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符锌砂  赵赛先 《公路工程》2008,33(1):106-109,121
道路与地形整体模型的构建是实现道路三维可视化的关键。论文基于在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中插入点和约束边的理论,提出一种道路设计面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与地形表面模型融为一体的整体模型构建方法,使得道路设计面模型和地表模型不仅表面上是整合在一起的,并且其内部关系也是统一的。对其原理、方法及程序实现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道路与地形整体模型的构建是实现道路三维可视化的关键。基于在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中插入点和约束边的理论,提出一种道路设计面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与地形表面模型融为一体的整体模型构建方法,使得道路设计面模型和地表模型不仅表面上是整合在一起,并且其内部关系也是统一的。对其原理、方法及程序实现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隧道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 三维建模的关键在于实现洞口、洞身开挖过程,为此,提出了基于三实体模型的隧道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地形、洞口、洞身等实体模型之间的布尔运算来直接模型隧道开挖和修建过程,建模方法直观、简便,易于开发,从而实现隧道景观的可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BIM的道路全数字三维地质地面信息模型构建是实现道路工程BIM动态设计的关键.以北京市平谷区黄松峪山区某道路工程为例,将道路地质地面信息导入到Civil 3D中,利用Civil 3D的点、块、曲面、实体提取等功能,构建了三维地质地面信息基础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综合设计,实现了基于地质地面信息的纵断面设计、土石方计...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道路模型与地形模型的无缝结合,以拟建道路所在的地形为研究区域,根据道路建模要求较高的实时性、精确性和真实感的特点,分析了三维仿真建模软件与道路专业设计软件结合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不同软件之间模型源数据转换方法,构建了拟建道路地形的整体模型.实践证明,此方法建立的三维仿真模型符合工程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道路整体模型视相关简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道路景观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针对道路整体模型提出了基于边数据结构的视相关动态简化的过程和方法,给出了基于边折叠建立操作层次树的方法,介绍了涉及视锥、背离面方向和屏幕投影误差的视相关准则原理,实现了道路整体模型的视相关动态简化和细化。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在保证道路整体模型具有较好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模型的复杂度,从而达到道路景观实时可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道路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道路设计面模型与地形表面模型融为一体的整体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内插入点和约束边的理论,利用逐点插入算法原理和Windows文件映射技术,快速实现了道路设计面与地形表面的整体建网。应用道路整体模型可以实现道路景观的三维漫游,评价三维立体线形以及与周围地形的配合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系统分析了现有的道路三维模型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道路设计面模型与地形表面模型融为一体的整体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基于约束Delaunay三角网内插入点和约束边的理论,利用逐点插入算法原理和Windows文件映射技术,快速实现了道路设计面与地形表面的整体建网.应用道路整体模型可以实现道路景观的三维漫游,评价三维立体线形以及与周围地形的配合情况.  相似文献   

9.
三维地面模型及三维道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数模为基础建立三维地面模型和三维道路模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种可以适用于道路地形三维建模的DEM可视化模型精度优化方案.通过对道路地形三维DEM模型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发现在不改变当前基于无人机航测遥感硬件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充分优化后置数据平差算法,引入带有数据卷积功能的多列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将基于多种测量技术的混合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平差的数据精度提升2个数量级.在仿真试验中表明,在可视化结果中的长度截取误差、以及基于上述长度截取过程获得的工程量计算误差、材料费计算误差、工程总造价误差等方面,优化算法分别将数据精度提升90.7%、86.0%、87.6%、79.3%.最终认为,虽然该方案尚未被工程测量相关国家标准接纳和支持,但单纯从数据角度分析,该方案在公路规划设计领域的工程测量中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定义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参量,并在分析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过程的基础上,定义新的疲劳破坏标准。然后通过三分点小梁弯曲疲劳试验建立基于损伤理论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重合性检验表明,该损伤疲劳模型与荷载控制模式无关,从而可以更合理的评价混合料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效用选择的换车道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论述当前换车道模型的常见实现方式,指出在换车道需求产生过程中广泛应用的PLC方法存在下列不足:(1)不能反映微观特性;(2)不具有普适性;(3)不能准确反应运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出换车道行为是驾驶员在不同车道行驶状态下满意程度的选择结果,其需求产生的过程可以用随机效用理论进行描述。通过引入随机效用理论,建立基于效用选择的换车道模型,并以其作为核心子模型之一,编写仿真程序并对复杂交通流进行验证,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确定了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对2005~2010年国内的道路交通水平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201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横向对比.纵向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为危险等级,2010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相对2005年来说处于安全等级,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态势有所好转.横向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上海和北京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处于一般等级,重庆、天津处于较安全水平.评价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研究出行者出行选择问题的传统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的不足,分析了“前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构框架。基于前景理论,以实时交通信息影响下的日常上班出行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选择到达目的地的时刻作为参照点,确定了价值函数。通过对可供出行者选择的时间范围进行分段,研究了在不同时段出发,出行者如何预测路径的行程时间。出行者将选择可获得最大价值的时刻作为出发时刻,以此为目标建立了出发时刻的选择模型。通过设定到达目的地时刻的满意区间,研究了出行者下次出行是否改变和将如何改变出发时刻。  相似文献   

16.
信息诱导是缓解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为了描述道路拥挤程度对出行者路径选择决策的影响机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分析了出行者的出行决策过程,分析了出行者拥挤认知模式以及不同出行方式的拥挤信息需求。解析了拥挤阈值的概念,将行程时间作为累积前景理论决策指标建立了拥挤阈值的计算模型,以1个简单路网进行算例分析,模拟驾驶员的拥挤认知及出行活动决策。算例结果揭示了拥挤阈值对路径选择决策行为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拥挤阈值是出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变化分界点。出行时间在拥挤阈值内出行者不改变出行路径;出行时间超过拥挤阈值,出行者将改变出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形理论的同步器接触磨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磨合磨损的分形理论,结合粘着磨损理论和Majumdar-Bhushan分形接触模型,建立了换挡同步器接触磨损的数学模型.研究了AMT、DCT快速平稳换挡过程中换挡力对同步器磨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挡位,高挡位时同步时间短.所需要的换挡力小,所带来的同步齿环磨损深度率小;适当增大换挡力可缩短磨合时间和同步时间,减少同步器磨损量.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出行方式/目的地选择的必要性,并以合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对出行目的地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减少选择枝个数的目的小区分段抽样策略,并在该抽样策略下建立了方式/目的地联合选择模型,模型结果在数学统计和符号逻辑上均达到要求;最后对联合选择模型和重力模型就本案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联合选择模型及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差值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