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地监测地铁列车运行状态,实现实时准确诊断,需要研究和探索地铁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的远程智能采集、传输及分析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地铁列车运行故障处理远程智能诊断服务技术体系。介绍了一种基于MVB(多功能车辆总线)的地铁列车远程诊断技术,包含车载接入子系统、车地通信子系统和地面综合应用子系统,实现远程实时诊断,更好地保障地铁列车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2.
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监视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研制了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监视系统.主要从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监视系统的功能、关键技术与理论依据、拓扑结构及实现结果等方面进行阐述.该系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并得以实施应用,为地铁列车现场维保工作提供了一种先进稳定的技术平台.在实践中,可有效调动司机参与现场维保的积极性,将故障危...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铁2号线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时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阐述基于无线移动闭塞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的轨旁、车载主要设备的体系结构、主要性能、系统功能、工作原理及数据通信网络设计技术方案,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地铁列车无线监控系统。该系统由车载智能终端、云端运维软件和客户端软件组成。车载智能终端以ARM处理器为核心,可实现与多个网络控制主机实时通信,将车辆状态通过无线传输至云端;云端运维软件实时接收列车状态数据,实现列车运行设备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故障预判;客户端软件完成显示和维护。  相似文献   

5.
重点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技术需求,详细描述了车载子系统核心安全部件—车载ATP列车自动防护单元关键功能(列车状态监督、列车速度曲线生成与监督、列车运行状态报告生成)的工作原理和功能,重点分析了ATP核心硬件设计(核心处理模块、测速模块、应答器通信模块)和软件架构设计,并结合CBTC车载子系统整体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3G的机车运用安全视频监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机车视频监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3G无线通信技术的机车运用安全视频监视系统,重点阐述了该系统的体系结构、车载子系统、无线通信子系统和地面子系统.试验及装车考核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可实现埘机车的在线实时监视和全程在线技术服务,为机车检修和排除故障提供了在线远程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车载控制器是确保地铁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之一,探讨列车运行过程中重启车载控制器类故障的特性及相关处置建议,可以为调度人员应急处理提供参考。从时间分布、发生时机、造成影响等方面对郑州地铁1号线重启车载控制器类故障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提出了处置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Visio studio 2008平台设计了无线闭塞中心(RBC)仿真系统、简易的车载仿真系统和仿真系统内部数据库。实现了列车注册、注销、列车行车许可计算等列车运行管理功能及与车载子系统通信功能的仿真。  相似文献   

9.
郑州地铁通信CCTV(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和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统,为地铁运营管理者提供监视列车运行、客流情况、停车场和车辆段情况等重要功能,是提高行车指挥透明度的辅助通信工具。目前郑州地铁1号线CCTV系统网管无法对于服务器内部设备关键模块进行实时有效监控,部分模块出现功能性故障时,不能及时定位故障点,不利于维护人员快速定位、处理故障。因此,开发CCTV系统服务器状态监测工具用于CCTV系统的维护支持中,对于完善网管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CCTV系统开展服务器状态监测工具的模型分析及开发工作,实践证明CCTV系统服务器状态监测工具具备预防性维修及快速诊断的功能,有效降低了郑州地铁CCTV系统的故障率。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了德黑兰地铁12号线的ATP系统,它能够控制司机对列车的操作,具有故障-安全特性。该系统是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系统的子系统,用于保障行车安全,避免行车事故的发生。当司机不遵守列车运行指令而盲目驾驶的时候,ATP系统能够向司机报警并自动开启制动,降低列车行驶速度。重点介绍德黑兰地铁12号线ATP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情况。目前德黑兰地铁的车载ATP还没有安装数据记录系统,主要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结构复杂,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任何微小的干扰都有可能造成行车事故,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弹复力是指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潜在故障或外部突发干扰引起系统功能中断的情况下,系统内部被动或由于外部主动因素进行系统状态修复,再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响应能力。通过对历史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选择故障现象较集中的车载设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方法,对列控车载设备进行运行可靠性分析;通过构造"弹性三角"模型,计算出车载子系统在不同故障情况下的弹复能力。经计算当系统发生短期可恢复故障时,系统的弹复能力为96.32%。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弹复力效应的系统视情维修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载通信系统由广播、视频监控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存在车辆总线多、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车载通信系统的以太网解决方案:所有网络设备连接到车载局域网上,子系统之间的联动由系统主机控制,并可将各设备的状态传送至TCMS(列车通信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列车功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载通信系统由广播、视频监控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存在车辆总线多、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出车载通信系统的以太网解决方案:所有网络设备连接到车载局域网上,子系统之间的联动由系统主机控制,并可将各设备的状态传送至TCMS系统,实现智能化列车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地铁列车中的司机室侧门是司机通往站台处的通道门。国内部分地铁公司出于对地铁司机人身安全的考虑,将司机室侧门加入车载信号、车辆安全连锁回路中,此时司机室侧门的开关状态成为影响列车运行的条件之一。以青岛地铁2号、3号线的司机室侧门为例,对司机室侧门的安全回路原理进行介绍,对纳入、不纳入安全回路的运营影响进行利弊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正《列控车载设备原理及维护》正式出版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载设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和维修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综述、机车信号车载设备、列车运行监控装置、CTCS-2级列控车载设备、CTCS-3级列控车载设备、列控设备动态监  相似文献   

16.
由实物模型子系统、控制子系统和智能调度子系统搭建基于运行图驱动的列车运行控制半实物仿真系统。采用实物微缩模型与抽象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列车运行控制过程的半实物仿真环境及仿真算法;基于DxdcNet/LocoNet通信协议,定义用于各子系统间数据交互的数据格式及通信协议;采用C#编程语言编制相关系统软件。对以京津城际铁路为背景搭建的基于运行图驱动的列车运行控制半实物仿真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可以直观地仿真三显示、四显示和准移动闭塞模式下的列车运行全过程,在1h内完成全日运行图的行车组织过程演练并获取相关数据,为列车运行计划的编制和安全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已投入实际使用,并在调度指挥教学、运行图动态性能检测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铁在故障情况下运行时,行车调度员通常需要通过人工铺画运行图对列车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而人工画图效率低下,列车运行安全也难以保证。因此,在地铁行业急需开发一套地铁列车辅助报点系统,以提高行车调度员在信号系统故障情况下监控列车运行的效率,确保地铁列车运行安全。文章以ASP技术为基础,使用VBScript语言,结合MySQL数据库及ECharts控件实现地铁列车辅助报点系统的开发,针对其中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后通过南京地铁S8号线对该系统进行设计验证。  相似文献   

18.
日前,广州地铁5号线三重安防系统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主要由周界报警、闭路电视监视和广播3个子系统组成,能够全时、全方位对人或动物进入地铁安全控制范围进行视频和声音报警,有效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其中,周界报警系统是通过敷设在金属围蔽网上的振动感应电缆实现对入侵行为的报警,并与闭路电视监视系统进行联动,及时显示入侵地点的视频图像。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中,信号系统与乘客信息系统(以下简称PIS系统)都需要进行地面与列车间的信息交换,但二者有各自的特点.信号系统是确保地铁安全、正点、快捷运营的关键设施,重点是安全,包括ATP、ATO、ATS及联锁子系统,主要由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构成.旅客信息服务系统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重点是服务,主要由编播中心、车站设备和车载设备组成.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由欧盟支持的"地铁车站可持续能源管理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在巴塞罗那地铁三号线的格拉西亚大道车站(Passeig de Gràcia)内安装了50个感应器,用于监视各子系统的能耗,包括照明、滚梯、直梯以及通风子系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