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7年3月22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文件《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实施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至此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制度正式取消,改为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实施船舶报告制,免除了船舶进出港审批环节,极大的降低了船舶运营成本,同时也给海事监管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分析船舶签证和报告制的区别,取消船舶签证的影响以及结合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的海事一线监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董召溪 《世界海运》2022,45(1):48-51
近年来随着进出港口船舶数量逐年增加,船舶交通管理(VTS)中心接收船舶报告的数量也显著增加。以山东烟台港区船舶进出港报告情况为例,分析当前VTS船舶报告制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针对进出港口频次较高的船舶豁免部分甚高频(VHF)报告,旨在提高VTS服务质量,保障VTS覆盖区内船舶通航安全。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国内航行海船进出港报告制已经实施了半年有余,文中将天津新港辖区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实施情况作简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4.
稽查是减少港口建设费偷缴漏征的有效手段。针对取消船舶签证实行进出港报告制以来重庆海事局辖区港建费征稽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智慧海事规费征稽的路径和方法。建议建立港口码头船舶载运货物装卸作业信息采集系统,强化三方信息比对,以解决港口建设费征稽面临的困难,保障港口建设费应征不漏。  相似文献   

5.
<正>取消船舶进出港签证的改革进程正稳步推进。目前,所有国内航行海船以及珠江内河船舶全面推行电子签证,并明确将以海船进出港报告制取代船舶进出港签证,顺应党中央简政放权要求。这将给予航运企业更大运营自主权,便利船舶进出港口。"电子签证相对窗口签证方便了很多,我们船员不再需要跑到海事部门的签证窗口办理,少跑很多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和成本。"往来粤港的高速客船"海威"号大副告诉记者,电子签证越来越受到船员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正>港口国监督(英文简称PSC)是指港口所在国家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及该国国内法律的规定,对进入其港口的外国籍船舶所实施的一种监督与控制,是保障船舶安全、维护海洋环境的重要防线。而实施检查的港口国监督检查官(PSCO)们就肩负着保障船舶、人员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的重任,他们不仅是"船舶医生",也是维护中国水域国际航行安全、水域清洁的守卫者,是各港口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国家经济列车上的一颗螺丝钉。  相似文献   

7.
正自1979年《船舶进出港口签证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船舶签证制度就已成为海事管理部门对船舶实施行政和技术监管的一项重要手段。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船舶签证制度逐步面临变革。2017年3月22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修改决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决定正式取消内河航行船舶进出港签证,实施船舶进出港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8.
4月1日,上海港口打响了今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超载船跨省联合整治的春天战役.上海海事局日前宣布,从4月1日起,在辖区水域内对中小型船舶实施进出港动态报告制,所有进出上海港的内河船舶和3000总吨以下沿海内贸运输船舶,必须事先向港监报告其动态.同时,对辖区水域开展整治超载船的统一执法行动.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港口对船舶清关文件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些港口要求文件数量非常多,有些港口要求文件需要认证,甚至有些港口要求文件翻译成该港口国家语言,为船舶进出港造成了许多不便。为方便国际航行船舶在不同法律制度国家的港口之间运营,20世纪60年代,一些航运国家向当时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国际海事组织IMO前身)提出建议,建议IMCO制定国际标准,统一和协调船舶进出港申报文件的形式、内容以及申报程序,避免因各国主管当局对到港船舶的申报、结关要求不一致而造成船舶、船上人员及货物延误。1965年4月9日,IMCO在伦敦召开外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对《海上交通安全法》的修改,将"本国籍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口,必须办理签证"改为"本国籍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口,必须向主管机关报告船舶的航次计划、适航状态、船员配员和载货载客等情况"。这标志着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全面实施进出港报告制度有了法律依据,中国籍国内航行船舶进出港管理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中事后监管,从而开启了海事管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连续型泊位分配的多港池港口船舶调度问题,重点考虑单向航道下船舶进出港的影响,同时兼顾潮汐因素对大型船舶进出港的影响、船舶靠离泊条件、港内装卸成本等因素,以港口有效泊位利用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综合目标,构建二维装箱模型。根据船舶进出港的约束条件,利用启发式规则产生初始解,通过单独或整体移动策略以及同步移动策略实现种群更新,并设计混合算法求解出规定时间内船舶进出港计划。经过唐山港的实际测试和使用,自动指泊系统有效地提升了港口的运行效率并节约了港口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由交通部科技司主持,在上海举行了交通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上海港船舶动态报告制及VHF通话标准用语研究》的技术鉴定会。根据海上交通运输发展的形势和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的综合治理的要求,尽快研究并建立完善我国的船舶报告制是当务之急。通过报告制港口管理当局能及时搜集船舶信息,迅速、准确地掌握、管辖水域内的船舶动态,有效地进行船舶交通管理,并有助于海上  相似文献   

13.
为客观、准确地评估港口拥堵程度,借鉴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指数编制方法,提出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的港口拥堵指数模型和算法。首先,适当外扩船舶交通服务报告线,划定包含所有港外锚地的进出港测算线,再根据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中每艘船舶进出港口和进出泊位的时间测算出船舶实际进港时长、在泊时长和出港时长。然后,将船舶实际在港时长与正常状态下进出港时长的比值作为港口拥堵程度的评测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加权合成,据此得到港口拥堵指数模型和测算方法。最后,以天津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为例,对港口拥堵指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拥堵指数模型充分考虑了港内外锚地和港外漂泊船舶的等待时间,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反映港口的真实运行状态和拥堵水平。  相似文献   

14.
沿海港区规模化及船舶大型化趋势对港口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域尺度是影响港口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不同港池宽度的沿海港区船舶进出港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利用Anylogic仿真平台构建船舶进出港作业系统仿真模型,研究港池宽度对港口服务水平的影响。仿真模拟宽、窄、中3种港池宽度下的船舶进出港作业系统的结果表明:较窄港池、中港池水域面积增加25%,可提升港口服务水平达36%;宽港池水域面积增加48%,港口服务水平可提升90%。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港口危险品安全作业,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有效避免危险品谎报、瞒报等现象,提出基于车船动态的港口危险品全程监管。通过获取所接入的进出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动态监测轨迹、进出港船舶动态轨迹、港口经营人作业数据(装卸、过驳、存储、进出港等),建立涵盖货物作业、车辆/船舶运输、包装、拆箱和存储作业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并实际应用于我国东部某港口,验证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月1日,青岛水域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正式实施。这是交通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山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推出的又一项新的举措和成果。青岛水域船舶定线制的实施将会进一步改善青岛水域航行秩序和通航环境,进一步提高船舶进出港效率,减少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船舶航行更安全、更便捷,为青岛市航运经济快速、协调、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山东省经济的腾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在我国的实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为了确定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的实施对船舶航行环境的实际影响效果,本文结合相关调查问卷的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利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对船舶航行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在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区域内加强海上交通安全监管,提高船舶航行效率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于传统的集装箱船舶进出港系统无法实时获取集装箱装卸、港口空间使用和船舶状态等信息,传统管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船舶调度的实时性要求,为此,引入RFID技术以实现对设备、人员以及集装箱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为船舶进出港系统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对RFID技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在GIS和RFID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集装箱船舶进出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正>港口调度管理,是港口行政当局对整个港口生产性资源,如港口公共航道、锚地、码头以及船舶助航、港口引航等等需要调整配置的资源,按照申请进出港船舶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安排调配。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监控手段和真  相似文献   

20.
<正>0引言乐清湾是浙江台州和温州的重要港口水域,是重要的民用和军用港口,也是中国航海学会推荐的沿海八大避风锚地之一。鉴于航道水深原因,5万吨级(吃水10 m以上)满载船舶需乘潮通过该水域航道。2014年7月,乐清湾水域实施船舶定线制和报告制。笔者根据2014年乐清湾水域航行经验,简单介绍船舶定线制规则下的乐清湾水域大船乘潮进港操纵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