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为建设节约型地铁,无锡地铁在新线建设起始阶段提出"降造优化设计"研究。结合AFC系统"降造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针对性地对已运营线路的方案进行分析,从设备全过程出发梳理出"降造优化设计"的思路,总结互联网电子支付优化,多线路中心优化,云计算优化,培训、维修系统资源共享,自动检票机门机形式优化,取消顶棚导向设计优化等方案,为无锡地铁和其他城市AFC系统的新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AECOM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完成的无锡地铁1、2号线两处终点站及地铁停车场的综合开发设计咨询为例,回顾在两个项目中面对地铁建设和城市更新的诉求,结合场地特质应用TOD(交通引导发展)开发的本质内涵,总结了在现有城市近郊地区对地铁站、地铁停车场及其周边街区整合设计实践中的经验与收获。并认为整合规划需要多专业团队的共同协作和应分不同阶段解决不同问题;整合规划要尽早进入轨道交通建设过程;应在城市管理层面建立统一的主管、审批机制,使国土、规划、轨道、交通等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地铁及轨道交通沿线、车站与站城地区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各个地铁建设城市的规模、人口对城市等级进行分类,并将无锡纳入二线城市。总结分析二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分析无锡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初期客流规模较小等特征。提出线网层面不同编组、制式车辆的互联互通和提升轨道交通客流的一些建议和举措,为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市域轨道交通从客流性质看包括城区客流、城郊客流和城区与辖县间的市域客流;从与地铁衔接看,有贯通运营、站点换乘等不同模式,其中,贯通运营模式将强化对市域客流及城郊客流的服务。为更准确地预测3类客流,支撑市域轨道运营模式决策,指出市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需对传统"四阶段法"进行优化,应细分城区、城郊和市域3类客流,在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和方式划分等阶段进行分别建模,在流量分配阶段再汇总,进而应用国际流行的"拓展四阶段法",新增反馈模块,将拥堵信息返回至前述阶段,以多次循环实现模型收敛平衡。以与无锡地铁1号线衔接的无锡至江阴市域轨道(简称锡澄线)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对站点换乘和贯通运营两种模式进行比较。预测表明,在贯通运营模式下,锡澄线本线远期日客运量增长16%、高峰小时断面增长7.8%。较好地支撑了锡澄线运营模式决策,所提方法可为其他地区都市圈市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无锡地铁1号线雪浪停车场工程概况及设计特点,设计通过加强消防措施、合理解决各类外水的排放、库内设置DC1500V接触轨防护措施等保证了下沉式段场的顺利验收和运营安全,同时结合自身设计及配合施工的经验指出地铁段场设计应注意的相关问题,从设计单位及地铁公司内、外部相关单位、部门协调、设计管理、土建及设备供货商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对各城市地铁场段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是地铁建设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阐述了轨道交通物业开发的意义和前景,针对国内地铁车辆段的建设特点,结合工程规划和建设实例,对目前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方案、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分析了地裂缝活动、不良地质状况和特殊处理段防水对地铁隧道的影响.提出了地铁2号线穿越地裂缝段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方案.总结了该地段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是无锡市政府直属大型国有企业,前身为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承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运营,并从事地铁及其周边资源综合开发和商业运作。根据2006年无锡市政府批复的《无锡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  相似文献   

9.
太原地铁2号线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太原地铁2号线建设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太原地铁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砂土液化、高地下水位、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等诸多岩土工程问题。通过总结类似工程施工技术和经验,提出了能够有效解决太原地铁工程建设所面临岩土工程问题的施工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地铁工程与铁路、市政、公路、房建等工程相比,其建设与管理经验相对比较少。此文着重从合同管理的角度,列举地铁工程合同管理中应加强研究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博弈论与合同管理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供地铁建设管理借鉴及新开工建设的地铁公司在合同管理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客流需求,特别是高峰客流情况下,地铁线路应配置地铁列车数量问题,建立了地铁线路列车配置数的数学模型,给出地铁线路列车配置数计算方法。以深圳地铁罗宝线的列车配置数及反推数据以及国内部分地铁线路列车配置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就如何在地铁实际运营中有效提高列车运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计轴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广泛应用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以无锡地铁2号线计轴系统故障为例,分析了在2号线运营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对计轴轨旁设备产生"脉冲不计数"故障(WPOZ)的原因,提出了设置检测点至"高功率"模式的解决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所推荐的检测点设置方法可大幅度降低受扰机率。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地降低和预防地铁站内涝事故的发生,提出基于组合赋权-VIKOR 的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首先,从地铁站降雨情况、挡水能力、排水能力、安全疏散和安全管理 5 个方面,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博弈论思想,将层次分析法与 CRITIC 法所求得的权重进行优化重组;最后,应用 VIKOR 方法的利益值,确定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等级。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广州地铁 13 号线地铁站的内涝风险评价中,得出各地铁站的内涝风险等级,结果表明南岗站处于内涝高风险水平,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措施,保障该地铁站汛期的安全运营。该方法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地铁站内涝风险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由于线路和客流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存在不同编组列车混跑的情况。针对无锡地铁1号线4节编组和6节编组列车混跑情况,屏蔽门系统与信号系统、车辆车门位置等必须采取对应措施,既保证乘客安全又要满足运营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动力学仿真的地铁车辆动态包络线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JJ 96—2003《地铁限界标准》计算各种限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仿真的地铁车辆动态包络线计算方法。在地铁限界的计算中结合车辆动力学仿真,能更加科学可靠地校验地铁车辆运行的安全性,也能制定出更加安全经济的地铁限界。  相似文献   

16.
陶云 《铁道通信信号》2011,47(12):64-65
地铁车辆逐年递增,运营中的地铁列车性能、安全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地铁车辆上安装事件记录仪非常必要,介绍列车事件记录仪在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西延田村站工程建设实践,对车站深孔注浆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深孔注浆加固土体的效果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针对于田村站类似砂卵石、粉细砂无水地层采用后退式深孔注浆施工工艺配合4分管注浆工艺的土体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后退式深孔注浆施工工艺配合4分管注浆工艺的注浆效果基本可以满足类似砂卵石、粉细砂无水地层现场土方开挖的要求。同时在注浆机械选型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机械灵活且钻孔角度、高度调整幅度大的智能化注浆设备,且注浆浆液宜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与化学浆的混合液,并根据注浆效果,结合现场地层条件的变化,提出灵活调整孔位和注浆方法,及时地进行补注浆的建议措施,从而为今后在类似地层进行深孔注浆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铁已经迈入超大规模网络化运维阶段,确保申城交通大命脉的畅通将变得越来越艰难且重要;然而管理者面对的是传统低效的维护手段和日趋严重的人员及组织管理难题。从一些行业痛点分析入手,探索一种基于现代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实现跨部门协同管理的地铁线路全自动巡检系统。试图优化现有的线路维护保养管理制度和流程,在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资源投入的有效性,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砂土地层中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变形控制措施,以西安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下穿地铁1号线出入段工程为依托,通过资料调研、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监控测量等方法,对既有隧道加固措施、盾构对地层适应性、掘进参数、隧道变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砂土地层盾构隧道超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应对盾构进行专门设计,扩大刀盘开口率,配备专门的膨润土拌制和膨化系统,并避免在下穿影响范围内停机;数值计算和试掘进试验结果,盾构施工参数土仓压力为0.1 MPa,注浆压力为0.22 MPa,推力为10 000 kN,出土量为51 m^3/环,注浆量5~6 m^3/环;通过现场监测,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地铁隧道轨道最大沉降及高差分别为6 mm和0.8 mm,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了地铁的安全运营,变形控制措施对既有地铁隧道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无锡地铁2号线轨道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锡地铁2号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线路,穿越无锡市5个区,线路曲线半径小,坡度大。结合工程特点和调研分析,确定无锡地铁2号线轨道系统方案,内容涉及地下线、高架线及停车场和车辆段。重点介绍扣件选型、道床排水、各种减振类型、无缝线路等设计方案,通过分析不同轨道结构形式的技术性能、适用性,细化了各专业配合设计内容,提出技术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