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哲 《港口装卸》2011,(3):41-42
在集装箱装卸机械的交流驱动系统中,安川的产品应用广泛,比较有代表性的配置是将能量回馈装置与变频器组合使用。能量回馈装置(又称变流器)在系统中,将电网的交流电源整流成直流电,为变频器提供驱动电源,由变频器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来驱动交流电动机。当电动机带位能性负载处于下降状态或处于制动状态时,能量回馈装置能根据直流母线的电压变化自动将能量逆变成与电网同幅值、同相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回馈到电网,同时可以稳定直流母线电压,  相似文献   

2.
全电力推进技术正在经历由交流电网技术向直流电网技术过渡的过程。比较直流电网技术相对于交流电网技术的优势,介绍船舶直流电网的设计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港口船舶岸电供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绿色集装箱港口供电技术项目开发为对象,研究靠港船舶岸电变频供电技术,将我国港口电网50Hz交流电变换成适合于外国船舶60Hz交流电,并实现50Hz/60Hz双频供电。同时进行动态谐波补偿,解决向靠港船舶供电时对港口岸电电网的污染问题,满足船舶用电负荷突变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雷达发射机中旋转变频机组存在的体积笨重、庞大以及引起船电波形畸变等问题,论文设计介绍了一种小型化三相变频电源,将单相交流电转换为谐波含量低、频率固定的三相交流400Hz。该变频电源可直接安装于发射机内部,具有保护功能全、环境适应性强与可靠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舰船上采用的铅-Ⅰ型水冷蓄电池组,在周期治疗过程中放出的大量直流电能以热的形式被浪费掉了。在造船厂一次周期治疗就浪费4028度直流电能,在船舶基地一年要浪费394240度直流电能。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回收这些电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武昌造船厂制成了“可控硅有源逆变器”。该装置能使蓄电池组放出的直流电能变为交流电,并且将这种电能送到陆用交流电网,从而避免了浪费。 本装置已通过技术鉴定,并已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某型三相中频电源为某船供电的重要设备。其作为NF系列方位水平仪的系统电源,具有波形失真率小,输出电压稳定,故障率低等特点。三相380V/50Hz电网电压加到输入变压器初级,经降压、整流、滤波变成直流电压U_1; U_1经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压U_2; U_2经LC低通滤波器滤波后,就输出所需要的110 V、500 Hz的正弦波电压U0;U0经电压负反馈送回到逆变器作为逆变器中PWM电路的控制电压U_f; U_f的大小控制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脉冲宽度,从而决定了输出电压U0的大小,这一闭环控制实现了输出电压U0的稳定。系统逆  相似文献   

7.
与船舶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相比,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具有功率密度高、易于并网、振动与噪声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广泛。随着船舶直流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大,伴随而来的是直流电缆载流量不断增大。为了充分发挥和提升直流电缆的载流能力,将其与交流电缆的温度场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建立交流电缆与直流电缆的传热模型及温度分布方程,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对比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直流电缆的缆芯温升低于交流电缆,且直流电缆的温度场分布较为简单;在相同电压等级和环境温度下,参考交流电缆运行经验设定的直流电缆的参考载流量较为保守,未能充分发挥直流电缆的载流能力。  相似文献   

8.
直流电力推进系统作为一项新兴的电力推进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新兴的直流电力推进系统具有哪些优点,在新船设计中如何根据船舶的具体用途、成本、经济性、空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力推进系统都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对直流与交流电力推进系统进行比较,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以正在设计的小水线面双体型科考船为例,对该船直流电力推进系统方案进行介绍,对实际设计应用中发现的优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压特种船舶,直流电推系统相比交流电推系统在空间、油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该技术的发展,直流电力推进系统将在低压特种船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钦 《船电技术》2006,26(3):19-21
有源逆变器可以将直流电能转变为交流电能反馈给电网,从而实现电能的回收再利用。在提倡创造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有源逆变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有源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应用的例子。  相似文献   

10.
直流电力推进系统作为一项新兴的电力推进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新兴的直流电力推进系统具有哪些优点,在新船设计中如何根据船舶的具体用途、成本、经济性、空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力推进系统都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对直流与交流电力推进系统进行比较,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以正在设计的小水线面双体型科考船为例,对该船直流电力推进系统方案进行介绍,对实际设计应用中发现的优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压特种船舶,直流电推系统相比交流电推系统在空间、油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该技术的发展,直流电力推进系统将在低压特种船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概述为保持船舶交流电站的频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设置自动频率调整器。自动调频,首先需要把交流频率信号变换成模拟电压。常用的频率—电压变换电路FVC(Freqency Voltage Change)有测速发电机和LC串联谐振电路两种形式。测速发电机比较简单,但价钱贵、安装和转速匹配较麻烦、需要维修保养、对应于额定频率50Hz的上下偏差不能给  相似文献   

12.
李永江 《船舶》2014,(2):77-79
针对交流400 Hz电力系统逐渐在舰船上设计应用的现状,通过理论计算详细介绍了400 Hz电力系统对配套电力电缆的交流电阻、电抗、阻抗等电气参数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电网电压降的影响。从电缆结构设计、材料和敷设使用方面给出了400 Hz系统电缆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蓝宇  潘德华  周樑 《船电技术》2011,31(8):56-59
本文提出了测定交流电参量一种快速精确的方法。利用几个少量的交流量瞬时值,精确地确定交流量的幅值(或有效值)和频率,以及两个同频交流量(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进而确定交流电量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本方法具有算法准确,运算处理时间短等特点,适应于以微机为核心的实时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以潮流发电为技术背景,设计了一种应急供电装置。首先利用硅整流发电机把潮流能转换为电能,然后把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组中,最后利用逆变器把600V的直流电变换为380V的三相交流电。当船舶上的应急发电机发生故障时,可由此装置代替应急发电机进行应急供电。  相似文献   

15.
Blanche 《游艇业》2011,(5):40-41
1.船用冰箱 不锈钢质地,通常是12伏或24伏,内设120伏或230伏的模块,以便冰箱可以自动完成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相互转换,极大程度保存电量。理想运转角度是倾斜三十度,为您提供新鲜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快速精确的测定交流电参量的方法。仅利用交流量的少量几个瞬时值,即可精确地确定交流量的幅值(或有效值)和频率,以及2个同频交流量(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进而确定交流电量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本方法具有算法准确,运算处理时间短等特点。它特别适应于以微机为核心的实时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   

17.
1.由于船舶需用之电量急剧增加,旧有之直流系统难以满足需要。发展的趋向为使用交流电。2.交流系统不但在发电及输配电方面经济合算,并且使使用鼠笼式电动机成为可能。鼠笼式电动机为所有旋转电机中最简单、价廉、坚固之电机。3.交流电动机之变速特性较直流电动机为差,特别在使用于起货机时。4.对于大容量装置,交流系统特别适宜。如果发电机容量大于1000千瓦,交流肯定的比直流有利。如果发电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应视用途而定。对客船、运油船、内河船舶和港湾作业船等,变速的需要不大,交流显然有利。在以起货机作为主要负荷的货船上,交流电的优点不显著。5.考虑到大容量半导体整流器的发展,将来的情况将是直流和交流的分界不是截然不同的,而是可能在一个体系之下的。6.作者建议对交流电应用到船舶上的问题立即进行研究和试验,并建议在同一型式船舶上装置不同系统,以获得经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8.
针对400Hz系统在舰船上应用的情况,通过计算介绍了400Hz系统对配套电缆的交流电阻、电抗、阻抗以及对电网电压降的影响,从电缆结构设计、材料和敷设使用方面提出了400Hz系统选择电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美英未来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电制选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英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目前采用的是交流低频电制,交流低频电制因其变换损失大,传输效率低,不能满足未来舰船要求,为此美英正在规划未来综合电力系统电制的发展路线。本文分析了交流低频电制、交流高频电制、直流电制3种电制的优缺点及技术难点;介绍了美国交流高频电制及英国直流电制相关技术的研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交流伺服电动机转速和输出转矩的逆变器,控制逆变器与变换器之间接点处直流电压的变换器和一个控制器。当转速低于额定转速时,该直流电压被控制为恒定电压;而当转速超过额定转速时,该直流电压被控制成与转速成比例的一个增加电压,以便使伺服电动机的输出转矩保持一个恒定转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