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圳地铁3号线大小交路运行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地铁3号线为例,在研究地铁线路客流增长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大小交路运行的方式来应对变化的客流需求。针对开行大小交路具体区段的选择、开行时段和开行间隔的选择等问题,重点分析实际客流需求、自身的线路条件以及小交路车站的折返能力等。实践表明,大小交路的开行使得运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能够科学合理地调整运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列车开行方案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基础.大小交路模式列车开行方案规定各时间段内各交路上开行列车对数.分析大小交路模式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计算方法,以乘客出行成本及运输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乘客需求和最大可用车底数量为约束,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模式列车开行方案双目标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采用理想点法将原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借助Lingo11.0求解.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折返站和小交路区段客流比重进行成本的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小交路折返站的选取对成本影响显著,且小交路区段客流比重越高,开行大小交路模式越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开行大小交路运行方案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开行大小交路列车,是根据客流预测和车辆配属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运营方案。阐述了开通大小交路后所采取的运营调整措施,包括运营列车调整措施,以及在车站和列车两方面所采取的客运组织措施。最后对1号线开行大小交路的运营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根据客流量的分布及大小交路列车共线运行的特点,以投入运用的车组数最少为目标,建立了列车均衡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得出在运用车组最少的情况下各行车组织参数的设置,包括折返点位置选取、大小交路的行车间隔和周期、列车在中间站的折返时间及运用车组数等。模型考虑了大小交路行车的相互影响问题,在满足行车安全性及线路客流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基于大交路的行车间隔来调整小交路的行车间隔及行车周期的思想,描述了各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以成都地铁2号线为背景,利用本模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为运营企业的行车组织安排,特别是运行交路设计及车辆配备等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的运营现状为背景,重点分析1号线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号线南村站—福泽站区段列车的运能利用率较低,断面客流分布极不均衡。文章分别从大小交路开行区段、行车间隔的设定、优化效果和客运组织4个方面对1号线采用的大小交路开行方案进行研究,为1号线行车组织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客运服务优质性、运营成本、行车组织的安全性与灵活性、折返能力和远期发展等主要影响因素,对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采用大小交路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运行大小交路的方案,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四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运行大小交路的最优方案:小交路路段为中春路站——杨高中路站,大交路路段为松江新城站——杨高中路站。  相似文献   

7.
<正>自2014年8月1日起,北京地铁6号线晚高峰时段采用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车组织模式,小交路终点站为车公庄西站,3 min的最小行车间隔持续时段扩大为17:00~19:00。6号线的客流分布特点显示,早晚高峰不同区段客流量差别很大。比如,晚高峰从呼家楼到金台路段客流集中,列车满载超过100%,但从草房到朝阳门方向的列车满载率不足50%。如果加开全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套跑运行时,大交路列车与小交路列车的晚点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文章基于小交路折返站采用站前单渡线侧进直出折返方式,根据列车折返作业流程,分析不同列车不同程度晚点下的行车调整制约点,建立列车晚点行车调整模型,提出相应行车调整策略,为行车调度人员在应对列车晚点情况下高效组织行车提供最佳决策。以厦门地铁3号线为例,探讨列车晚点下行车调整策略应用实施方案,相关研究对大小交路套跑晚点分析及行车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上海市发改委日前批复《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4号线全长39.1km,设31座车站,由嘉定封浜至浦东金桥,途经嘉定区、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横贯上海东西5区。建成后的14号线将成为上海最后1条大规模穿越市中心的线路。14号线计划采用大小交路运营模式,其中,真新新村站-蓝天路站设计为小交路区段。按照规划,14号线有望于2014年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基于线路设施和断面客流特征条件,提出了行车组织的优化方法。根据车站条件进行折返适宜度分析以确定小交路区段,分别以乘客服务水平最高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并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结合Rail Sys软件仿真得到的线路拓扑结构确定了不同交路区段下的列车运行时分及速度,据此标定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多目标函数,并利用基于隶属度的算法得到了模糊最优解,求解出大小交路的列车编组数量及行车间隔,给出高峰时段的行车方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和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可有效节约运营成本,并显著提高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状态下的线路断面满载率。  相似文献   

11.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具有线路长、客流分布不均匀等特点。这样的线路必然会开行多种交路,在满足运能需求的前提下,部分线路还有可能开行不同编组的列车。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方式的基本原则、列车交路形式和编组方式的相关理论,以及大小交路条件下,列车固定和非固定运用的对比分析;并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某线路为例,分析了不同编组混合运行条件下,车辆运用数量比较以及折返站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铁机场线与宁溧线贯通运营后,将采用南京南—无想山大交路嵌套无想山一机场东、机场东—南京南两个小交路的运营方式,两个小交路同时在机场东站折返。机场东站存在配线比较单一、大小编组混跑、相对方向接车等多种不利因素,行车组织风险较大。深入剖析行车组织、道岔故障、联锁故障、列车故障救援4个方面带来的风险,并针对性进行专项评估和研究,提出相关的防范建议,更好的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减少运营列车配置和运营成本的角度,探讨一种更经济有效的列车运行交路设计方案。基于深圳地铁3号线的案例,提出单向加车小交路方案,对其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单向发车交路方案在节约车辆购置费、运营成本、场段规模等方面均有优势,可以提高运营效率,是缓解局部高峰客流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总结采用该方案的若干适用条件(客流潮汐现象明显、场段分布及规模适宜等),希望能为业内设计及运营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中间折返站折返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间折返站进行折返作业的列车,与长交路列车会产生进路干扰,通过研究采用嵌套交路和衔接交路对折返模式的影响,分析各种折返模式的折返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在嵌套交路情况下,站前折返(包括站前渡线折返和站前横列式折返线折返)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概率都比站后折返线折返要小;站前单渡线和交叉渡线折返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站前横列式折返(包括三线双岛式和一岛一侧式站台站型),其折返线当列车出现故障时兼作临时停车线,具有各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经过各种条件的方案研究,确定了初、近期开行至开发区到振兴路站的大交路套小交路的四辆编组方案,预留远期开行至金普线向南延伸至地铁南关岭站的6辆编组接轨条件,采用土建一次建成120 m的中间厅车站方案。初期建设3座地面站、8座高架站。  相似文献   

16.
沈阳轨道交通1号线大小交路运行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沈阳轨道交通1号线线路特点和既有客流预测数据,从客运服务优质性、运营成本、行车组织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远期发展等不同角度,对比分析了不同交路形式的特点,提出1号线运营交路采用大小交路运行的模式,并给出实施大小交路运行模式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为缓解高峰时段客流压力,均衡时段客流,提升列车运输能力利用率,提出基于大小交路的城轨列车开行频率与票价综合优化方法。构建双层优化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为多时段大小交路列车开行频率及票价综合优化模型,模型以不同运营时段内大小交路列车开行数量、不同运营时段内票价率为决策变量,以企业运营效益最大为优化目标。下层模型为基于弹性需求的多时段随机客流分配模型,考虑票价优化对旅客出行需求的影响,在分析旅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基础上,建立旅客出行弹性需求函数。设计嵌套Logit随机用户客流分配方法的遗传算法对双层模型进行求解,并进行算例分析,验证优化模型可行性。算例结果表明:1)通过对各运营时段票价和大小交路列车开行频率综合优化能够满足城轨线路各区段的旅客出行需求,降低高峰运营时段内客流量,均衡同一OD对在不同运营时段内的出行需求,充分缓解线路客流的时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2)城轨票价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潜在客流,有效提升企业票价收益,提高旅客人车公里数,同时开行大小交路列车能避免列车运输能力浪费,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城轨列车开行方案和票价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量是影响城轨交通行车交路方案的重要因素,而客流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沿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即客流的动态性,这也决定了不同运营时期城轨交通的行车交路方案是有区别的。本文结合2号线的线路特点,通过对客流特征的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2号线初、近、远期的行车交路方案。  相似文献   

19.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行车间隔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客流分布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复杂性,从客流分布特性、列车交路形式和服务水平3方面,阐述了影响行车间隔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的行车间隔对实际客流需求以及系统运输能力的影响,给出变化趋势曲线,分析了行车间隔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市区逐渐向外围拓建与延伸,市域快线的规划与建设应运而生,如何合理选择市域快线运营模式成为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成都地铁13号线为依托,分析穿城市域快线的客流特征,基于客流需求、城市布局、大区客流分布、客流断面特征,对行车对数和大小交路折返点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地铁13号线的行车对数并提出3个行车组织方案。并从运能适应性、高峰小时车公里、最大满载率、运营组织难易度等关键指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运营方案,以期为类似穿城市域快线运营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