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目的:膏溶角砾岩类似"软岩硬土",具有物质成分复杂和强度差异大等特性,掌握这种岩石的种类划分,有利于指导工程地质勘察,深入了解其工程特性.研究结论: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膏溶角砾岩有固定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中统每组的第一段;多数为极软岩,强度差异大.按胶结程度的不同,膏溶角砾岩可分为微胶结、弱胶结、较强胶结和强胶结4种;根据颗粒组成、物质成分、成生环境和胶结程度等特征,本文将膏溶角砾岩分为块石状、泥包石状、含砾和硬土状四大类,应加强对奥陶系峰峰组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相似文献   

2.
结合太行山隧道项目强风化膏溶角砾岩段的施工,针对膏溶角砾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介绍膏溶角砾岩隧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4.
5.
膏溶角砾岩具有强度低、土质不均、局部压缩性高的特点,属于复杂的特殊软岩,以太行山隧道Z5标段的膏溶角砾地质特征为依托,对膏溶角砾岩的地质背景、成因、工程特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该标段的膏溶角砾岩具弱-中等膨胀性,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同含水路径的膏溶角砾岩试样,采用RMT-150B型岩石电液伺服试验机,进行了人工增湿和天然情况下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比较分析了人工增湿和天然条件下含水量对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的不同对岩石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变等力学性质有显著影响,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膏溶角砾岩的力学性能劣化明显,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呈指数减少,而峰值应变呈线性增大.含水量相同情况下,人工增湿的岩样相对于天然含水量岩样,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峰值应力、弹性模量都有很大的下降,表现出不同含水路径力学特性的差异.基于力学性质随含水量的变化,从膏溶角砾岩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入手,导出了水的物理化学损伤演化方程和一维WM(water and mechanical)耦合损伤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7.
监控量测技术在强风化膏溶角砾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石太线太行山隧道,累计穿越4 410 m长的强风化膏溶角砾岩地层,岩体极破碎,富水、呈散体状结构.该种岩体中隧道开挖后稳定时间很短,容易发生坍塌和大变形.为保证隧道的正常施工,掌握强风化膏溶角砾岩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系统的监控量测,分析了初期支护围岩压力、锚杆轴力和支护结构应力的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为隧道顺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曹化平 《铁道勘察》2004,30(3):58-60
通过对盐溶角砾岩及貌似盐溶角砾岩的其它岩土的分布层位、结构、构造、胶结物、胶结程度等宏观特征和成因进行对比研究 ,准确判识了盐溶角砾岩 ,为渝怀铁路磨溪至白涛段线路设计、施工提供了准确的地质资料 ,也为今后在相类似地区工程勘察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针对山区铁路地质选线中的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方案多、论证周期长、方案决策难的问题,研究三维可视化地质选线技术和GIS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实现地质选线和评价方法的模型化、定量化和系统化.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多源地质信息集成、遥感信息提取、三维地理建模以及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建立三维可视化GIS集成体系,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三维浏览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山区铁路地质选线的效率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曹家坡滑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家坡滑坡是对山西中南部铁路线位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为保证线路施工及将来运营的安全,需要对该滑坡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区域地质入手,对曹家坡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等进行了探讨;对滑坡的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判明了滑坡体及滑床的岩性特征,确定了滑坡的规模和类型,对滑坡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滑坡体成分含量、地形地貌、软弱结构面、地下水、地表水及力学性质多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原因.根据上述成果,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确定滑坡在目前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复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及解决方案,为线路走向提供了设计依据,为工程施工及运营提供了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11.
采用偏心距为准则,对膏溶角砾岩条件下的某铁路单线隧道采用的断面形式与高速铁路隧道规范和专家推荐的比选断面在不同侧压力系数条件下的结构受力特性进行了比较,并依据隧道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及其应力监测数据对选用的断面形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隧道断面形式的适用性具有限定条件,侧压力系数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侧压力系数变化时,衬砌的受力控制截面可能相应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2.
地质灾害问题常常是影响长大隧道施工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大尖山隧道前期勘察资料的分析研究,详述了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中的主要地质问题。该隧址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开挖后可能产生围岩失稳、断层破碎带塌方、涌水突泥、洞口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在重点分析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基础上,针对各地质灾害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章扼要介绍东北与华北地区自然地理、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断裂运动与地震活动、水文地质等地质环境特征及地震、形成机理;结合工程实际研究论述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紧密联系铁路选线技术、工程地质勘察与测试技术、地质综合勘探技术等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系统总结东北与华北铁路工程地质50年的发展、成就与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尼跨境铁路是首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直接碰撞、拼合的作用带内,其地形、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极其复杂,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及风险极大的铁路工程。通过分析总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中尼跨境铁路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呈典型的"六极四高"特征,存在极高地应力下的软岩大变形、硬岩岩爆问题,深大活动断裂的工程地质效应问题,高烈度地震问题,高地温热害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泥石流水毁问题及其他工程地质问题。建议采用"科学研究作先导,先进勘察技术为手段,常规调查与勘探是基础"的勘察设计理念,针对性开展中尼跨境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布规律、对铁路工程影响、综合选线技术、工程措施等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堰塞沉积地层是我国西南山区河流中常见的第四纪湖湘沉积地层。本文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勘探、物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阐明箭竹特大桥沉积环境特征,分析堰塞沉积物工程地质特性及桥梁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以期为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研究结论:(1)箭竹泥石流堆积体为堰塞坝址所在位置;(2)堰塞沉积物以深色软塑粉质黏土为主,两色韵律纹层不明显,沉积环境存在较长的干旱气候期;(3)堰塞区下游至上游沉积物颗粒和厚度均逐渐增大,最大厚度约35 m,单个沉积韵律层厚度15~26 mm,推测沉积时间大于500年;(4)对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成果进行分析,得出沉积物相关物理力学指标供设计参考;(5)软弱地基、砂土液化及潜在的堰塞坝是桥梁面临的主要堰塞工程地质问题;(6)本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堰塞沉积区铁路选线及工程防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云雾山隧道突泥灾害工程地质特征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结合云雾山隧道在掘进开挖的过程中发生的突泥地质灾害,对隧道实际开挖揭露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隧道围岩岩石的工程地质特性、施工地区地质构造特征、隧道和周边地区地下水发育情况以及施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是直接影响云雾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效果的四个主要工程地质控制因素,采取了切合实际的工程手段来防治突泥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越岭段是兰新高铁地质条件最复杂、选线最困难、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最集中、投资最大的区段.该段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做好地质选线工作十分重要.地质选线过程贯穿于勘察的各个阶段,在系统分析区域地质资料、了解访问临近工程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越岭段特殊复杂的地质和自然条件,通过采用针对性强的综合勘察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控制线路...  相似文献   

18.
浙江苍岭隧道左线凝灰岩突水现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发生在浙江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在凝灰岩中的突水事故的成因、特点和主要控制因素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对其进行预测和防治。研究方法:根据发生突水事故的浙江苍岭隧道的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具体分析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突水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及地下水等工程地质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发现其规律和防治预测的特点。研究结果: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突水事故受到地质构造和地下水活动特点的强烈控制,虽然凝灰岩本身不溶于水,但在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的构造,为地下水的运移和赋存提供了通道和场所,是造成突水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助TSP-203^+地质超前预报预报系统,建立了苍岭隧道突水灾害的超前预报识别标志,提出了“先疏导排水、后注浆封闭”的突水防治措施。研究结论:对于隧道出现的土水灾害,首先要进行其工程地质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合理的防治是有效防治隧道灾害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9.
浙江苍岭隧道岩爆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浙江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的岩爆,通过现场地质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规模、位置、诱发因素以及地质条件,从地质工程的角度,对岩爆发生地段隧道的岩石组成、地质构造、地应力特征以及地下水情况进行了探讨,发现在苍岭隧道施工中发生岩爆的岩石具有岩体结构面发育适中、弹性模量大、P波波速高、地质构造简单、现代水平构造应力强且主压应力轴σ1大角度相交于隧道中轴线和地下水不发育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掌子面喷水、布设释放地应力锚杆、减少隧道壁聚能结构等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藏铁路昌都至林芝段穿越藏东横断山区和藏东南高山峡谷,走行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南迦巴瓦东构造结附近,地形环境极其艰险、地质构造极其活跃、不良地质极其发育。分析拟建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提出了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表明:拟建铁路具有"九极"工程地质环境特征,极为复杂的宏观地质环境孕育了岩爆和软岩大变形、高地温、深大活动断裂带、高位滑坡崩塌、泥石流、溜砂坡(岩屑坡)、雪崩、冰害、生长期高陡卸荷岸坡、放射性、有害气体等工程地质问题,针对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在拟建铁路的勘察设计过程中,本着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原则,探索复杂艰险山区勘察方法手段的革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研究重大地质灾害和问题的评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