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人体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但另一方面,人体实验的某些不光彩历史及现代社会中大量的不规范人体实验操作,也引发了很多刑事法律方面问题,这使得有关人体实验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探讨成为各国刑法学界的一个亮点.站在刑法学的立场上,人体实验的不规范操作必须受到刑法的禁止,而域外的很多立法也都将非法人体实验操作作为犯罪来处理.为此,需要在我国刑法中增设"非法开展人体实验罪",并就其刑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2.
反思与重构:甘肃省毒品犯罪治理模式研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缘、经济、习俗、利益等多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甘肃省毒品犯罪的表征自有特质。如欲架构该省毒品犯罪治理模式,须准确解读禁毒方针之旨趣,实施综合治理,从大力开展无毒社区建设、积极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绝对禁止非法种植涉毒原植物、坚决杜绝以罚代刑现象、加速发展地方经济,以及充分发挥宗教重要作用等界面规制毒品犯罪。  相似文献   

3.
“无罪破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但不等于矿产过程中存在犯罪情况,我国当前立法中没有专门的关于破产犯罪的规定,致使“假破产、真逃债”大行其道,有必要制定专门的规范矿产犯罪的刑事法律,对破产欺诈、过怠破产,违反破产法规定义务的行为予以惩罚。  相似文献   

4.
陆涵之 《城市交通》2021,19(3):31-41,73
20年来,随着规范法学对交通现实问题回应愈发疲软,交通法学经历了从法教义学的闭环到法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的范式变迁.管理学的理论供给引领交通治理模式升级转型,社会协同治理、"大交通"执法模式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医学、微电子学、环境学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从立法需求面向的碎片化摘取,走向交通法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全面进驻.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要求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这必然需要多种社会规范共同发挥作用,民族习惯法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习惯法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具有相当程度的价值正当性和实践合理性。民族习惯法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参与协商、民意认同、灵活变通、成本低廉等优势,但在社会治理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导习惯法自身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从权利到利益:一个环境法基本概念的法律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非正义性,应当走出"全称命题"与"重自然轻人类"的关怀偏好,通过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利益是环境时代的利益形态,是人类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通过环境权理论假说来揭示环境利益的构成与实质,环境利益是一种区分的利益形态,不是泛道德化的利益请求与公共利益的大词哲学。环境利益的法律结构包括环境利益表达、环境利益确认、环境利益保护与限制和环境利益增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城市交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未来的城市交通治理研究重要性凸显.结合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从城市规模、技术发展、交通发展模式、风险应急管理、治理模式演化等方面归纳未来城市交通治理面临的挑战;梳理城市交通治理所需的跨学科知识以及理论基础;在"三元空间"分析视角下,构建以...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城市交通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交通治理模式变革方向与路径。城市交通治理应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公平、集约、绿色、效率、安全、有序、共享、智慧的发展目标。实施交通系统内部协同,以及交通与土地使用、经济、环境、社会、科技的协调发展策略。重点指出应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政府层面发挥主导作用,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市场层面推进运营投资和服务创新,实现外部负效应内部化;社会层面强化公众参与、法规意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及社会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系统.至关重要的是,城轨系统涉及其运营效率和治理开发模式,其中,治理开发模式对其运营过程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概述了中国很多城轨项目发展所采用的公司化模式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运营效率分析中考虑了城轨项目运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构建了城轨项目社会效益测算模型.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城轨各条线路治理发展模式和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京市城轨各条线路运营效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效益是评价城轨项目运营效率的一个重要产出指标,相比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化模式,PPP模式对提高城轨运营效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晨 《交通与运输》2020,36(2):94-97
为有效提升苏州古城交通出行品质,对人本导向的古城交通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苏州古城现状空间和交通特征,识别了新时期古城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并借鉴京都、巴黎和慕尼黑古城发展经验,确立了以通勤人群、常住人群和旅游人群需求为核心的慢行和公交优先的苏州古城人本交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古城慢行复兴、塑造"轨道+慢行"街区、严控小汽车交通等交通治理策略以及"轨道+慢行"模式的分步实施路径建议,对苏州古城和其他类似地区的交通治理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市场和科层两种传统治理模式及其对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组织治理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治理模式和科层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应用供需网(SDN)理念,提出了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组织的事件驱动契约型治理模式,并给出概念、特征及其运作过程。最后,比较了传统治理模式和事件驱动契约型治理模式。研究表明:在回收再利用效率、企业自身发展、企业可接受程度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组织的事件驱动契约型治理模式较传统治理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犯罪也日益严重,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型犯罪形式之一,同时,网络犯罪以其自身的独特性也成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难点.试从网络犯罪的特征入手,以期对司法实践中的网络犯罪的防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面对社会环境复杂化和社区利益需求多样化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社区治理的有效性难以实现。基于自组织理论,通过对现阶段三种主要的治理模式的对比分析,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包含政府、企业和居民等主体间协同推进的自治模式。为进一步优化社区自治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清晰主体职责定位,党组织领导,政府有效参与,企业提供服务,居民拓宽参与渠道,运用网络力量,凝聚治理合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治理是提升国家及城市治理能力的战略需求和具体抓手。以交通服务为对象、权益关系为内核、大数据为支撑,构建面向多元主体"价值-信任-合作"新型关系的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架构和方法,提升交通服务共建、共享、共治水平。聚焦城镇化国家战略、公交优先现实困境、共享交通服务创新三类重点场域,提出三类交通协同治理模式:城市群主体形态下城际交通多行政主体协同治理、公共利益与资源配置效率同步提升的政府-企业协同和企业间协作的公共交通优先治理,以及面向城市多元共享出行集成的政府-公众-企业协同治理。提出基于大数据和社会实验揭示各类交通主体利益驱动与行为响应机制的方法,建立法治化治理对策与信息化赋能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改革正寻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要达成这一改革目标,意味着一系列的解构与重构、变革与发展。具体到政治领域,其逻辑展开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与转向:在国家治理理念维度,要实现从权威至上到法治至上的转变;在国家治理方式维度,要实现国家自主性扩张到国家权力主动让渡的转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要实现从行政吸纳社会向多元协商民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文化模式的发展变迁,也使跨国迁移成为越来越频繁的“常态”。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调查资料,以在沪日本和赴日返沪人员为例,对其历史沿革、人口结构、入出境事由、迁移类型和迁移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二者的异同点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德"、"礼"为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把"性相近,习相远"视为仁政、德礼教化的理论基础,强调重德礼、轻政刑,反对不教而诛。道德教化是一种精神的约束和激励力量,它是调节以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诸种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并使之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手段。孔子的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并维系其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交互领域,对社区层面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分析要素已转向基层社会的具体行动者和体制的互相造就关系。通过对上海市一个案例社区中的三个社区组织构成与运作等特质的具体描述与分析,本文将阐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所发生的变化,是国家通过体制创新试图将全部社会个体重新纳入体制管理之中的“再国家化”过程,它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展开以合作主义、场域空间和社会资本为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9.
正5月26日,《2016北京公交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向社会发布,这是集团连续第四年晒出的"社会责任成绩单"。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新增了企业治理和展望"十三五"等版块内容,向公众清晰诠释了企业的使命愿景、分类定位以及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运用刑事法律手段对环境犯罪加以制裁成为各国共识。由于历史文化与法律发展进程不同,两大法系国家的环境刑法亦有差异,但其宏观上仍有共通之处。我国环境的刑法保护起步较晚,法律规定有相当缺漏。本文通过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典型国家有关环境刑法的若干问题分析研究,希望对我国环境刑法的发展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