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衔接是实现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效率,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及服务效率,创新研究了公交接驳设施设计要点。首先,结合设计规范及广州市公交接驳轨道交通实践经验,确定规划思路,明确规划目标、原则及用地选址方法;其次,根据常规公交换乘客流与服务公交线路数,计算得出常规公交设施(含公交首末站、公交停靠站)的配套规模要求;最后,从设施供需平衡水平、换乘效率等方面构建衔接方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衔接方案对实现衔接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定位所起的作用。为后续常规公交衔接设施规划设计及方案评价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2.
围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是目前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常规公交线路调整的思路及换乘枢纽的设置方案.基于TransCAD平台进行联合网络的交通分配,预测轨道交通集散量和换乘量,以及常规公交的转移客流.分析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运能匹配情况,以确定轨交沿线场站需求,并提出常规公交线路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乌鲁木齐交通现状,分别从线网布局规划、换乘点规划、运营协调规划三个方面对乌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与现有BRT的换乘衔接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将来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的换乘衔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基本理论和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换乘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组织。针对市郊公交作为轨道交通接运交通的情况,从乘客换乘等待时间的角度对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最佳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应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满足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最短的市郊公交发车时刻优化模型。根据北京地铁13号线龙泽站的相关数据,对该站轨道交通与市郊公交的换乘进行了优化,提出了443路市郊公交发车时刻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对于发车间隔较大的公交方式间换乘的时间节约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换乘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共同支撑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率的发挥,有待于作为集散客流重要交通方式的常规公交的配合,科学地分析与预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客流量,可以为确定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规模、各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各种客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的不同情形给出了不同的换乘客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换乘优惠政策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的方法,提出基于换乘优惠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特征分析方法,以了解换乘优惠条件下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特征.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乘客换乘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并以实例分析城市外围轨道端点站和中心区站点换乘接驳、换乘服务范围的差异.研究表明,早高峰期间...  相似文献   

8.
为客观准确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效果,通过分析其换乘衔接的影响因素,从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运营调度三个层面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验证和分析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张敏 《交通标准化》2011,(19):145-148
明确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必要性,从衔接布局、换乘能力及运营系统衔接方面进行分析,概要提出一体化衔接体系。研究证明,只有将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合理衔接,才能实现城市公交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客流预测是先导。在分析青岛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一期工程沿线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以及常规公交布局,对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客流进行预测分析。提出一期工程客流总量规模、站点乘降量和换乘量等客流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后地面公交的线网优化规划为例,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特征分析方法,并用以划分服务范围.利用轨道交通和公交的IC卡刷卡数据及手机大数据,模型分析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和潜在客流进行换乘的行为,明确轨道交通新开后对公共交通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换乘的公共交通供需变化,作为线网调整优化的依据,并在项目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该模型可用于轨道交通开通后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叙述轨道交通换乘的概念,提出轨道交通之间换乘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分类,并对比各种换乘方式,总结各种换乘方式的功能特点及优缺点,以及国内外各种换乘方式应用的代表车站,并讨论了不同换乘方式的适应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换乘客流,线网与车站的规划,线路的修建顺序,车站的位置,与周围地面交通的协调,与附近商场、商业区的联系,以及与环保的协调等,并对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建议在线网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把各线交叉衔接、站位的选择确定、换乘站的研究设置和换乘方式的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常规公交换乘建立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理论,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城市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研究中。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案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用插值法计算隶属度矩阵,结合最终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常规公交换乘效率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将旅客由铁路枢纽换乘常规公交的过程分为站内组织、站外引导、客流疏散三个步骤。并将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布局衔接方式进行归类,从运能衔接与时间衔接两方面对两者的换乘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线路运能利用率""线路上客不均衡系数"及"线路到发可靠度"三个指标,对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运能与时间衔接特性进行评价研究,并建立运能匹配与时间衔接的换乘衔接优化模型。以哈站北广场为例,分析其在建成初期常规公交换乘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流引导组织、线路运能优化与公交车辆调度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识别手机用户乘坐常规公交的OD,结合公交车辆GPS轨迹,在考虑常规公交换乘行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手机用户与车辆轨迹相似度的常规公交出行识别模型,以及站间OD概率模型.通过地铁出行识别,融合手机信令数据与IC卡数据,提取包含百万样本的公交与非公交出行数据,以此作为验证集.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取值、出行距离、公交线路重复系数...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网络,多种交通方式并存是城市交通的必然。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是城市交通网络效应发挥的关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以及轨道交通与其他常规交通换乘的协调关系和辅助配套措施,提出了保证换乘协调等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春市居民轨道交通换乘方式的调查数据整理,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居民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的影响,得出出行者性别对出租车换乘有显著影响,男性更偏向于选择出租车换乘,拥有网约车打车APP对常规公交换乘有显著影响。打车软件的流行使居民出行换乘的方便性大大增加。学历水平越高的出行者越喜欢选择比较环保的步行和自行车换乘方式。月收入越高的更加注重出行的时效性,更偏好选择高效率的网约车换乘方式出行。出行距离对出行者是否选择轻轨+轻轨换乘影响较大,出行时间在出租车、小汽车、网约车这几种出行时间相差不大的换乘方式中影响不大。最后对城市的轨道交通换乘发展的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衔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相似文献   

20.
在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背景下,积极推行常规公交改革、优化重组公交线网是实现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围绕2010年1月武汉市公交线网优化改革方案被市民否决这一事件,阐述了武汉市公交改革的背景、内容,分析市民反对的原因;对比2004年成功实施的首尔公交改革,剖析武汉市公交改革方案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公交改革应强化组织领导,由市长亲自挂帅、负责到底;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成长期稳定和力度足够的投入机制、建设协调机制和运营服务评价监督机制;实行换乘优惠,强调和落实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建立长效、有机生长的公交发展模式和"人+车"对话机制;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与常规公交发展不能偏废等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