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种在不拆下车上发动机的条件下进行液力传动内燃动车发动机输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等参数测定的方法和装置。该系统的原理是利用变矩器输入、输出特性 ,在测出变矩器输入轴转速 (即柴油机转速 )和变矩器输出轴转速、燃油流量及辅助装置功率等参数的条件下 ,计算出柴油机输出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等参数并自动显示在屏幕上  相似文献   

2.
内燃机车无论在牵引列车,还是在停留期间,柴油机相当于长时间在空转工况下工作。因此,降低柴油机在空转工作时的燃油消耗率和减少柴油空转工作时间是节约燃油、提高内燃机车燃料经济性的主要途径之一。文介绍了影响燃油耗率降低的种种原因以及为此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3.
调车内燃机车由于工况不稳定,不仅使排放的有害物质比干线内燃机车多出好几倍,而且由于燃烧不完全,使气缸活塞组的动负荷和热负荷也大为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向柴油机增压集流管中供送压缩空气的辅助供气系统,并在чмэ3型调车内燃机车上使用。结果表明:不仅有害物质减少了30%-40%,而且燃油消耗率也降低了9%。  相似文献   

4.
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的要求经常是在变化的。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是提高单缸功率、可靠性和效率,并同时降低燃油和机油消耗率。后来增加了一些要求——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噪音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对新一代柴油机的要求首先考虑的是生态指标。文内指出了改进内燃机车动力装置的一些方向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前,提高内燃机车柴油机节省燃油的性能和生态指标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工作。为了完成此项工作,必须将机械供电系统转换成电子控制系统。采用控制燃油喷射的电子系统可以根据内燃机车发动机的工况柔性调整提前角和燃油的喷射压力,从而依靠工作过程质量的明显提高来提高燃油的节约效果和生态指标。现今,在内燃机车柴油机上采用2种型式的由电子控制的燃油系统。本文将介绍这2种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作用原理和构造特点。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生产的装备有燃油电子喷射系统的内燃机车柴油机的主要技术特性,并从其结构特点和内燃机车柴油机运用的角度出发,分析燃油系统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介绍了目前最适用于内燃机车柴油机使用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相似文献   

6.
8ЧН26/26型柴油机在ЧМЭ3型内燃机车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调车内燃机车工况谱中占主要地位的小负荷工况下,柴油机的燃油消耗量较大。文内对借助燃油喷束参数和燃烧室参数相匹配的方法降低燃油消耗量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燃油喷射距离作了计算,对如何减少沉落在燃烧室壁上的燃油量提出了措施,从而保证机车各种工况下燃油消耗量降低,并且不恶化全功率时的参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的R16V280ZJ型柴油机的研制情况,同时介绍了公司近期自主开发的R12V280ZJ型柴油机,作为R280的系列化柴油机,该型柴油机不仅主要零部件成熟、可靠,而且通过性能优化,极大地降低了柴油机在部分负荷时的燃油消耗率,能更好地满足铁路对低排放、低油耗内燃机车...  相似文献   

8.
8чH26/26型柴油机在ЧМЗ型内燃机车上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调车内燃机车工况谱中占主要地位的小负荷工况下,柴油机的燃油消耗量较大。文内对借助燃油喷束参数和燃烧室参数相匹配的方法降低燃油消耗量的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燃油喷射距离作了计算,对如何减少沉落在燃烧室壁上的燃油量提出了措施,从而保证机车各种工况下燃油消耗量降低,并且不恶化全功率时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内燃机车节油工作是机务段成本节支降耗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机车燃油消耗成为机务段最大的材料成本投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就成为降低材料成本的重点工作。重点分析了影响机车燃油消耗率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燃油消耗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汽车制造商和工程师一直致力于改进柴油机性能和降低排放的研究,使其能满足多种排放法规的要求。为此,通过使用一种由电子执行器控制的车用柴油机冷却系统,对诸如冷却液高温控制、快速升温和后冷却等新的冷却策略进行了研究。对1款2.7L高速直喷式柴油机的冷却系统进行了改造,并采用新欧洲行驶循环进行了柴油机试验。传统的水泵与柴油机断开,由无刷直流电动机对其实施电子控制。调节阀安装在位于柴油机与冷却组件之间的冷却液通道中。总之,这种改造既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又减少了总碳氢和一氧化碳等废气排放。尤其在低转速、低负荷运行条件下,通过控制冷却液的高温,这一效应相当可观。此外,通过水泵的独立运行,并利用阀控制冷却液流量,缩短了冷起动过程中的升温时间,从而降低了有害物排放和燃油消耗率。  相似文献   

11.
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将电磁阀闭合后的燃油流动过程等效为一维流体非定常流动,用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将电控单体泵系统划分为单体柱塞泵、供油凸轮、高压油管、电磁阀和喷油器几个子模块并分别进行数值计算,确定了油管两端的边界条件。以单体泵初始状态和外部条件为输入量,采用特征线法得出各点的燃油压力,并将仿真结果以图形的方式输出;在电控喷油泵试验台上进行了压力特性试验,得到不同凸轮轴转速下的泵、嘴端的喷油压力波形。两者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的准确性,得出电控单体泵各部件参数对喷油过程的影响,为内燃机车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制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指出为提高整个内燃机车车队的动力效率,必须对所有内燃机车在大修中进行延长使用寿命的现代化改造。文内对现代化改造前和现代化改造后的内燃机车的燃油消耗率作了比较,证明了延长使用寿命现代化改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柴油机     
正奔萨柴油机制造厂开始着手生产装有燃油电喷控制系统的1-ПД4Д型柴油机。柴油机采用电喷控制系统可显著提高运行效率,并降低7%~8%的油耗。对新型电喷系统的使用效率进行了两年的跟踪。带电喷控制系统的1-ПД4Д型柴油机安装在俄铁公司的ТЭМ18ДМ型内燃机车上。装有改良型柴油机的内燃机车在奔萨柴油机制造厂设计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机车柴油机行程缸径比、平均有效压力、活塞平均速度、燃油喷射技术及增压技术等的现状,并论述了国外在降低燃油消耗率、降低废气排放、提高耐疲劳寿命、开发代用燃料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同时找出我国机车柴油机在燃油喷射系统、增压系统等与国外的差距.  相似文献   

15.
在简要介绍德国、荷兰等国生产的燃油电磁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全俄内燃机车和养路机械科学研究院研制的УОТ型燃油处理系统。该系统已在16ЧН26/26(49Д)型柴油机上进行了台架试验,在2ТЭ116型内燃机车上进行了变阻试验和运行试验,结果良好,不仅降低了燃油消耗,而且还降低了废气排放。建议将这种系统用在2ТЭ116型和ТЭП70型内燃机车上以及装有Д49型柴油机的2М62和2ТЭ10型内燃机车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以笔记本电脑为核心 ,对运用中的机车柴油机功率、燃油消耗率、排气温度、柴油机及增压器转速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和评判的检测仪  相似文献   

17.
燃油添加剂对铁路用柴油机油耗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是铁路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燃油添加剂降低铁路用柴油机油耗的几种方法及其影响规律。其中包括加入十六烷值改进剂适度提高燃油的十六烷值;加入表面活性剂或乳化改善柴油机雾化质量,同时使用乳化剂还可以显著降低排放物中氮氧化物的含量,有利于环保;加入极性化燃油添加剂将燃油磁化,抑制燃料中杂质的反应性能,加燃料的反应速度;加入清洁剂和润滑剂,增加润滑,去除积碳,提高燃烧效率。本文基于大量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各类燃油添加剂对铁路有柴油机燃油消耗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在使用燃油添加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燃油添加剂在铁路内燃机车上的推广使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液体燃料进口温度对直喷式柴油机的影响是显著的。本文研究进口燃油温度对中速柴油机燃油喷射、缸内燃烧及对输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介绍受进口燃油温度影响的主要喷油参数的变化,并开发了简化模型。研究指出:受影响的主要喷射参数包括喷油器喷射终点定时相对于喷油泵致动定时的变化量、喷油率、喷油持续期以及喷油油束的雾化。燃油温度对喷油参数的主要影响来自于燃油体积弹性模量和密度,而燃油黏度的影响不大。开发的模型可以预测由于进口燃油温度的变化引起的喷射参数的改变。预测结果指出,当进口燃油温度升高时,嘴端喷射始点定时相对滞后,喷油率降低,针阀开启持续期相对于基准状态有所延长。通过考察燃油温度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发动机输出和排放相对于燃油温度的变化趋势。预测指出,对于运行在全负荷下的普通柴油机,燃油温度的升高将会使CO、HC、PM以及烟排放值增高,而使NOx排放值降低,对燃油效率有不利影响。对一台中速四冲程柴油机进行试验得到的输出和排放值结果与趋势分析预测结果吻合。研究结果和开发的模型通常可以用于压燃直喷式液体燃料发动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10Д100M型柴油机燃油燃烧过程恶化、部分工况下烟度加大以及排气口烧损现象,试验了具有新断面燃油泵驱动凸轮的燃油设备,并进行了12个月的运行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型内燃机车的单位运量的燃油消耗量比批量生产型内燃机车低2.9%。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英国内燃机车的发展和决策,在提高内燃机车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等方面取得地进步以及几种不同类型柴油机结构性能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