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网上交易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不同,它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产品从厂家到消费者的路线;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体系,形成网络化的产品供应链;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体系,形成无店铺、无仓储消费;改变了传统的支付体系,形成个性消费、智能消费为特征的数字化货币。它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信息量,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降低了风险。网络服务企业及应用企业应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并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挖掘潜在用户,在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利润。  相似文献   

2.
一、汽车消费信贷政策 消费信贷又称消费贷款、消费者放款,是指金融机构对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它费用的贷款。一般可划分为三类,即分期偿还贷款(分期付款)、信用卡贷款及其它周转限额贷款和一次性偿还贷款。分期偿还贷款是以分期偿还本金和利息为特征的贷款,要求借款者在贷款到期之前,分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申请分期偿还贷款的目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消费既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又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消费需求引导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企业不仅要从自身因素考虑技术创新,还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有效形成依赖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跨期消费模型,对消费者的轿车消费信贷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消费预期因素对汽车消费信贷的影响,对促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措施选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三、行业进入洗牌期:中国汽车维保市场发展趋势1.消费者、信息技术及来自行业自身的内生发展:三大行业变革核心驱动力(1)驱动因素一:不断变化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需求与行为的快速变化已经对零售服务行业的消费渠道组合、形态及营销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勤通过近几年持续对消费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中国年轻消费者有如下几大特征:热衷于线上消费体验中国年轻消费者呈现出非常极致的线上消费化趋势,与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相比,尽管中美人均GDP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消费者对线上消费偏好明显,中美年度人均网络消费总额差别不大,中国消费者对线上消费的热情要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据互联网信息化中心统计,在中国88%千禧一代每周网购一次,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占全体网民98.6%。2018年在中国通过手机支付交易额约34万亿美元,手机支付金额是美国250倍以上,78%客户通常在购物选择前会受到网上提供信息的影响。中国年轻消费者也热衷于与品牌形成社交式互动,例如Nike、蔚来等品牌均在中国市场利用移动端场景并通过移动端社交媒体和APP,与用户开展充分的社交与沟通,这有助于在品牌和客户之间建立信任,增强消费者粘性和O2O服务体验。据CBNData分析,汽车后市场线上交易总体增长较快,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明显,95后消费者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呈现最快速的增长,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全球最热衷线上消费的消费者群体。中美人均GDP及人均网上消费对比请见图10。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汽车消费群体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车主年龄呈年轻化趋势,“80后”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主体人群。为此,一些消费者正逐步转变观念,通过汽车金融满足个人需求。汽车金融作为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汽车租赁业的快速发展,容易得到年轻车主的青睐,汽车金融服务成为更多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长期积淀下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日常行为和消费心理.随着轿车产品的日益丰富,文化差异对家用轿车消费的影响较其它商品更加突出.把握影响家用轿车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文化因素,将大大提升汽车企业营销策略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梁达 《经济导报》2010,(28):13-15
居民购买力是境内常住户为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从市场购买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支付能力。购买力表现为可支配的,并以货币形式表现。购买力的强弱及其实现过程顺利与否,是实现社会生产目的,确定消费政策,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国外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消费信贷是在20世纪初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出现的。汽车消费信贷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的转变。然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初期,这一消费方式虽然促进了汽车销售,却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国外汽车金融的模式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汽车金融服务最初是在20世纪初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虽然促进了汽车销售,但却大大占用了制造商的资金。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服务及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汽车信贷是在20世纪初期汽车制造商向用户提供汽车销售分期付款时出现的。汽车信贷的出现引起了汽车消费方式的重大变革,实现了消费者支付方式由最初的全额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的转变,进而使汽车金融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融资信贷信用管理”的运行过程。目前,国外汽车信贷已经  相似文献   

12.
郑烨 《汽车与配件》2000,(36):48-49
从8月1日起工行推出了“零首付”汽车消费贷款,这是工行自1998年下半年推出汽车消费贷款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可以说只要有支付能力,哪怕现在身边只有少量的钱都可以买车了。那么如何申请工行“零首付”贷款呢? 一、申请“零首付”汽车消费贷款需具备什么条件? 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轿车消费在我国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消费者对轿车的消费由盲目到理性,商家和轿车生产厂家面对的市场就不像过去那样简单了。人们越来越关注轿车的市场走向和消费者的购买走向。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着轿车的消费呢?笔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罗勇 《汽车工业研究》2002,(7):16-17,30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存在短周期的消费者持久待购现象,且在时段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究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消费者对汽车降价的等待,消费者对政府新出台的消费政策,税费政策的等待等,这种现象的形成是消费者,厂商,政府和传统的消费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中档轿车消费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价格、产品、广告、营销渠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档轿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营销对策。影响中档轿车消费群体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中档轿车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收入情况以及年龄分布;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相关群体、广告宣传、产品种类、国家政策等影响中档轿车消费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华汽摩配》2005,(7):41-42
轿车市场近几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即使在一度严重持币待购的2004年,全年增长率仍达15%左右。市场的井喷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是以往多年轿车累积需求的集中释放。所谓累积需求是指一些消费者以往很多年一直没有购车,但其实在几年以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轿车消费能力和强烈的消费愿望,在实际上形成了对轿车的需求,但这种需求集中在最近这两、三年内,在产品相对丰富,车辆价格不断下降的条件下,得以满足的。随着累积需求集中释放的衰竭,中国轿车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特点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是汽车营销人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汽车消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汽车市场和生产厂家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影响消费者选购汽车的因素中,价格仍排在第一位。同时,目前针对轿车的各种脱费仍然不少,约占车价的1/3,严重影响了汽车消费。面对WTO可能带画的冲击,尽管地方保护主义的“篱笆”的所拆除,但封锁性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仍然很严重。为此,呼吁政府应及早出台鼓励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形成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乎是完全市场经济运作十年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品牌和车型越来越多,挑选的余地越来越大,消费者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的多元化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共存。但市场需求表现出来的几种大趋势,将会对各制造厂今后的产品开发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饶祖健 《中国电动车》2006,(12):203-P170
自1996年我国进入买方市场以来,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然而我国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在实行几年来,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认为这是由于在主要由货币和时间构成的约束域下居民的消费决策不可能一直指向扩大消费、减少储蓄的方向,理性的决策者在各约束条件构成的约束域下,会在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支出相对不变,综合考虑自己忍耐程度的情况下,作出理性的消费替代。  相似文献   

20.
川页 《汽车与配件》2014,(11):40-40
<正>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网络购物这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开始成为消费者的重要选择。汽车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也开始与网购这种消费方式结缘,享受购物的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