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装配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即拓宽以精密零部件组装和定位作为基本核心内容的自动化装配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日显重要。考虑到精密零部件的组装程序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综合考虑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的差别,提升装配自动化水平。但我国目前汽车零部件装配技术发展相对滞缓,甚至阻碍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为此,针对汽车零部件精密装配自动化技术进行讨论,论述汽车零部件装配过程中的可靠装配方法与优化检测系统,明确不同部件的准确定位,以便优化生产过程,实现汽车零部件的精密装配。  相似文献   

2.
目前,汽车制造企业都将面对产品召回问题。论述了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对整车关键零部件在装配前进行条形码读取、防错对比;对关键零部件条形码与整车VIN实行对应绑定。在提高关键零部件装配过程质量的同时,便于后续对有缺陷问题的车辆进行追溯,以提升汽车装配过程质量和质量追溯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白车身总成装焊中,控制零部件定位尺寸精度偏差是关系到白车身总成装焊质量、汽车装配质量和影响汽车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白车身外观质量、装配效率和装配成本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采用模块化装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客车零部件的质量和自动化水平,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降低总装生产线的生产成本。模块化装配是将相互独立的一部分零部件预组装在一起使其成为部件,然后再将这些部件组装成为一个或者几个模块,最后将这些模块在线上依次装配到车身上完成客车的整车装配,并且实现预定功能要求的装配过程。采用模块化装配方式有利于提高客车零部件的质量和自动化水平,缩短汽车的生产周期,降低总装生产线的生产成本。由于客车底盘长度长,底盘管路和底盘线束结构复  相似文献   

5.
SPS物流模式适用于批量小、品种多且差异件多、混流生产的汽车装配线,可有效防止错装和漏装,提高装配质量,减轻员工劳动强度,优化线边零部件面积。通过对商用车装配线物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物流配送、盛装器具、零部件布置、装配作业及信息系统等进行研究,探讨在商用车装配线应用新物流模式暨SPS物流模式,提高零部件配送精准。  相似文献   

6.
汽车零部件质量与汽车整体性能和功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了保证汽车整体质量需要就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现阶段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现状,从影响零部件制造质量因素入手,分别就分层化、结构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提出优化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工作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装配是汽车维修中重要的环节,它是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工艺,使用恰当的工具、机具,将合格的零部件进行必要配合和联接的过程。通过装配,才能使单个的零部件成为有独立功能的总成,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汽车维修作业中,装配工艺的完善程度和操作人员装配作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修竣车辆的质量和使用寿命,而不良装配则是汽车维修质量低劣的重要原因。装配工作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如下环节: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概念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把旧汽车零部件通过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再制造加工或升级改造、装配、检测等工序后,使其恢复到具有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质量的制造过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以汽车全球研发与设计、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与服务为标志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冲击着汽车制造业。新形势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不断从配套系统供货向汽车零部件装配模块化生产方向发展,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分担汽车整车企业更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汽车模块化、系统化的设计制造,质量检查,性能试验等工作。而零部件生产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优化价格、保证质量和敏捷生产。因此,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除了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下功夫外,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 汽车产品是由诸多零部件通过多种联接方式组装而成的.标准三角形螺纹联接(简称螺纹联接)具有当量摩擦系数大、自锁效果好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在汽车用联接方式中应用最为普遍.因此,螺纹联接的规格选择与紧固装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产品的装配质量水平;显然,螺纹联接紧固特性应满足汽车产品大批量生产装配要求.表1为某汽车产品螺纹联接失效的不完全统计结果.可见,存在如此螺纹联接质量问题的汽车产品是无法通过在线检验和出厂销售的,否则该批汽车产品在较短的行驶里程内将时常发生故障,影响汽车的正常使用并增加售后服务成本.所以,对螺纹联接紧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发展再制造产业的原因,并结合我国汽车发动机整机再制造产业的现状,从前期准备、工程技术开发、试验认证、生产计划、选配模型等方面讨论了发动机整机再制造的开发流程;通过借鉴复合选配法的思想,建立基于马尔可夫链的待装零部件分级选配模型,合理选择各装配工位待装零部件的尺寸等级;在此基础上,基于零部件实时库存提出再制造装配零部件集优化模型,寻求再制造发动机装配零部件集最优匹配方案,使成本较低的零部件得以最大化利用,以此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汽车生产装配工艺不断提升,各大汽车制造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的质量控制,逐步根据整车零件装配精度要求,深入研究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这使得汽车生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尺寸链标准,各个汽车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精度都有明确的装配基准。汽车主机厂不仅有自身的尺寸工艺,还需要借助第三方专用设备将尺寸约束连贯起来完成定位,再通过紧固的方式将部件准确地装配在车身上。天窗装配工具被称为天窗安装机械手,具有自定位功能,可在不同车身上居中定位并安装天窗,保证天窗的密封胶条与车身的天窗口间隙一致,避免由于密封条受压程度不同出现漏水和装配面差问题。针对天窗机械手功能,详细阐述了该设备的设计思路,以及工艺尺寸链的逻辑路线。  相似文献   

13.
贾红伟  章骏 《天津汽车》2011,(10):32-34,62
为保证车轮外倾角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设计误差满足设计公差要求,文章基于空间几何方法简化的外倾角计算公式,以国内某车型为基础,从零件设计尺寸公差和总装装配过程出发,对麦弗逊式悬架形式的汽车制造过程中零部件偏差与装配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对外倾角的影响范围,为整车制造过程中控制外倾角偏差以及提高整车质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一、汽车故障产生的原因分析汽车产生故障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首先为制造质量差引发的汽车故障。该类故障主要是汽车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汽车零部件不合格导致汽车出厂质量缺陷,从而产生的汽车故障。此外,汽车零部件在安装的过程中装配不合理也会引发汽车故障的发生。其次为汽车日常性保养不当引发的汽车故障。汽车型号不同,其保养需求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与  相似文献   

15.
借助三维偏差分析软件3DCS对某车型前大灯区域的匹配质量进行分析及优化,以相关零部件的定位结构、配接关系、装配顺序、设计公差为模型输入,以设计前期的DTS(Dimension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尺寸技术规范)为分析目标,将相关零部件按照理论装配过程进行虚拟组装,建立三维偏差分析模型,对前大灯与周边件的匹配间隙和面差进行虚拟偏差分析,优化相关件的设计结构,提高分析目标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漓沙 《汽车与配件》2012,(32):48-49
专业化解决方案 工业拧紧装配工艺中的安全性是装配工业最重要的品质,装配生产工艺上的缺陷可能会造成部件失效等不安全因素.德派在对技术产品进行量产的同时,兼顾了安全性的需求,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装配自助化.以中国汽车业为例,在各类连接件装配工艺中使用拧紧装配技术的零部件超过60%以上,整车拼装生产中80%的工业拧紧装配工艺是在前端的各大汽车零部件工厂先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重型载货汽车车架总成的装配精度直接会影响整车质量,为了保证车架的装配尺寸以及装配效率,各生产厂家研究使用了不同类型车架总成装配设备。本文主要是以公司采用的重型载货汽车车架新型装配设备为研究对象,对新装配设备的程序控制模块、同轴度检测模块,以及配套纵梁和横梁工装、运转工装等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进一步保证车架装配设备的控制精度,优化车架产品装配工艺,提高车架装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防错法在汽车制造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重卡总装配作业现状和特点,开发零部件扫描和供应商在线选择电子比对防错功能,自主设计功能方案,实现电子BOM自动比对和供应商一致性自动控制。通过扫描关键零部件条码,员工能快速而准确的获取到零件号和供应商信息;通过在线选择供应商,员工能及时发现零部件供应商配送错误、装配错误问题,有效的解决了装配错误和供应商批次质量控制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汽车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单一零部件、关键总成、整车装配等众多厂商,这需要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问建立科学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共同完成价值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车间内的测量挑战汽车生产流程是一个主动装配点,要将众多不同形状和尺寸的组件组装在一起得到成品。对于比亚迪汽车而言,一些主要零部件是由公司自主生产的,其他零部件则是外包生产。由于装配过程中每个步骤所需的测量技术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出于质量控制和装配目的而进行的测量校验可谓是一大挑战。仅在焊接线上,就必须对数米长的车身焊装夹具以及直径数毫米的定位销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