  李秀君  孙大权  吕伟民 《公路》2004,(11):102-107
通过对国外有关研究与施工经验的总结,对冷再生混合料设计进行了讨论.即首先对代表性试样进行测试.确定再生沥青路面(RAP)混合料的组成(沥青含量和级配)。同时要测试RAP中复原沥青的粘度和针入度,然后根据再生料的目标级配和RAP料的级配确定是否有必要加入新料。目前选取的稳定剂多数是乳化沥青.利用乳化沥青进行再生.必须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测试以确保乳化沥青和RAP料(包括新料)的相容性。乳化沥青的选择主要依赖于RAP料(包括新料)的级配和RAP料中老化沥青的稠度。乳化沥青和水的用量可以通过制备和测试含有这些不同含量组合的试件加以确定。最后对美国部分州公路局和单位有关冷再生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Superpave是美国公路战略研究项目开发的一套全新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在国内不断得到推广,该设计方法采用了旋转压实成型试件,较好地模拟了路面施工现场沥青混合料的受力情况,体现了现行交通荷载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评价沥青胶结料技术性能的方法、标准和混合料体积设计法。在提高路面抗车辙性能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本文依据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实例对其进行初浅探讨,以期对于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伟民 《上海公路》2007,(1):8-10,14
美国Superpave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在试件成型、技术指标和标准等方面,与马歇尔试验方法相比较有了很多的进步,但同时也还发现存在所设计沥青用量偏少、难以压实而渗水等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与改进。因此学习借鉴其合理的部分是必要的,但不可盲目照搬。  相似文献   

6.
以SP-19.0mmNMS(AC-20)沥青混合料为例,介绍了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马歇尔试验的验证结果在青红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以某高速公路大修试验路段为例,对路面病害处治方案及乳化沥青冷再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并对路面进行施工质量控制。检测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间接拉伸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满足路用性能规范要求,为高速公路有效养护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梁端坤 《交通科技》2009,(Z1):76-78
近年来在沥青路面养护中采用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文中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阐述了乳化沥青冷再生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工作。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所设计的混合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能够指导施工作业。  相似文献   

9.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分析现有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国沥青再生协会提出的修正马歇尔设计方法;提出使用最佳流体含量控制再生混合料中的总液体用量,同时采用强度指标确定其最佳乳化沥青含量和拌和用水量;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该方法设计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掺加水泥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冷再生可以完全利用旧路面材料,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能延长施工季节、改善工作条件。乳化沥青作为广义的再生剂是最为常用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早期强度低,开放交通迟。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利用水泥吸水水化加速乳化沥青破乳,可起到提高早期强度、缩短开放交通时间的目的。同时水泥又是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辅助再生剂,可与乳化沥青一起充当结合料。沥青和水泥两种结合料同时存在,混合料的力学特点兼具柔性与刚性,因而,其设计方法应充分考虑乳化沥青和水泥两种结合料各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沥青与矿料的老化机理及对沥青再生剂的技术要求,提出了沥青和矿料的再生方法,结合实例讨论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检验沥青稳定类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回答乳化沥青与泡沫沥青孰优孰劣的争论,采用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对泡沫沥青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力学特性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均为粘弹性材料;冷再生混合料15℃劈裂强度满足规范中密级配粗粒式热拌沥青混凝土强度范围;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劈裂强度、浸水24 h后的劈裂强度略高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动稳定度显著高于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且都远超过规范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技术要求。乳化沥青和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均能满足沥青路面中下面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沥青混合料的收缩特性是影响沥青路面低温开裂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混合料的收缩特性对于控制沥青路面低温开裂有着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马歇尔重量设计法所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存在很多局限性,而体积设计法能很好地克服这些不足.采用沥青混合料体积设计法对混合料的收缩特性进行探讨分析,通过试验得出采用体积法设计的混合料具有更...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水泥对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AC - 25沥青混合料级配为基准,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对不同水泥掺量的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耐久性、低温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及水稳定性等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掺量的水泥有利于改善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耐久性,但水泥增加至3.0%时,其进一步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以破坏应变评价混合料低温性能时,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当水泥用量为2.0%时低温性能最佳;水泥的掺加显著地提高了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其在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具有经济、环保、施工方便等优点,在沥青路面养护维修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依托江苏328国道路面大修工程,研究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分析了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提出了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技术标准及设计方法,总结了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成套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并分析了施工中路面微裂缝成因,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贝雷法对大量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出在Superpave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引入贝雷法作为级配组成的评价和混合料性能预测的辅助工具,并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在混合料不同最大公称粒径和不同层位的应用时,对贝雷法参数取值范围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沥青混合料Superpave歇尔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uperpave方法成型旋转压实试件,进行混合料设计,确定混合料级配和沥青用量,再按照确定的级配制作马歇尔试件,获取2种方法的体积指标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uperpave及歇尔设计方法2种指标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在进一步应用中继续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丛培  凌涛 《公路》2021,66(12):8-16
为了研究新旧沥青长期融合作用下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耐久性,采用4点弯曲疲劳试验,对80%、100%的RAP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进行了低应变水平下的疲劳试验,分析RAP、再生剂、模拟服役时间对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拟合回归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方程,确定了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极限应变...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中国路面开裂的现状、平衡道路车辙与开裂之间的关系,找到更优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对国外沥青混合料平衡设计法进行了梳理研究。概述了马歇尔法和Superpave设计法的不足以及平衡设计法的设计机理、起源与发展,明确三类平衡设计法的概念与内涵;总结平衡设计法混合料试验评价方法和应用实践现状,得出结论:马歇尔法应用较多、实践较成熟;用平衡设计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性能更优,能更好地兼顾抗车辙与抗开裂性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但现阶段的平衡设计法存在开裂试验中裂缝标准不一、试件老化标准缺乏、忽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QC/QA)等问题。未来可借助平衡设计法优化中国现行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引入QC/QA,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解决车辙与开裂之间的矛盾,全面有效地提高中国路面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