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铝质上层建筑与钢质船体之间的连接,以往常用铆接,这里介绍了某些国家使用的由三种材料,通过爆炸焊接所成的过渡接头作为两者之间过渡连接。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客船上层建筑中的甲板及其下围壁通常都是薄板板架结构。薄板板架结构在冷热加工、大中小组装、焊接、吊运中都会产生各种变形。本文论述上层建筑薄板板架结构在预加工、薄板拼接、构件加工、小组装、分段组装中的变形控制,以及变形的火工矫正工艺原则和施工流程等。  相似文献   

4.
叙述中小型船舶的上层建筑所采用的压筋板围壁,由于焊接,加工等原因而引起的变菜质量问题,经采取有效的加工,装配,焊接等工艺措施后,得到了解决。  相似文献   

5.
模块造船的实施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造船模块的三个要素,阐述了实施舾装托盘与船体分段模块化的方法,介绍了模块造船编码的系统与已有编码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船舶薄板上层建筑产生皱折,严重地影响了船舶的外观质量。本文通过对产生皱折原因的分析,找到了消除皱折的方法。实船试验表明,该法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7.
单元组装是提高预舾装水平的有效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祖岐 《造船技术》1996,(5):14-18,45
本文通过研究和试行单元组装过程的回顾,对预舾装水平提高缓慢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并结合目前建造的34000吨级货船等产品,对推行单元组装的基本思想,意义目的、设绘要求,制造工艺,生产管理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9.
10.
船体结构上层建筑设计计算中边界条件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艘对上层建筑顶部特殊设备安装基座有较强刚度要求的工程船为例,采用多种模型范围和边界条件进行有限元对比计算,分析讨论主船体对上层建筑变形和应力的影响,以及边界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机会赳苏联访问近4个月,先后参观了5个城市,15家工厂和1个研究所,其中包括苏联曾多次在杂志上介绍技术改造情况的赫尔松船厂。通过参观访问,对苏联焊接技术和工业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在此作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敢泽 《造船技术》1990,(12):25-27
本文就影响船体舷侧外观的各主要因素作了分析,并为控制外板变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大连造船厂在115000吨级油船建造中采用的上层建筑整体吊装工艺。总段结构重量近400t,起重机起吊能力允许预舾装量30%,达到缩短建造周期1~1.5个月、节约船台费用20万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模块化的思想分析了船舶上层建筑实施模块化设计和建造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上层建筑模块化的概念、系统思想、分类和组合的方法,最后以一艘7万吨级散货船为例,设计了上层建筑的几个模块,由此证明了上层建筑实施模块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建造施工需要,在船体结构上要开设不同用途的工艺孔。本文介绍了工艺孔的设计步骤和开设原则,还按用途对工艺孔作了分类,分析了各类工艺孔的特点,指出了如何合理地开设工艺孔。  相似文献   

16.
侯磊 《造船技术》2011,(5):28-29,43
通过对铝合金材质的上层建筑的生产实践跟踪分析.对其主要工艺工法进行优化。对铝合金材质的上层建筑生产设计以及建造时的各工序实施合理而优化的管理措施.确保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从而达到精度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18.
纵观全球造船行业依然在低迷中徘徊,"接单难、交船难、盈利难"仍然是目前国内造船企业的普遍共识,如何通过提高造船技术和降低造船成本在船舶市场赢得先机并占有一席之地,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结合沪东中华造船公司造船实际情况,从总体布置、工艺、设计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管子单元模块化率进行分析、研究,开展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玻璃钢材料与金属及木材等相比,具有比强度高、不腐蚀、不蛀蚀、施工简便、维修保养容易等优点,因而玻璃钢救生艇已为各类海船广泛配备采用,并将进一步取代木、铝、钢等材质艇. 我国1958年建成的第一艘68人玻璃钢机动救生艇,配置于首制国产万吨级货船“东风”号船上.近廿年来,我国对各种规格型式的玻璃钢救生艇制订了统一的部颁标准,设绘了成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且取得了验船部门的认可.同时由于落实了与玻璃钢艇相匹配的2105-ZF 16型柴油机-齿轮箱机组的生产,玻璃钢艇已由专业化生产厂进行批量建造.  相似文献   

20.
张宇 《中国船检》2001,(6):44-44
船舶修理工艺对船舶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有的验船师只验证修理的结果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对于修理的方法和工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审核船厂送审的修理工艺时,没有认真评估修理工艺的合理性和对船舶强度造成的影响.这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