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土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水要求高是公路隧道特点之一,隧道防排水的成败影响其使用寿命及运营管理,黄延高速公路道南隧道是一座土质隧道,隧道所在区普遍有地下水,而且隧道路面位于地下水位之下.针对道南隧道的施工特点,阐述了防排水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永宁门一南稍门区间隧道的工程概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重点介绍了隧道基坑降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参数,以及根据区间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进行的降水井配置和施工方案,并对其采取的动态管理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调整拱底标高、调节降水井深度可有效控制地下水;采用合适的机械、降水井结构及排水设施可减小对环境、地面交通的影响;进行动态管理,可有效控制降、排水效率.  相似文献   

3.
根据调查,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排水引发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主要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人居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和地面塌陷等.利用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隧道排水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进行评价,其结果以Ⅳ级为主,综合反映出该隧道排水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较强,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上述评价工作不仅可为该隧道防排水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浦东大道站横跨东方路、4号线和大连路隧道,环境复杂,止水帷幕不能将其完全隔断。分析了基坑所面临的地下水控制风险,通过建立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确定了降压井数量并模拟预测了减压降水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通过试抽水试验,进一步确定了后期的降压工况,制定和实施了相应配套措施,达到了预期地下水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龙柏新村站—龙溪路站区间隧道中间井抽降第三砂层(⑨层)承压水的试验过程,分析了试验结果,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施工实践表明:少量、短时间、控制性抽降⑨层承压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岩溶区铁路隧道在高强度降雨后水害频发,严重影响隧道运营安全,冲击运输秩序甚至中断行车.以织毕铁路元宝山隧道水害案例为依托,从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水害段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对衬砌破损原因进行探究,提出以"充分利用既有结构+重点区段开放性排水"为核心理念的隧道水害处治技术,并通过数值仿真对灾害形成与处治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  相似文献   

7.
工程措施对控制大跨度海底隧道结构变形的施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是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隧道场区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至今,多个区段的隧道结构变形都超过了预留变形量,为此施工单位采取了多种工程措施,有效地抑制了隧道的结构变形.文章首先基于厦门海底隧道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结构发生异常变形的原因;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研究了各工程措施在此类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效果.研究认为: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锁脚锚管、仰拱注浆及井点降水可以有效地抑制初期支护变形,尤其是对洞内及地表同时进行井点降水时,隧道拱顶下沉量可以减小约50%,拱部塑性区范围也大幅度减小;变更临时支护结构参数和采用系统锚杆对控制隧道结构变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此类地质条件下其效用不明显;另外,隧道断面的封闭时间和封闭距离对其结构变形影响很大,应尽快施作仰拱,使断面尽早封闭成环.  相似文献   

8.
坪林隧道施工地质探查技术之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北宜高速公路坪林隧道施工遭遇断层破碎带及大量涌水问题,为探查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以降低地质不确定引致之灾害风险,施工中应用了水平长距离钻探、震波探测与地电阻影像探测等地质探查的方法及技术.由于施工中地质探查结果知四棱砂岩段属特殊恶劣的地质条件,其工程地质特性为完整岩石非常坚硬,强度达220MPa,但在板块运动挤压作用下形成破碎带,其中夹有许多宽度小于1.5m的剪裂带,呈不规则分布的高低角度剪裂带,破碎带因地下水补充而形成含水层,含水层又因剪裂带构造密集复杂而被阻绝隐藏于背后,很难于施工中准确予以界定.文章将探讨应用于坪林隧道施工中地质探查技术的结果及限制、产生的问题与困难及相关因应措施,藉以累积施工地质探查的技术与经验.在四棱砂岩中隧道施工所获经验显示,必须综合应用隧道前方震测法(TSP)、地电阻影像探测法(RIP)、水平长距离钻探、短距离钻探等探查技术,先获得开挖面前方大范围的地质构造与水脉分布,再由水平钻探结果分析、研判与验证,方较能掌握隧道前方较准确的地质与水脉状况.  相似文献   

9.
当隧道旁穿大型水体工程时,常将隧道与水体之间的止水帷幕设计为具有一定开口的结构型式,止水帷幕开口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止水能力以及对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文章依托实际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止水帷幕开口大小(埋深和密度)对降水效果及水位回升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止水帷幕的开口大小对水位降深的影响可分为无影响区、渐变区和突变区三个区域;对水位恢复的影响可分为渐变区和突变区;(2)止水帷幕埋深越大,降水效果越好,但回水时间越长;悬挂部分帷幕布置密度越大,降水效果越差,回水时间越短。综合降水效果、回水时间、施工成本等因素,止水帷幕设计参数的选取应落在渐变区内;(3)结合依托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给出了该工程止水帷幕设计参数值,即埋深应在14~20 m内,布置密度在0~0.8内,并通过工程应用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成都地铁2号线部分区间穿越由粘性土、卵石、泥岩组成的膨胀性地层的工程实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在膨胀土位于管片结构周围不同位置时,在不同的膨胀接触压力下,管片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情况.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当膨胀土位于隧道下方或上方时,膨胀土的膨胀将会增大管片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对于这类区段,隧道设计上应增加配筋量或采用通缝拼装方式;施工上要避免引起周围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应增强管片防水性及保证注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