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客运交通价格是实现城市客运交通资源优化整合的关键要素,文中基于交通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城市客运价格联动的因素,将结构方程模型运用到交通运输经济方面,构建了城市客运交通价格联动的结构方程模型.选取经济水平、服务水平、交通需求作为外生变量;以公交价格,地铁价格和出租车价格为内生变量,重点分析了经济水平、服务水平和交通需求对3种客运价格的影响关系和各类客运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经济水平和服务水平对于3种客运价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客运节能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国家2020年CO2减排目标,从体制、法规、经济、规划、管理和理念等角度出发,明确导致城市客运能耗快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围绕如何提高城市客运能源使用效率这一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构建"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为主体的高效低碳城市客运体系为目标,分析城市客运节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障碍,在借鉴...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有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综合运输系统,对该系统进行合理预测与规划可避免交通设施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本文基于马尔科夫理论,预测区域综合交通客运结构发展规律.构建了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区域综合客运结构发展模型,并以黑龙江省综合客运交通为例,确定了黑龙江省未来年份的客运结构.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运在客运中占有的份额正在被其他方式所代替,部分铁路客运量向公路转移,四种客运方式分担比率除水运以外没有大的改变,民航所占份额有所减小.验证了客运结构发展预测的可靠性,可为相关部门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相似文献   

5.
对城市客运交通保障体系能力等级进行科学评估是指导城市交通规划管理,改善城市交通建设的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提出城市客运交通供应链运作机制,并依此建立城市客运交通保障体系及相关指标。以可拓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基于AHP—熵权复合物元的多级可拓评估方法。最后对兰州市客运交通保障体系进行能力等级综合评估,并运用MATLAB实现矩阵运算,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大城市交通拥堵已经不可避免,交通费用政策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利用交通需求模型预先对交通费用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可以节约政策评估成本,避免政策偏差.首先研究了进行交通费用政策影响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结合2009年建立的贵阳市综合交通需求模型进行实际应用分析与评价,最后总结交通费用政策影响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以交通效率最大化和交通系统内部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双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多目标规划中的理想点法求解模型。以长春市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优化后的交通结构体现了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交通工具种类众多,影响城市客运方式选择的因素纷繁复杂.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筛选客运方式选择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交通方式选择的基础. 对苏州等4个代表性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SPSS中因子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城市5种典型客运方式选择的主要个体属性影响因素,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得出影响每种客运方式选择的因素. 在分析过程中,也识别了因素间的主次、关联关系,为进一步量化与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选取的数据直观简洁,能实际有效地反映居民对客运方式的选择,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е��Ϳ��˷�ʽѡ��Ӱ�����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交通工具种类众多,影响城市客运方式选择的因素纷繁复杂.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筛选客运方式选择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交通方式选择的基础. 对苏州等4个代表性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SPSS中因子分析的主成份分析法,筛选出影响城市5种典型客运方式选择的主要个体属性影响因素,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得出影响每种客运方式选择的因素. 在分析过程中,也识别了因素间的主次、关联关系,为进一步量化与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选取的数据直观简洁,能实际有效地反映居民对客运方式的选择,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交通治理政策生效的关键是能够影响个体出行者的行为决策.为提升城市低碳交通治理政策的有效性,有必要研究城市出行个体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情境依赖、学习能力与个体出行行为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外生政策纳入个体出行行为决策过程研究框架,分析外生政策对出行行为决策与情境依赖和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低碳出行决策过程的逻辑模型,该模型可为出行行为决策实证研究提供系统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情况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环境、交通承载能力、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新挑战。首先,基于不同国家、中国不同城市汽车保有量数据,分析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所处水平、机动化结构、机动化发展特点及增长趋势。探讨影响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价格与人均GDP的比值、公共交通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政策。最后,从公共交通政策导向作用、机动车限制性管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面评述中国城市交通政策,同时从国家政策、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培养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н�ͨ��չ����ʷ˼��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首先分析了北京市经济与交通发展的现状,结合统计数据分析总结了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其次,从历史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将2006年前的北京交通分为四个阶段,即水平较低的非机动化交通主导阶段(1949-1977年)、出行水平增长的公交主导发展阶段(1978-1985年)、出租车主导发展的机动化前期(1985-1995年)以及私家车迅速增长的快速机动化阶段(1996-2006年)。本文以2004年编制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和新一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重点分析了2006年以后北京交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背景,指出北京目前处于“交通结构优化的战略调整阶段”。最后,作者从当前北京的城市文化环境特点和历史发展经验出发研究了北京市下一步交通政策的基础及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我国城市交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城市未来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论文分析了我国政府目前的城市交通政策,评价了相关的技术措施,对新世纪我国城市交 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world, the Olympic Games receive great attentions from the host countries. In light of the targets outlined in 2004 Beijing Transport Development Program,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strategies on how to realize the goals for the post-Olympic times in the coming decad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s on practical status of traffic ope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Beijing Olympics,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state-of-arts of Beijing road traffic opera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problem is how to mak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transport sectors. By comparing the evidences of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author also argues about several hot transport policy topics such the limitation on rapid-increasing but unsustainable car usage in urban central areas, taxi operational system, parking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il-based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road public transport in Beijing has not got enough priority in operations comparing to other non-public vehicles and private cars own too much practical superiority especially in parking of urban central areas.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on transport policies have been advances for rec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via the summarization to the valuable policy practice during Beijing Olympics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5.
�����ʱ�ڱ�����ͨ��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奥运会作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活动受到承办国的普遍而高度重视。本文在讨论当前北京交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北京奥运会交通组织的成功之处;根据北京市未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结合北京市提出的交通发展目标,分析了在后奥运时期交通发展的基本思路;针对如何确保北京城市社会与经济的运行秩序,促进北京城市朝着国际化大都市发展,不断扩大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个目标,指出了北京交通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地位、通过对交通外部性来深化认识社会公平性等,最后提出了近期建设与管理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城市机动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首先从机动化的目的和效应两个方面界定了机动化内涵,分析了个体机动化和公共机动化两类模式特征及相应的衡量指标。然后,应用历史数据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道路运输市场政策和城市交通政策与机动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机动化政策效果明显优于公共机动化政策,发挥效应时间为1-2年,非机动交通政策对个体与公共机动化模式都有重要影响。最后,针对中国机动化发展在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提出了统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合理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把握公共机动化政策推行时机和优化非机动交通政策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交通政策设计中决策过程的可选方法展开探讨。探索对出行政策进行综合预测、评价、优化以实现决策方案最优的可能性。从长远来看,为了适应像城市这样一个动态系统,采用了用地与交通相互影响模型(LUTI)的长期评估方法。在评估的全过程中,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衡量实施LUTI动态决策所产生的社会福利,然后通过优化程序使其达到最大化。这一模型在马德里市收费站最优定价策略项目中得到验证,该项目要求保证系统效率、社会公平以及环境质量。与其他定价方案相比,最优方案能以相对较低的收费产生更多的社会盈余。该实践结果突出强调了不同因素对研究区域以及对社会福利盈余的主要贡献者的影响,从而反思采用的成本分析方法是否可以作为设计可持续政策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游离于经济杠杆调控政策的价格体系之外,未能在市场价格中体现是导致交通资源配置失衡的关键。为科学量化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支撑经济杠杆需求调控政策实现外部成本内部化,从交通拥挤造成的时间延误、交通事故、环境污染这3个维度解析交通拥挤负面经济成本,构建小汽车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量化数学模型。以深圳市为例,计算典型城市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研究表明:深圳市每辆小汽车全年出行平均产生的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高达24460元,行驶约产生2.1元·km-1 的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且当前交通需求调控政策未能实现小汽车外部成本内部化是导致小汽车竞争力强劲的关键因素。按照“用者自付”原则,经济杠杆调控政策收费费率应覆盖小汽车交通拥挤负外部成本,建议参照每辆小汽车2.1元·km-1 设定。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层面制定的一系列缓解交通拥堵的法律、法案和规章.总结各个阶段相关法律、法案和规章产生的背景、效力及特征:20世纪60-70年代,利用公路交通工程技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20世纪70-80年代,增加公共交通资金的投入;20世纪80-90年代,引入绩效评估体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治堵行动;20...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城市交通控制始终在演变,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政策目标和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一个高效的交通控制系统可以带来很多收益,例如缓解拥堵、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改善道路安全和空气质量。车辆检测和通信技术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为交通控制系统的调控能力带来了一系列阶段性变化:从早期(固定配时)信号控制发展到现代化的集成系统。多种类型的交通控制系统在全球不同地区建设完成,每种系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首先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占据领先地位的商用系统(以及一些较少为人所知的系统),凸显交通控制系统的关键特征和差异,然后评估目前的交通控制系统是否能实现现代交通政策的职能和需求。最后,探讨了当前及未来的交通政策,以及未来10年交通控制发展的技术性蓝图,指出交通控制有望通过技术进步从有限数据时代迈入大数据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