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的生理结构出发,通过对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自由度的分析,建立了人体运动方程,并用B样条曲面完成了人体曲面模型的构造,同时运用三维仿真的方法对机车乘务员的空间作业域及定向操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国际通用的概率抽样法PPS,对6个铁路局42个机务段1278名机车乘务员进行了作业稳定性的综合统计分析,得出了我国铁路要车乘务员的作业稳定性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行车安全与机车乘务员的作业稳定性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今后的机车乘力员的在选拔,培训,训练中心须加强作业稳定性的考核,以确保铁路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日计划机车周转图的约束满足优化问题模型及其智能求解算法,该模型以列车工作计划,机车技术作业时间,乘务员作息时间、18点归位机车台数,检修机车最晚到达基本段时间及段备机车的最早可解备时间等作为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4.
机车检修作业数据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机车检修作业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各功能模块的主要特点及实现方法.该软件系统针对目前机务段机车检修作业数据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利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实现了对机车检修生产质量的管理.通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便,稳定性、可靠性好,极大的提高了机车检修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电力机车设备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机车设备状态检测诊断系统是根据铁道部科技发展方向和机车设备按状态修的修制改革而研制的.它是在分析我国电力机车设备运行条件、工作状态、机车设备故障检测和应急修理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车载微机实时检测并记录机车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影响机车正常运行的主要设备故障进行实时诊断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远程通信铁路机车运用状态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机车运用状态实时监测系统将机车的运行信息、故障信息及机车的参数信息通过远程移动通信技术直接传输到地面监测系统,解决了长期以来铁路地面无法实时采集机车数据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对机车的远程实时监测。利用电子地图技术实现对运行机车自动跟踪、定位、轨迹实时显示;采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设计思想对实时故障进行诊断处理、指导司机操作,确保行车安全;对机车参数信息进行存储、分析、;12总,为机车操纵人员和维修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状态修提供原始数据。主要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各模块的设计思想,可以为其他远程监测系统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机车司机失衡性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机车司机工作过程中的身体状态、疲劳程度提出了测试方法与评价模式。在作业前、作业2h、作业3h、作业4h后4种状态下对其失衡性进行实时监测。受试者50人,在座姿操纵整个过程中,当出现过度疲劳时,监测系统可及时提示。结果表明:失衡者在连续作业3h后与作业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国家标准《客车乘客座椅尺寸规格》(以下简称《座椅尺寸》)是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和武汉客车厂负责起草的。该标准主要是根据我国人体基本尺寸,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编写的,即从大我数中国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出发,考虑现阶段我国人民对客车舒适性、方便性等的要求,并参考苏联、日本、联合国等的有关标准以及国内外一些较典型客车的座椅尺寸,起草了国际《座椅尺寸》。  相似文献   

9.
铁路机车中修检修信息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机车中修检修过程中,对检修过程、检修数据、检修信息、检修质量的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较详细地论述了系统的设计、结构、功能、主要特点和系统数据库设计.设计该软件系统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机车检修作业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对机车检修生产作业的监控与管理.实践证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界面友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效益,符合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夜间机车驾驶环境中LCD眩光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光对司机室液晶显示设备的认读直接影响到人机交互的有效性和列车的行车安全。针对我国铁路干线机车夜间运行环境,对机车室内照明条件下车载液晶显示器(LCD)的眩光进行了测试,对机车夜间正常运行时车载液晶显示器上的眩光产生机理及其等级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机车夜间运行时室内光源及光照度布置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机车柴油机工作状态数据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利用Oracle 8i数据库,实现了柴油机监测数据的记录,分析,查询,嵌入了专家的诊断知识,能够对柴油机进行故障诊断和状态预测,文中介绍了机车状态数据系统的整体开发手段,以及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结构。和一些具体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在机车故障监测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了Altera公司在系统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和编程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ISP技术及EPLD在机车故障监测记录系统中的应用,并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机车牵引状态下的横向稳定性,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某型提速机车动力学模型,以非线性临界速度作为机车横向稳定性的评判指标,并采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了机车临界速度,研究了牵引系数对机车直线和曲线临界速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机车牵引力的存在改变了轮轨切向蠕滑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随着牵引系数的增大,机车在直线和曲线上的临界速度均先增大后减小;机车曲线上的临界速度低于直线上的,同一牵引系数下,曲线半径越小,临界速度越低;在牵引工况下,轮对横移量不宜再作为机车曲线稳定性的判定指标,采用轮轨纵向蠕滑力对稳定性进行评判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企业内部运输组织是服务模式复杂的随机服务系统,机车在运行中受到系统组织者(站调)不断调整,机车的单机走行时间和作业走行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针对此类问题的特点,本文建立了机车调度仿真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分析实际机车生产规律和调度原则的基础上,抽象出了机车状态转移函数;采用软件工程方法,对系统进行总体和详细设计,开发了仿真软件系统。并以某钢铁企业为实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三项优化措施:(1)机车需配合站区设备进行优化整合,使机车利用与设备利用能够协调均衡使用;(2)机车运用应采取分区运用和固定专用相结合,分工负责与灵活运用相结合的方式;(3)提高小运转的利用率,减少机车的单机空走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的数据,“十五”期间我国对铁路机车的购置金额还不到1000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对铁路机车的年均需求增速接近30%。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待编车列首组和尾组的广义定义,以消除列车编成后运行方向不同对摘挂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的影响,利用镜像映射原理把调车机车在调车场左方转换为调车机车在调车场右方,从而统一了牵出线与调车场不同相对位置和列车不同运行方向条件下摘挂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的编制方法.该方法更简便易行,为计算机编制列车编组调车作业计划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为监测高速列车传动系统的运行状态,根据可拓学理论,建立了传动系统各部件的运行状态物元,提出了一种部件正常运行状态下的特征参数经典域优化方法.利用部件样本集与其正常运行状态之间的最大综合关联度构建了适应度函数,并利用并行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解算,确定了特征参数的经典域范围.与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到的经典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用本文经典域优化结果得到的最大综合关联度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提高了3.63%和2.51%,经典域优化结果更符合部件的实际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规范乘务员的工作用语和协同监控装置分析行车事故,需要对机车电台和列尾装置自动录音,并可以在地面真实地再现列车运行中的呼叫应答情况.本文设计一种基于Wince操作系统实现双通道数字录音,适用于铁路机车的语音记录设备.它不仅可以通过与TAX2通信,取得时间和公里标信息,实现实时录音;还可以实现USB无线(Wi—Fi)和以太网等多种转储方式;另外通过前端数据库和上层解析软件,可以在转储仪或PC机上,按时间、车次和地点等信息对录音文件进行检索、转储和回放.该产品通过了运行试验和现场鉴定,实现小批量装车试用,满足维护铁路运行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铁路货物列车机车乘务交路计划编制问题是货运机车运用的工作基础,我国目前仍以人工经验编制为主,存在编制效率低、机班劳时不均衡、乘务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乘务交路计划编制流程和机车运用管理规定,以乘务员非值乘时间最少为优化目标,建立乘务交路计划编制优化模型,并分别设计了基于先到先走原则的遍历搜索算法和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选取某铁路机务段2个货运车间的数据,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能有效求解铁路货运乘务交路编制方案,运用优化方法计算得到的乘务机班数比原有人工经验方案分别减少了22.5%和17.5%,提高货运部门编制乘务交路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我国邮轮旅游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籍邮轮乘务员出现在各大国际邮轮。国际邮轮是一个国际化的社区,邮轮乘务员的工作和生活呈现国际化特色,这些对我国国际乘务员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本文结合在丽星和歌诗达邮轮上工作的11名中国籍邮轮乘务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阐述了我国国际邮轮乘务员跨文化适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跨文化适应的后续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