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培养大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为重要视角,全面剖析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学发展历程及其特征,探索其对于当代人们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挖掘其内在的潜力与价值以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关联,并创新提出四种有效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所谓"四个自信"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将"四个自信"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高职"概论"课教学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学理性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彰显理论的文化魅力,用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践行文化自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尊重、敬仰与传承、发扬、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不断进行创新,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根源于它的特殊性,它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形态理论有巨大差距.消除这一差距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制度建设,大力清除封建主义残余.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以文化人和人才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强化教材体系建设、重视文化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开创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必须找到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文化根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正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顶层设计,传承民族血脉、发挥时代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0.
"群众文化"是一个外延十分模糊而内涵却又非常丰富的概念,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导致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十八大报告的精神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学界的共识,"群众文化"也成为目前理论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通过对"群众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三大特点来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快速提升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民主建设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出了三个问题: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紧迫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义主现代化;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渐进性,民主建设应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民主要靠法律和制度来体现和保障。这些思想为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我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解决了传统社会主义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的根本精神。中华文化则从观念和价值层面追求民本主义、以义为上、注重伦理道德的大情怀。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虽存在个性差异,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试图从红十字精神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诠释、异同性出发,分析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及现状,从而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找准两者高度融合的着力点,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运动和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的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从社会主义价值维度认识其本质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要求和表征,它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规定和要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必须落实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并且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程,总结其基本特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办什么样的教育”的核心和焦点。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正确选择。“有社会主义觉悟”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有文化”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劳动者”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化基因是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最深层元素,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息地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原生因子和良田沃土,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资源地位,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转型总方针。新时代文化转型要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有机联动的架构。通过对架构的解析,论证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整个架构的核心,生态环境架构、社会文化组织架构、制度环境架构是经济发展架构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于寻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各架构搭配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以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积极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选择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正确地分析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分析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