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梧州至柳州高速公路K97+300~+500段开挖顺层边坡引发的滑坡,对滑坡的发展过程、变形破坏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对产生滑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鉴于边坡岩体顺层,且第1级边坡局部有薄层炭质页岩的易滑软弱夹层,在前缘开挖临空后易产生顺层滑坡,边坡施工开挖后一直处于蠕动变形状态,若采用矩形抗滑桩需人工挖孔,施工安全风险大,还面临竣工通车的工期压力,因此采用旋挖钻机成孔的双排预应力圆截面抗滑桩+钢花管注浆+锚杆框架植草护坡+浆砌片石护面墙+排水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福建三明市箭丰尾山滑坡工程采用削坡卸栽+隧道排水+抗滑桩+钢架桩+部分锚索框架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对施工措施的影响分析,合理确定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为滑坡有效治理措施和施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省纳黔高速公路K44+650~K44+850段左侧山体滑坡,介绍滑坡概况及其基本特征,分析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成因机制。利用室内试验结果和反算的滑坡体参数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并计算滑坡推力以及采用抗滑桩处治后的效果。结果表明,滑坡计算参数合理,采用2排抗滑桩的处治方式得当,处治后滑坡稳定。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桥右侧滑坡治理工程为依托,从施工工期、质量、安全、工程造价等方面对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了比选分析,确定采用抗滑桩+锚固工程方案对该滑坡进行治理,并介绍了滑坡整治工程的施工顺序和主要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LJ-1合同段范围内滑坡工程采用抗滑桩+抗滑挡墙+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对施工措施的影响分析,合理确定各分项工程的施工顺序,保证工程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为黄土地区滑坡有效治理措施和施工工艺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宝成线K95+060山体滑坡为例,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情况等综合分析滑坡形成原因,采用抗滑桩及坡面排水工程相结合的方案对病害进行综合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抗滑桩设计过程中,采取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推力,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抗滑桩设计计算。经综合整治后,山体稳定。  相似文献   

7.
沪蓉西高速公路K54+890~K54+935右侧边坡岩层为单斜构造,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一致形成顺向坡,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碎石土下伏强~弱风化炭质板岩,稳定性较差,形成长30m、高42m的滑坡。通过该路段工程地质特征分析,结合抗滑桩的抗滑机理,提出采用微型抗滑桩对该路段滑坡进行综合治理。在现场布置了位移监测设施,对微型抗滑桩应用效果进行了监测。监测表明:处置后的滑坡3个月趋于基本稳定,4个月处于稳定状态。因此,采用微型抗滑桩是处置顺层滑坡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林久平  高明永 《公路》2022,(7):117-121
抗滑桩由于主要受滑坡推力作用,其受力方向一般来说是确定的。因此,基于这种单向受力的特点,抗滑桩一般采用矩形截面比较多。特别是当滑坡推力比较大、抗滑桩尺寸比较大时,矩形截面的经济技术优势将更加突出,相关规范一般也要求抗滑桩截面型式采用矩形截面,只有当滑坡主滑方向难以确定时才采用圆形截面。虽然矩形抗滑桩在受力特点和经济技术方面较圆形截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成孔采用人工结合机械开挖的方式,安全施工要求高,施工进度慢,所以圆形抗滑桩在许多地区也广泛应用。根据抗滑桩不同受力状态,从受力特点、计算简便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结构设计分析研究,并提出圆形抗滑桩经济、安全、合理的截面配筋方式,供同类项目抗滑桩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杭长高速公路古滑坡治理措施与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高速公路通过古滑坡路段,路基与边坡施工可能导致古滑坡复活。杭长高速公路K56+038~+215段古滑坡开挖边坡时,采取了抗滑桩等措施防止复活。经在施工中采取现场观察及对地表位移与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抗滑桩钢筋内力和抗滑桩挠度等进行了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古滑坡在边坡开挖中未受到影响,滑坡稳定,加固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0.
重庆奉云高速分界梁滑坡体厚度达到35m,如果采用全长抗滑桩支挡,桩总长可达50m左右,弯矩和截面都非常大。采用埋入式抗滑桩后桩的长度、截面尺寸、钢筋用量都大大减小,和全长桩相比节省投资1/3左右。本文介绍了该滑坡采用埋入式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首先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算出不同桩长时的稳定安全系数,并以设置埋入式抗滑桩后的稳定安全系数达到规范要求的稳定安全系数为原则。当设桩后的稳定安全系数达到规范要求时,此时的桩长即为合理桩长。工程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滑坡采用埋入式抗滑桩加固后滑坡深部位移和抗滑桩受拉钢筋应力均较小,表明该滑坡治理是成功的,另一方面也表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埋入式抗滑桩的长度设计是可行的,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结古寺滑坡防治工程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古寺滑坡在玉树“4·14”地震后出现了开裂和位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该滑坡的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暴雨+地震工况下,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为确保滑坡顶部结古寺和滑坡前缘城镇安全,需对该滑坡进行加固防治。针对该滑坡的工程危害性,进行了整治方案比选,综合考虑技术、施工及经济等方面,建议采用抗滑键+桩板墙+抗滑桩+截排水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边坡中各处的滑坡体厚度、滑坡推力、地层抗力等不同,则各处抗滑桩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即应采用变刚度布桩。变刚度抗滑桩有竖向上桩身刚度不一致、横向上桩间距不一致、纵向上桩排距不一致及各桩截面大小不一致四种类型。为模拟滑体的厚度和滑坡推力在横向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建立了抗滑桩加固边坡的三维模型,在模型的左右两侧设置竖立的薄层岩壁,并对设置岩壁边界与未设置岩壁边界的情形进行了比较,发现设置岩壁边界后,滑坡在横向上呈不均匀分布,与实际情况接近。研究了变刚度抗滑桩在桩横向变形、桩弯矩等方面的特性,并与等刚度抗滑桩进行了比较,显示了变刚度抗滑桩加固边坡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治理推力较大的滑坡工程中常用双排抗滑桩,运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建立双排式钻孔抗滑桩的有限元三维分析模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改变模型中桩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确定的桩间距和排间距下,桩径的变化,对双排式钻孔抗滑桩的桩的位移、内力、前后排桩承担滑坡推力的比例等均有影响;对桩身位移的影响尤其明显。桩径取值应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建议双排式钻孔抗滑桩桩径不宜小于1m,在施工条件可行的情况下,宜选择直径较大的钻孔抗滑桩;双排式钻孔抗滑桩具有施工安全、速度快、节省成本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悬臂式抗滑桩在承受较大的滑坡推力时,桩体变形往往过大,且桩身内力分布也不均匀。若将抗滑桩按弧形布置,各桩桩顶用连系梁连接,两侧布设截面较大的抗滑桩,则组成了一种空间拱形抗滑支挡结构,即弧形排列抗滑桩支挡结构。该新型抗滑支挡结构由抗滑桩、连系梁和拱脚抗滑桩共同承担滑坡推力,克服了由桩体单一承受滑坡推力的弱点。对连系梁和抗滑桩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可计算出连系梁和抗滑桩的内力及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弧形排列抗滑桩支挡结构能够较好地约束桩体的变形,充分发挥了连系梁混凝土的抗压性能。  相似文献   

15.
六沾铁路丁家村巨型滑坡,1997年已进行过整治,基本稳定。由于修建地方公路时,形成临空面而又未防护,一到雨季边坡溜坍严重,危及行车安全。通过六沾铁路丁家村巨型滑坡的整治设计,介绍巨型滑坡的分析、检算方法以及多排抗滑桩在巨型滑坡再次整治中的应用。通过工程实践,有效地阻止了滑坡位移,效果良好,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抗滑桩作为一种治理滑坡的有效手段,在边坡工程中被广泛使用。抗滑桩属隐蔽工程,出现问题不易察觉。一旦问题恶化,将对边坡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目前,对于使用中抗滑桩的安全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的也只是从定性的角度。从抗滑桩结构设计原理出发,探讨一种能通过抗滑桩表征特性即桩顶位移,评价抗滑桩安全性,作为一种相对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正兵 《路基工程》2012,(4):209-212
南涪铁路垭口一号滑坡,是一古滑坡,对夏家湾隧道出口段DK70+576处的桥梁、隧道和路堤构成危害,为此,对新建铁路南川至涪陵线垭口一号滑坡产生的原因,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提出了抗滑桩等综合治理设计方案,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边坡与滑坡治理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悬臂式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即拱形抗滑支挡结构,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该种结构治理滑坡的抗滑机理,并将此结构与悬臂式抗滑桩及锚索抗滑桩从内力及工程量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该结构治理滑坡具有造价低、能利用拱效应发挥混凝土抗压性能等优点,相对传统抗滑结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李沿宗  邹翀  李达 《隧道建设》2015,35(9):873-877
为了减小施工期工程场区滑坡地质灾害对施工生产和人员的威胁,以某隧道洞口滑坡地质灾害为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初步分析并确定了某隧道洞口滑坡地质灾害的预警判据,得出了滑坡地质灾害主要通过地表变形、抗滑桩顶水平位移、抗滑桩体横向应力以及降雨量来进行综合预警的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滑坡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