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景区高峰期行人踩踏事故的发生机理,以对此类事故进行更好的预防.本文基于行人流特征对部分典型的高峰期景区的行人踩踏事故进行了行人流特征和事故成因分析并对事故类型进行了细化分类.基于分析结果将踩踏事故的成因分为了3类,分别是:入口或者狭窄通道处的阻塞行人流失稳、行人流对冲以及异质体造成局部行人流紊乱.针对阻塞行人流失稳所引发的事故提出设置导流设施和进行人工疏导等预防措施;针对行人流对冲所引发的事故提出通过合理规划路线与设置隔离设施等预防措施;对于异质体造成局部行人流紊乱所引发的事故提出通过加强对游客教育和管理以及加强对旅游设施等预防措施.此外,采用基于智能体Agent模型的行人流仿真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大风天气造成车辆失稳、侧翻、货物跌落等事故是一类复杂的动力学问题,给相关事故处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大风天气下的事故致因,尤其强风是否对事故有直接影响等实践问题,首先通过大风事故的地域分布、形态分布,分析大风天气的典型事故特征;然后利用动力学仿真和有限元仿真,对大风天气条件下“新疆三十里风区”涉及货运车辆的事故开展深入研究,并探讨大风天气货运车辆行驶稳定性、货物栓固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最终针对大风天气的事故预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与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在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掌子面的掘进会破坏岩体的平衡体系。在围岩自稳和支护能力不足时,会发生掌子面失稳、拱顶围岩塌落、隧道侧壁滑动变形,甚至冒顶等工程事故,这些不良事故称为隧道塌方。塌方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典型事故,具有成因复杂、危害巨大、不易处治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奥  张顶立  孙振宇  董飞  黄俊 《隧道建设》2022,42(7):1239-1247
为研究隧道塌方事故的典型模式及其演化规律,基于塌方案例统计分析结果,阐明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和关门塌方2类安全事故的基本特性,推导隧道围岩虚拟支护力纵向分布曲线,进一步从围岩应力释放角度揭示了虚拟支护力与2类塌方事故的关系,并给出了塌方事故的控制要求。研究表明: 1)开挖面失稳塌方和关门塌方2类由围岩和结构失稳引发的隧道塌方事故在事故次数(68%)、死亡人数(53.7%)和涉险人数(68%)方面占比较大,其中关门塌方事故单次事故涉险人数最多,潜在危害最大。2)隧道开挖面处的围岩虚拟支护力随着黏聚力的减小而降低,开挖面后方2倍半径处围岩的虚拟支护力已大部分释放(<5%pi)。3)围岩变形和虚拟支护力释放的第2阶段内,围岩变形急剧,围岩虚拟支护力急剧释放且释放量较大,此阶段是隧道塌方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以穿越5·12发震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的广甘高速公路软岩隧道为工程依托,依据对施工现场频发的围岩-支护结构失稳破坏的统计,以及典型失稳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震裂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机制及处治机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围岩-支护失稳段为试验段,对其处治机理及效果进行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址区岩体受地震及新近地震的反复揉搓,致使山体内部岩体产生震裂损失、围岩稳定性不足、地下水的渗透性增强、围岩与支护结构不能密切接触,是造成软岩隧道围岩-支护失稳事故的直接诱因;通过掌子面反压回填、地下水引排、塌腔回填、加强超前支护、基底注浆加固、改善施工工法和加强支护参数等处治措施,可有效地稳定掌子面前方松动岩体、控制震裂松动围岩压力、增强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性,且使支护体系具备一定的安全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桥梁坍塌事故时有发生,桥梁坍塌事故在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对国内外2017~2019年桥梁坍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国内建设期桥梁事故大于运营期事故数,桥梁建设期事故主要由施工过程中的失稳造成,桥梁运营期事故主要原因是运营养护不当及超载。国外新建桥梁的事故数少于运营阶段桥梁事故数,桥梁运营期事故大部分与养护不当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监控量测及超强地质预报角度出发,采用隧道施工失稳原因分析方法——PMCT法分析隧道施工失稳的原因,并结合隧道施工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隧道施工失稳事故对策,以期对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盾构隧道施工风险与规避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崔玖江 《隧道建设》2009,29(4):377-396
归纳地铁安全事故的类型及特点,介绍目前国内外盾构隧道情况,尤其是北京盾构隧道情况,分析盾构隧道施工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论述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研究的必要性。重点分析盾构隧道施工的11种主要风险,即:地质预报准确性、盾构机适应性和可靠性、盾构进出洞施工、开挖面失稳、盾尾密封失效、软硬不均且差异性较大地层施工、较大的地层损失及不均匀沉降、开挖面有障碍物、隧道上浮、联络通道施工、明挖基础失稳等,并一一提出切实的规避对策。同时对国内外盾构隧道施工事故典型案例的情况及原因进行详细介绍和剖析。可为今后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的分析、预测、防范及规避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沪蓉西高速公路龙潭河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桥梁专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了桥梁典型工况下的一阶失稳特征值和失稳模态,探讨了悬臂施工高墩桥梁结构体系变化及系梁设置对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十天高速公路汉中段工程为依托,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价,研究确定了公路边坡失稳的模糊综合评价所需的因素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及因素集的权重,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公路边坡失稳进行了综合评判,确定出了典型灾害点的危险度等级。评判结果为:该边坡稳定性为高危险度,必须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指导基坑的信息化施工,针对成都某地铁车站基坑的地质条件较差、开挖深度较大(23 m)、支护形式较复杂(排桩+4道钢管支撑)的特点,对基坑的施工过程进行了精心监测,并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BAQUS软件对基坑的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1)多支点排桩支护结构的桩身水平位移曲线通常呈"弓形"分布,第1道支撑对减小桩顶位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支撑的设置对减小桩身弯矩有重要作用;3)支撑轴力会受到相邻支撑设置的影响;4)计算桩后土压力与朗肯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肖江松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302-303,306,396
随着现代城市市政建设的发展与进步,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空中和地下空间的使用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各类基坑工程在城市建筑中大量涌现。在城市基坑施工技术积累丰富经验及涌现各种新技术的同时,基坑工程坍塌的事故也频频发生,不但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还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的总体原则是安全、经济、可靠与方便。该文结合某城市深基坑工程实例,论述了基坑工程关键施工技术,以期给市政工程建设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地铁盾构隧道邻域埋入式隔离桩力学性能,以北京某典型地铁盾构隧道及邻域基坑工程为例,应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埋入式隔离桩的支护体系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围土压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埋入式隔离桩、常规隔离桩和无隔离桩支护体系对既有隧道变形和围土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侧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水平位移远大于竖向位移,隧道整体在水平和竖向存在不均匀位移,判断盾构隧道有朝向基坑方向扭转的趋势;加入隔离桩的支护体系相比无埋入式隔离桩的支护体系能使盾构隧道水平位移有效减小,竖向位移发生轻微上浮,盾构隧道朝基坑方向的扭转趋势能得到有效控制;埋入式隔离桩和常规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基本相同,针对地铁隧道这样的地下结构,全长常规隔离桩桩身接近地表的部分对控制隧道变形没有太大帮助,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埋入式隔离桩,减少桩身长度,降低施工成本;侧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盾构隧道初始土压力呈“葫芦形”分布;基坑开挖卸荷和基坑加载完成过程中,隧道土压力轴向对称位置发生偏转,判断盾构隧道有朝向基坑方向扭转的趋势;埋入式隔离桩能起到与常规隔离桩相同的隔离效果,并能有效降低隧道周围土压力。  相似文献   

14.
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坑工程施工的特点和目前数据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 ,对基坑工程施工数据分析中采用科学计算可视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合体视化的算法思想 ,建立了基坑工程施工数据的可视化分析研究方法 ,提出了采用基于表面重建的体视化方法来研究施工环境的可视化问题和采用直接体视的算法来实现基坑工程施工数据可视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建立了用于基坑工程施工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体数据模型 ,体数据中包含了基坑施工的土力学参数和位移场的三维信息。按照不同的施工阶段 ,建立了不同时间序列的系列体数据集。利用这些体数据集 ,可以可视化的分析施工每一工况下的坑外土体内各种土工参数的变化和土体位移的变化。并通过实例分析 ,验证了上述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某卵石土地区的双排桩基坑支护工程为例,以距基坑7.8 m的4种不同既有建筑地下室埋深为控制变量,运用有限元软件,研究分析新建12.0 m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水平应力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地下室埋深从0 m变化至9.0 m时,水平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表明基坑设计时可考虑地下室对主动土压力的遮拦效应,可适当对主动土压力进行折减。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了考虑渗流条件下圆形基坑水土压力的简化计算模型。通过对现有文献结果的汇总分析,认为圆形基坑水土压力计算模式的选取与平面情况一致,即在渗流真实发生时,应选用"考虑渗流的水土分算"法。根据传统流网形状,假定流线为通过墙踵的折线,可计算出水流梯度和渗透力,进而确定水土压力。经研究认为渗透力对水土压力的贡献应受圆形基坑"拱效应"的影响,而水压力只与渗流下的水头有关,不受"拱效应"的影响。水土压力随围护结构插入深度呈指数型递增,当插入深度达到一定数值后,盲目加大插入深度对土压力的影响很小。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和经济性,合理确定围护结构插入深度。  相似文献   

17.
土压力的准确分析是确保基坑安全稳定的关键。结合基坑工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对真实土压力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简要归纳了目前设计施工中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认识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握真实土压力的一些建议:准确掌握环境岩土信息;加强计算方法、时空耦合效应等理论的研究;建立区域岩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以反分析为基础的动态设计;使用与监测信息密切结合的动态支护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深基坑施工过程现场监测的重要性,并以上海市地铁四号线长阳路车站基坑工程为实例,通过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过程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支护结构和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情况,随时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最后,文章还对深基坑施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曾进军 《路基工程》2017,(5):110-113
膨胀土吸水膨胀,会对基坑边坡的支护结构体产生一部分附加土压力,威胁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为此,通过现场钢筋应力求得的桩身弯矩,对桩侧土压力的分布和大小进行反分析,得到了某基坑在某次降雨后的膨胀土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膨胀土吸水产生的膨胀力随着深度先增大,后减小。膨胀力的大小与膨胀土浸水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20.
某地铁车站深基坑北侧邻近新建住宅高楼,南侧毗邻另一个在挖基坑。以该车站基坑开挖为背景,通过分析基坑的实测数据,重点研究基坑在此特殊工况下其南北两侧围护墙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差异以及建筑物沉降和立柱沉降。分析实测数据可得:北侧围护墙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均大于南侧,且常常超过变形报警值;北侧坑壁上的主动土压力大于南侧坑壁所受主动土压力,又由于周边卸载导致南侧墙底产生被动土压力,使得其向坑外偏移;北侧坑壁土体最大水平蠕变率和最大地表沉降蠕变率均略大于南侧;周边高楼沉降以及立柱沉降均在报警值以内,其中高楼沉降均匀,而由于南侧的开挖卸载,立柱的隆起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