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各因素对行人穿越机动车流临界时距的影响机理,在大量采集过街行人接受与拒绝机动车间隙数据的基础上,采用Raff法计算临界时距,再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临界时距影响因素,进而建立行人临界时距计算模型.经分析发现行人临界时距与行人类型、行人等待时间、机动车类型、机动车流速度和流量相关.利用其他区域数据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计算得到的临界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无信号T型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分析法,对由大型车、中型车和小型车组成的混合车流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主路和支路冲突车流的相互影响。在无信号T型交叉口主路车流车头时距服从改进后的M3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支路3种车型混合车流的通行能力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了主路交通量、主路左转车比例以及可接受间隙对支路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施工封闭产生的“对称T形交叉口”采用现有的信号配时方法,无法配置出总延误最小的信号周期.通过对该交叉口绕行交通流分析,在基于分周期分信号阶段的交通流量流向调查的基础上,用比例差值法统计出了弹性交通量,以弹性交通流与左转刚性交通流争抢路权现象的明显程度为依据,来判定T形交叉口的类型.最终通过对左转信号相位时长与信号周期的比值赋初值,经过二分法反复迭代搜寻出了基于Webster法的“对称T形交叉口”的最佳信号周期.   相似文献   

4.
信号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信号交叉口各交通流的相互影响,以便对其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信号控制,分析了四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冲突,并应用接受间隙理论,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分布规律,推导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数及滞留数计算公式;通过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对直行机动车的影响模型,为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信号交叉口的信号设计,特别是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T型交叉口中左转和直行冲突对通行效率的影响,通过分析T型交叉口移位左转设计车辆运行规则,协调主预信号配时,制定信号控制相位方案,以避免车辆二次停车,提出了T型交叉口移位左转几何设计方法,包括平行流交叉口和连续流交叉口2种移位左转设计。以T型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化作为优化目标,建立T型交叉口移位左转设计信号配时优化模型,并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于常规设计,采用移位左转设计能降低20%~40%的车均延误,有效提升了T型交叉口通行效率;2)对比平行流交叉口和连续流交叉口2种移位左转设计,当主路左转交通流量较大时,宜采用连续流交叉口设计,当支路左转交通流量较大时,宜采用平行流交叉口设计。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形交叉口多已实施了信号控制,然而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基于间隙接受理论计算通行能力时,临界间隙的确定方法多运用实际数据回归分析或假定临界间隙分布以概率论估计,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因而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行为、车辆行驶特征与入口几何特征的临界间隙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入口单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模型中给出了信号控制时环形车道车流量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公式可描述不同相位控制时的环形交叉口环形车道车流量.给出了环形交叉口运行稳定时通行能力计算的迭代方法,确定了输入值与输出值.最后以长春市新民广场为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为7916 pcu/h,仿真值为7582 pcu/h,误差为4.2%.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模型计算值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美国HCM饱和流量模型的不足,提出了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及各进口道的修正饱和流量模型;以西安某T形交叉口为例,用该模型进行信号配时,并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两种模型的信号配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模型的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HCM模型。  相似文献   

8.
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处的行人可接受间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智勇  荣建  何民  苏永强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1):102-104,113
在我国城市交叉口,大量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导致了交叉口运行效率的下降,解决冲突问题是改善交叉口运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信号交叉口处行人和机动车的冲突类型入手,利用Logit模型来描述行人选择间隙的行为。利用Track系统采集数据,标定车头时距、行人等待时间以及行人数量对行人选择间隙行为的影响系数。最后,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和验证,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拟合度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信号交叉口左转机动车等待区设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转交通是平面交叉口主要的交通隐患。目前普遍采用的多相位信号虽然能够将相互冲突的车流在时间上分开,减少交通干扰,但同时带来了周期时长过长、进口车道利用率低等弊端。在路口区域较大的交叉口内设置左转机动车等待区,能够减少左转信号时间,达到时间和空间相互转换的目的。文章对左转机动车等待区的设置方法和设置长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实例分析对比了左转机动车等待区设置前后的交通效益指标。结果表明:合理设置左转机动车等待区可以缩短周期时长,减小车均延误,提高进口车道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交叉口的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以两相位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典型交叉口的流量、流向和其他运行数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构建三导向车道两相位交叉口仿真模型,以交叉口平均延误和排队长度为优化指标进行不同渠化方案对比仿真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专用导向车道设置依据不完全适用于两相位交叉口,尤其是左转导向车道存在较大偏差;当左转流量比例大于或等于直行时,宜设置专用左转导向车道;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15%且小于25%时,是否设置右转车道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大;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25%时,宜设置专用右转导向车道。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位车主所在的周边区域里有多家汽车维修保养店,那么他在养车修车时会如何选择呢?笔者还不是真正的车主,所以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描述,但行业虽不同,竞争却总是相似的。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附近正好有四家餐馆,从他们的竞争态势以及笔者的选择上,或许更能提取企业如何才能吸引客户并且留住客户的一些思路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某地下连续墙墙幅缺口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施工解决的方法。通过基坑开挖过程中信息监测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处理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可供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伸缩缝安装的施工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国 《公路工程》2009,34(3):115-116,126
介绍了伸缩缝的发展、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处理、伸缩缝安装施工质量,并指出了伸缩缝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深基坑工程施工中,碰到无法搬迁的地下管线处基坑围护结构不能封闭的情况,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确保基坑工程安全的前提。该文仅以上海地区软土基坑的SMW工法围护缺口补强为例,阐述施工中针对此种情况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解决某款新车型正向设计轮罩在车辆在综合耐久路试过程中出现了前轮胎和轮罩干涉的现象对轮胎与轮罩间隙设计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增加了新的轮胎包络工况明确了轮胎和轮罩的预留间隙值。  相似文献   

16.
汽车模具作为汽车制造业的"母机",其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汽车的整体水平.汽车工业的"井喷"打开了汽车模具巨大的需求缺口,汽车模具市场近几年呈现火爆增长的势头.汽车模具企业的生产质量以及规模整体有了一个全面的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对汽车模具的需求,接定单过亿元的企业数量成倍增长,最大的模具企业全年合同额已经逼近7个亿,折合合同额接近1亿美元.但在处于高端的车身覆盖件模具方面,还与国际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大多依靠进口.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间隙的电极测量定容燃烧弹中当量空燃比的天然气—空气混合气燃烧产生的离子电流,通过高速摄影仪拍摄火焰纹影照片,同时记录下燃烧室压力,对比燃烧室压力、火焰照片与离子电流发现,设计的测量电极可以检测离子电流,测量电极间隙的大小不影响离子电流曲线的形态,但随着电极间隙的增大,离子电流幅值减小,电流出现时间推后。  相似文献   

18.
通过Moldflow模拟分析软件对汽车连接器进行充填分析,根据充填时间和气穴分布,为解决产品气穴提出可行性方案.对比结果说明,Moldflow对实际生产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为以后的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门内饰板是汽车内饰中重要组成部分,对舒适性有很高的要求。门内饰板间隙和面差对门内饰板外部美观和感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了门内饰板的设计和工艺水平。文章主要论述门内饰板的间隙面差研究方法,分析门内饰板内部以及门内饰板和周围环境件的间隙面差,总结了门内饰板间隙面差设置方法和要点,用于设置合理的间隙面差,提高了门内饰板的感知质量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矿料主骨料空隙体积填充法对沥青混合料间断级配进行了设计,并采用橡胶沥青拌制了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试验分别测定了间断级配和密级配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残留稳定度比和低温破坏应变,对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四点加载试验对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了试验,对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具有更好的低温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且高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能也优于密级配混合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