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城市建成区,通过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手段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受到土地利用、经济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通过一系列的交通精细化设计,比如:区域交通组织、交叉口优化设计、行人过街优化设计和可操作性的交通管理措施等,对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特别是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具有投入少、效果显著的特点。该文重点介绍交通精细化设计理念及相关优化设计方法,可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
3.
编码统一对实现高速公路机电联网非常重要.本文总结了各省现有编码方式,以福建省为例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编码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精细管理注重整体目标实现和综合效益最优,通过对各工程系统、各工程阶段、各工程参与方实施一体化管理,将各项管理工作高效集成,实现各工程阶段的有效衔接,改善工程管理工作的绩效,从而实现高速工程建设工程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目标。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精细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制度化、流程化和标准化。11个专题及研究内容的设置,总体研究路线的制定,可为高速公路建设精细化管理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与紧急救援系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针对高速公路常发生交通事故及异常交通状态,本文以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应用为背景,提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防与紧急救援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6.
FIDIC管理模型在世界已运用多年,然而个别内容不是很适合中国国情.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实践,发现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期业主项目管理的一些规律,进而提出精细化管理EMTS创新模型,说明了该模型的概念、手段、发展趋势、实施步骤等,继而提出精细化管理内容及达标参考标准.通过实体项目实践证明:三大控制和综合管理均上台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FIDIC管理模型在世界已运用多年,然而个别内容不是很适合中国国情。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实践,发现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期业主项目管理的一些规律,进而提出精细化管理EMTS创新模型,说明了该模型的概念、手段、发展趋势、实施步骤等,继而提出精细化管理内容及达标参考标准。通过实体项目实践证明:三大控制和综合管理均上台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基于ITS的基本技术和环境背景,首先从现实需要和理论分析两个角度阐述了建立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必要性,然后对紧急救援系统的宏观结构、所需资源进行描述,最后以沪宁高速公路(上海段)紧急救援系统为例,对该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市政设施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结合超大城市中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智能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经验,梳理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地下管线、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消防设施等5类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分类,构建以管理部件、管理事件和传感器为核心的城市重大市政设施信息编码体系,保障城市重大市政设施感知数据采集的规范化,推动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一网统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交通诱导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具有差异性出行特征的出行者无法接受单一的诱导方案。针对城市快速路高峰时段拥堵问题, 研究了考虑车辆出行特征差异的交通诱导对象精准识别方法, 以保障诱导方案的实施效果。利用高德路况数据提取拥堵路段, 根据拥堵路段与相邻路段交通状态的相关性提出拥堵源路段识别方法; 利用车牌识别数据提取使用快速路车辆的出行特征, 包括快速路出行强度、地面道路出行强度、快速路出发时刻离散度和快速路路径选择多样性; 采用K-means++算法对车辆出行特征进行聚类, 识别出显著影响道路交通状态的出行者, 并为出行者推荐适合其出行特征的错峰或绕行诱导方案。以苏州快速路为例, 研究发现: 针对拥堵源路段的交通诱导能有效改善拥堵路段的交通状态; 类型3车辆(高频出行且易绕行)占单月工作日早高峰所有使用快速路车辆总数的14%, 却占单日早高峰总交通量的51%, 是重点诱导对象; 通过精准识别, 可推荐诱导车辆数占总车辆数的47%。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路内外停车设施合理分布,减小停车成本,满足城市停车需求,保证城市动、静态交通的整体效率,从路内外停车设施的关系出发,比较路内外停车设施的车辆停放特性及泊车者的停车行为特性,得出路内停车行为发生的特点;并且通过分析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建立了离散和连续的延误评价分析模型。假设停车需求与路外停车场已知,在综合考虑路内停车设施对动态交通的影响、绕行距离、步行距离及泊位供应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多层次、多目标优化模型。用遗传算法求解,算例计算结果表明,与路外停车场协调设置路内停车带,不仅能满足停车需求,而且能使平均绕行距离和平均步行距离分别减少80%和65.5%。 相似文献
16.
沙埕湾跨海大桥为宁波至东莞高速公路福建省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的控制性工程。在建设条件适应性、工程经济技术、与路网合理衔接及服务功能的实现、运营管理及费用等方面,对跨海公路通道桥隧方案、桥位和桥型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比选论证,最终选定在竹澳-青屿-阮家渡建设大桥跨越海湾,并确定主桥采用主跨550m双塔混合梁斜拉桥、引桥采用50m等截面连续箱梁作为大桥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7.
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协调设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差异和互补性分析及道路网和交通流信息需求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对VMS交通可变信息标志与静态标志的协调设置进行了探讨,为二者的协调设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达到均衡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负荷,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目的,该文介绍了一种模型预测路由控制方法。其控制任务被描述为一个动态的、离散时间、空间的、带有约束控制变量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在未来较长的时段内求解每一个控制周期的最优问题来实现反馈控制。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预测路由控制方法能够考虑时变的交通状态,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可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摆脱基于地理位置划分和建筑物分类标准来确定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的局限,切实改善建筑物停车配建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状态,增强停车配建的内稳性,采用本体论的理念,从停车配建的内在特征入手,对泊位功能进行划分,并结合区位条件属性的分析来修正已有停车配建标准,建立基于泊位功能划分和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方法,最后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泊位功能划分和区位条件的停车配建方法更能反映建筑物的具体环境条件,符合区域规划战略的实际要求,适应交通环境的较大变化范围,可获得比较有效的配建指标,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