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现代海战中,水面舰艇海上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空中,其中包括巡航导弹和飞机。为提高水面舰艇的海上生存能力,世界各国在发展水面舰艇的同时都非常重视舰载防空武器的布署,其中包括近、中程防空武器,力争构筑有效的多层防空火力体系,提高水面舰艇的近程点防御和中程区域防空作战能力。目前在世界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发展中,有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舰空导弹发展计划,它就是“紫苑”舰载防空导弹发展计划。冷战结束后,欧美各国在军备开支上都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有限的财政投资情况下,欧洲许多武器科研机构都在寻求一条合作途径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外水面舰艇声隐身设计及控制技术概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介绍了国外水面舰艇声隐身的设计过程、水下噪声的预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以及针对舰艇螺旋桨噪声、机械噪声和水动力噪声实施水下噪声控制的主要方法,归纳了世界主要海军国家部分水面舰艇所采用的减振降噪措施,以及几种科学考察船的水下噪声数据。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世界各主要国家正在以符合新世纪的革新理念进行着水面战斗舰艇的计划,部分国家已开始建造水面舰艇,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前苏联解体等20世纪末大约10周间,世界军事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假想的外海大规模作战转向地区纠纷,内战等有限浅海,沿岸海域进行战斗,就是变化之一。扩散到第三世界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处理,也成了重大问题。根据对这种军事态势的变化而决策的计划,展望水面战斗舰新技术现状与未来的动向。  相似文献   

4.
雷达隐身技术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探测水面舰艇的雷达性能不断提升,严重威胁了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世界各军事大国正在研究如何将雷达隐身技术应用于水面舰艇。通过文献调研和动态跟踪发现,水面舰艇主要面临4类雷达探测威胁,而未经过隐身设计的舰艇的雷达散射截面很大。舰艇经过隐身设计后,在作战中能缩短敌方雷达探测距离,降低敌方目标识别能力,有效增强干扰效果,具有很强的战术意义。目前,水面舰艇主要通过精确的外形设计和隐身材料2种技术途径实现雷达隐身。  相似文献   

5.
内波水面效应对于水下航行体探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水下航行体内波尾迹水面特征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介绍了在大型分层流试验水池中同时开展的以研究内波尾迹特征及其诱导的水面流动特征的拖曳体内波水下/水面尾迹特征试验研究。研究采用电导率仪阵列测量拖曳体(SUBOFF)水下内波波高场及其随时间变化,采用基于光学粒子图像互相关分析的流场测试方法测量拖曳体激发内波诱导的水面流场,并定量分析拖曳体激发的内波波长及其扰动引起水面流动的波长。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水面流场测量方法可以测量水面mm/s低速流动。在低傅汝德数Fri下(Fri≤2.14),分层流体中拖曳体水面尾迹特征主要受水下体效应内波影响,其水面尾迹波长及传播速度与水下内波的波长、传播速度基本一致;随着Fri的增加(2.14≤Fri≤3.42),在水下尾流效应内波逐渐增强,但在水面流场未见明显尾流效应内波影响;随着Fri的进一步增加(3.42≤Fri≤10.27),水下呈现出明显的尾流效应内波特征,由于表面波效应增强,水面流动主要表现为Kelvin波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美国的弹道导弹发射系统和苏联“海蝎”弹道导弹发射系统,比较了潜艇发射和水面舰艇发射的优缺点。值得注意的是,美俄两国从未放弃水上和水下发射系统的研究。但对朝鲜、伊朗、伊拉克等第三世界的国家来说,水面舰艇发射系统更具魅力。  相似文献   

7.
反潜舰艇是指以对潜艇进行搜索、跟踪、驱逐、打击为主要作战使命的水面作战舰艇。随着潜艇设计及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潜艇(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的综合作战性能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航速、攻击力、隐蔽性及自动化程度等主要性能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作为现代海军中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潜艇性能的提高对水面舰艇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都加速了现代反潜技术研究,逐步建立起了由水面反潜舰艇、空中反潜飞机及水下反潜潜艇构成的立体反潜体系,其中反潜舰艇是这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军事格局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海军所面临的潜艇威胁日益凸显,加之中国现代反潜舰艇发展滞后,所以应对现代反潜作战的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对未来中国海军完成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护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运输线的畅通等作战任务都将产生不利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陈述了关于俄罗斯作为世界强国必须拥有一支海上力量的概念,这支力量是海军的组成部分之一,水面战舰乃是海军的主要部分。阐述了以下方面的观点:一般多用途兵力的使命、所需战斗效能、合理组成和结构、未来水面战舰的最佳类型和技术概貌及其建造的可能性和时间。强调了建造航空母舰的优先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舰艇隐身技术的目的是使舰艇的信号特征融合于环境背景中.有效降低敌方探测器的工作效能。隐身舰艇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国海军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的海军把保证舰艇隐身性置于和发展新型武器系统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设计的每一型水面舰艇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隐身性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对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并在随后建造的各型驱逐舰,护卫舰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隐身技术。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的水面舰艇已完成了从非隐身到初步隐身化的跨越,走在了世界水面舰艇隐身技术的前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气垫船是利用船上的大功率风机产生高于大气压的空气,把空气压入船底并与水面或地面之间形成气垫,将船体全部或大部分托离水面而高速航行的船只。l959年,英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气垫船,它从法国加莱出发,在两小时五分钟内成功地横渡了英吉利海峡,一时间轰动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了国内水面舰艇舱内主要污染物类型,介绍了国内外空气净化技术的主要优缺点及其在水面舰艇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并提出了改善我国水面舰艇舱室空气品质的相关可行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世界新型水面战斗舰的发展趋势之最大特点是隐形。从而就隐形舰的起源典型隐形特征,大型隐形水面战斗舰艇的作用,建造进行了探讨,此外还论述了“苏联导弹”的威胁,导弹装备的趋势以及亚洲各国海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海军在未来海战中所需高速水面战斗舰艇的设计思想,并论证了高速水面战斗舰艇的优越性。同时比较了当前常规设计的水面战斗舰艇与高速水面作战舰艇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4.
022双体穿浪     
本文编译自美国《信号》杂志2007年12期,原作者是美国海军水面战中心研究人员,主要负责水面舰艇的反潜火控系统研究。本刊发表此文并不表示证实其内容和观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文中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经过无数次虚拟启动和艰苦的资金、技术努力之后,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和地区均在本年度投入到具有“技术冒险”性质的大规模水面战舰建造计划中,截至2003年11月初,各国和地区约有近40艘新舰建成下水服役,鉴于这些21世纪头10年内出现的水面舰艇具有极强的指导和前瞻性,本文将对它们进行一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在水面舰船设计,建筑领域,三维CAD的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和达到最佳设计等的显著作用已日渐得到认同,目前,世界造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三维设计,建造一体化研究开发工作,并已经运用于实际的船舶设计及建造,如英国VESEL公司,韩国大宇船厂,美国海军设计部门以及美国电船公司等,已在两栖登陆舰,潜艇,大型水面舰艇的全寿期内实现三维一体化造船。尽管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三维设计已成为设计的方向和设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为此,面向水面舰船总体设计领域,初步构建一种三维设计系统,并对相关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轻型水面舰船曾在众多海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能量”制胜情况下,大型的多功能的舰船优势明显,轻型舰艇的不足凸显,其地位和作用逐渐削弱。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单平台作战向多平台联合作战的转变,“信息”将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样式以及战场环境新特点,提出了我国轻型水面舰船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潘镜芙 《上海造船》2009,(3):3-7,25
介绍了近年来各国的新型水面舰艇,以及近期与未来水面舰艇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复合材料在舰船上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复合材料的特性,并依据世界主要海军国家在舰船上的应用情况展望了复合材料在水面舰船的上层建筑、桅杆、舱壁、舵、推进器轴以及潜艇的表面、升降装置、推进器上的应用。最后对复合材料在我国舰船上的应用近期应解决和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以后,世界各国海军都进入了新一代水面舰艇的大规模更新换代,这些水面舰艇原本在90年代就应出现,只是因为冷战的结束才推迟了登场时间。与此同时,冷战后的巨大战略战术转变以及以网络中心化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取代机械时代的技术更替,也使得新一代作战舰艇的发展出现非常多的变数,特别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得老旧装备作战能力大幅下降。在这种变革期,任何一个保守的行为都会导致海洋实力的巨大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