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断面小间距隧道左右洞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本文利用 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对大断面小间距隧道进行相关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施工方法、左右线之间的净距等对小净距隧道的影响,对小间距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平面及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对复杂地质条件下小间距双线城市交通隧道的围岩稳定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小线间距条件下厦门云顶隧道围岩及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同时,模拟计算还可为围岩的预加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子导航地图收集了国内40条高速公路的服务设施间距信息。基于调查和整理的服务设施间距数据,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我国服务设施的间距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我国各省经济、人口、汽车保有量和客货运量的角度统计出影响服务设施间距的15个因素,采用基于"对数-线性比"变换的广义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建立了能够较大程度体现初始各因素特征的主成分。并以主成分得分为自变量,服务设施平均间距为因变量,通过非线性回归建立两者间的回归模型。该模型可更可靠地计算出我国各省的服务设施合理间距预测值作为参考,同时也可评价地区现有服务设施间距是否还能满足当地的需求。最后根据该模型提出了各省市区合理的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平均间距。  相似文献   

4.
滞回型装置减震桥梁的随机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随机等效线性化方法分析带非线笥滞回减震装置的桥梁地震反应,以地面加速度为平稳高斯过程作随机谱分析;此方法足够精确,相对确定性分析法更便于对减震装置作参数分析及设计,且该方法可以推广于非平衡反应计算。  相似文献   

5.
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合理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桩间距是抗滑桩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现行的工程设计计算中尚未考虑土拱效应的影响。在分析了土拱效应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引入了拱轴线成抛物线的假定,依据抗滑桩被动受力的特点,假设拱轴线起点切线的倾角β=π/4+φ/2,综合考虑土拱静力平衡条件和强度条件,建立出合理的桩间距计算方法,得出了一个符合工程实际的半经验公式,使设计计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文中以G215线马鬃山至桥湾段一级公路改扩建为例,结合绿色公路和交旅融合理念,研究戈壁荒漠地区一级公路改扩建定线思路.根据护栏设置、用地指标、防眩设施设置和边坡坡率的影响,提出分离增建方案两幅路基间距计算模型,并计算不同设计速度和边坡坡率时路基填土高度和两幅间距容许值.  相似文献   

7.
城市快速路进出口多选用先进后出的形式,而“入口-出口”的规范要求最小间距最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常出现不满足规范值的要求。本文对“入口-出口”间距进行分析,其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长度和安全距离组成,分别对加减速车道、过渡段长度、交织长度、安全距离进行计算,得出“入口-出口”的最小间距,给出相对合适的最小间距要求。对于不同间距的条件下,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在轴心受压下的极限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UHPC材料特性研究为基础,设计并制作18根不同壁厚、不同箍筋间距的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开展轴心受压破坏试验研究及理论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宽厚比、箍筋间距对低配筋UHPC中空短柱的极限荷载、破坏形态、轴向和横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UHPC中空短柱在达到极限承载能力的70%之前,力学性能接近线弹性变化,侧向变形较小,在0.5 mm之内;随着变形的增大,试件出现微小裂缝并伴有钢纤维拔出声,细而密的裂缝显著增多,达到极限荷载时,试件均发出爆裂声;当设计宽厚比分别为5.67和3时,无箍筋UHPC空心短柱的极限承载力为理论计算值的70.88%和87.65%;随着箍筋间距加密,极限承载力有所提高,但加密至一定程度后,承载力不再增长,接近材料强度极限值;采用UHPC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对构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按照直接强度计算法得到的中空短柱极限荷载接近试验值,可供UHPC柱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深基坑护壁桩间距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桩间土体成拱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护壁桩间距的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计算方法与工程经验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机场陆侧交通标志对驾驶人及时、准确地寻找目的地至关重要,交通标志设计应充分考虑驾驶人对标志信息的满意度。为此,针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陆侧交通标志,采用均匀设计法提出8组交通标志设计方案,基于叙述性偏好(SP)实验设计调查问卷,在线发放并回收了357份有效问卷,从中获取驾驶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满意程度。采用多元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陆侧标志文字高度、文字间距、出口方向信息位置、地点信息底色这4种信息要素对于信息满意度的影响,进而采用主观评测法得到各信息要素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构造判断矩阵,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信息要素的权重。将主观测评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结果进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随着文字高度增加、文字间距变大,地点信息底色与出口方向信息底色对比越明显,驾驶人对于标志的满意度也随之增加;同时,出口方向信息位于左侧时,驾驶人对于标志的满意度更高;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主观测评法得到的各信息要素权重排序一致,均为:地点信息底色 > 文字高度 > 出口方向信息位置 > 文字间距。该结果可以为机场陆侧交通标志设计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铁利  张军 《东北公路》2002,25(1):93-94
利用道路设计资料中的“逐桩坐标表”和其它设计数据,计算多条边线桩的坐标,推导给出了可用来检测边线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fx-4000p的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12.
新菏线增建二线长东黄河大桥是并行于1985年建成的新菏线长东黄河大桥的又一座河铁路大桥,由东、西引桥和正桥组成,全长12748.5m。经桥位比选的结果,采用并行于既有桥和利用桥上黄河桥会上站站线作为二线桥梁一部分的桥位方案。修建在领近既有桥30.0m至6.0m线间距处。介绍了桥位比选,设计中的几个技术问题和总体设计。特别是领近戏有桥的基础设计,可供类似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陕北地区分布广泛的Q2黄土层,结合设计资料,选取吴起至定边高速公路沿线典型试验场地进行室内和现场静力触探试验。基于室内试验获得的黏聚力值,采用递推空间法计算土体垂直向相关距离为1.146 m,水平向相关距离为25.530 m。基于大量静力触探试验数据,研究样本数量和取样间距对相关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取样间距一定时,相关距离随样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不断接近实际相关距离并趋于平稳;当样本数量一定时,取样间距的变化对相关距离影响很小,当取样间距大于1.100 m时,相关距离突然增大,计算结果已失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客车车身表面曲线的简化与分析,建立3种常用车身表面组合线的解析计算方法,解决了以往在车身设计中表面组合线参数不易确定的问题,在大客车车身设计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经过实例计算,证明理论推导与公式正确。  相似文献   

15.
模拟纸上定线,提出了在图形屏幕上直接构造(设计)路线平面线形的连接、插入、延伸等方法,改进了传统的先给出参数然后在计算机屏幕上才有线位的方法,同时建立了基于线元的动态调整线形线位的交互设计计算模型,提出对所交互线元约束的处理方法,解决了基于一般计算模型较难处理复杂平面线形组合的交互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珲春客运专线典型膨胀土边坡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ABAQUS线弹塑性模型,对不同桩间距抗滑桩加固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桩间距的增大,膨胀土边坡安全系数逐步降低,且降低速率先平缓后加快;计算出最合理的抗滑桩间距为5.25 m,验证了抗滑桩施工间距布置的合理性;通过与现场监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夯击间距对松散粒状土强奋压实影响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了近期发展的波动方程模型,预测了夯击点周围土体侧向改善的范围。用两个例子说明了计算夯击间距影响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临区在夯击网格中心点和网格边线的中间点上,这些地方土体的改善程度最小。本文研究了三个强夯压实工程实例,其结果与现场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确定了两条设计曲线:“一条是适用于夯击网格中心点的曲线,另一条是适用于网间距对强奋压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钻孔灌注桩加固砂质斜坡路堑桩板结构受力及变形特性,以西部山区风积沙地貌某铁路采用钻孔灌注桩和植筋挡土板加固斜坡路堑工点为例,基于现场监测、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以9组桩间距和4组桩径为变量,分析结构受力及变形特性。研究发现:在不同桩间距和桩径下,得出钻孔灌注桩沿桩身弯矩、剪力、挠曲线和桩板连接钢筋轴力的变化规律,稍密细砂和中密细砂分层处桩身需加强,中部连接钢筋需加强;桩径为0.5 m或桩间距达4倍桩径时均无法起到良好支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主线同侧出入口最小间距设计进行了研究。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并且对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道路进行观察和计算,从而对于公路上进入主要路线和合流的车辆交通量和车辆入口出口处的间隔距离,主要对不设置辅助车道条件下,对于高速主道路和侧路的匝道入口出口出的最小间距,设置在辅助道路的条件下的主道路中同侧车辆出入口的最小间距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于这两种情况下的通车交流下的出入口最小间距建立了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提出了以上游匝道的设计速度、主道理的设计速度、匝道形式的高速公路主道路和同侧匝道入口的最小间距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及线圈检测器布设间距,设计了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人工神经网络事件检测算法,并研究基本路段检测器布设间距在200~700m不同情况下的事件检测效果。利用VISSIM4.2软件仿真获得数据,并在Matlab人工神经网络工具箱中计算,验证了所设计事件检测算法的有效性,得出基本路段线圈检测器的合理布设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