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老城区市政管网建设受既有条件限制无法采用明挖及顶管工艺施工,将更多的采用盾构施工工艺。目前盾构施工技术已在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等领域运用十分成熟.。为解决特定环境下无法施作盾构接收井的难题,经大胆创新提出了利用市政管网既有小直径竖井作为接收井的盾构接收方案。而利用既有小直径竖井进行盾构接收必须解决接收井无预留接收洞门、盾构接收密封、盾构机分体接收三大难题。南京洪武路污水主干管下穿秦淮河段管道内径2.1 m,采用盾构法施工,在明城墙下、秦淮河畔利用直径6 m的既有竖井成功实施了盾构接收。本文针对上述三大难题对微型盾构机利用既有小直径竖井分体接收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以长春地铁一号线卫星广场~南环路区间左线盾构冬季始发施工为例,介绍了高寒地区盾构法始发施工方案及施工要点,提出了掘进施工准备方案与施工参数,重点阐述了盾构机本身的保温始发措施及其配套设施维护。通过对盾构设备的加强维护及对地铁车站的三层场地的保温布置,成功解决了高寒地区冬季地铁盾构始发施工的难题,保证了盾构机顺利始发掘进。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地铁隧道盾构机分体始发阶段空间狭小、无法按常规方法进行渣土运输的难题,以吉隆坡地铁MRT2号线地下段B标区间为研究对象,对土压平衡盾构机始发阶段渣土泵送技术的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施工工效、地层适应性,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改进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始发阶段渣土泵送关键技术.利用该技术成功完成了MRT 2号线地下段B标区间盾构机分体始发掘进阶段共计71环的盾构掘进出渣任务.  相似文献   

4.
长春地铁1号线自由大路站~南湖大路站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此区间两端均为暗挖地铁车站且正在施工,两端均无法给盾构施工提供始发和运输条件,因此盾构机只能通过临时竖井和横通道,分体进入区间正线进行组装、始发和掘进,再从前方的横通道内解体、平移、吊出,所有材料的运输都只能通过施工竖井和横通道来解决,这种丁字形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在国内外尚无成功的案例,本文将对完成直角运输方案的比选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角北区间盾构井围护结构设计概述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盾构井是盾构机安装、始发及施工材料运输的必要建筑,该区间盾构井平面净空尺寸均为9m×15m,井深近21m,盾构井围护结构采用Φ800@1200的钻孔灌注桩型式,盾构井从上至下分层分段开挖,依次设立4道钢支撑,包括横撑和角撑。  相似文献   

6.
论述盾构法施工的优点以及盾构法在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对西安地铁2号线和1号线的盾构施工所穿越的地层情况、投入的盾构机类型、数量和技术参数、施工进度及过站方式等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以后西安地区地铁建设过程中盾构机的选型、改造、盾构施工计划合理编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端头井区域是盾构机始发、到达事故多发地带,其加固效果直接关系到盾构的始发与到达的安全问题。采用冻结法加固盾构端头井区域土层具有封水性好、加固土层强度高、适应性强、土层复原性好、无公害等优点,常被长三角这种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优先采用。对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地铁基坑端头井采用冻结法解冻后融沉注浆机理进行叙述,通过施工过程中相关监测数据的统计,就如何控制冷冻法施工时周边地表沉降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北京地铁九号线06标段军东区间盾构机在大粒径卵漂石地层中掘进时,每隔200 m左右需要在换刀井内进行刀具更换的施工实例,总结出盾构机在富水卵漂石地层中不完全进出洞的接收与始发施工技术。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换刀井的规模,既保证了换刀井内作业的安全高效,又降低了施工成本,为今后盾构在较困难地质条件下顺利掘进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中,盾构机过站及二次始发是盾构施工常见重要环节,盾构机到达接收后,盾构机过站,然后二次始发盾构掘进,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过站形式和方法,在软弱地层暗挖隧道内始发风险极大。本文以昆明地铁6号线为例,采用锁紧装置将油缸锁固在轨道上,通过泵站及千斤顶,实现盾体"自行走"过站;在软弱地层暗挖隧道内始发采用回填式盾构始发,提前封堵洞门,提前建立土压,有效地防止始发时土压力降低而产生的提前沉降,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1工程简介北京地下直径线工程盾构隧道全长5175m,采用φ12.04m泥水平衡盾构机施工,盾构隧道管片内径φ10.5m,管片外径φ11.6m,环宽1.8m。盾构机由天宁寺桥4#盾构井始发,自长椿街向东与既有地铁2号线平行掘进,平行长度约3990m。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purpos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urved shield tunnels, the force of excavation face is extremely complex and the stability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so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 thrust of the jack will cause uplift of the soil in front because of passive failure. Taking the sand strat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combination model of "inverted ladder-wedge prism" to reveal that the soil in front of the excavation face of curved shield tunnels uplifts up because of passive failure based on the silo theory and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and deduc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passive limited supporting force for curved tunnels. Then, we confirmed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is model and calculation method through programing and simulating. Research conclusions:(1) The passive limited supporting for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buried depth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he growth rate gradually increases. (2) When the radius of the line is less than 200 m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s more than 25 degrees, the passive limited supporting force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curvature radius, and when the radius is more than 800 m, the passive limited supporting force is almost no difference with straight tunnels. (3)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umerical solu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and the difference is quite small. (4)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passive limited supporting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s of similar curved shield tunnels especially small turn radius shield tunnels. © 2018,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苏锦村站-火车站站-北寺塔站两个盾构区间在已完工的火车站站内调头作业实例,对密闭小空间内多台盾构同时调头的可行性方案进行系统性对比分析,研究制定出盾构掘进施工、盾构调头施工及二次始发掘进施工等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工期紧、施工难度高、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技术难题并节约了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地铁R1线地下段盾构近穿某建筑物为背景,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隔离桩不同参数进行逐一模拟。研究了隔离桩不同桩长、桩洞距及桩间距对建筑物基础位移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桩长越长,隔离效果越好;在一定范围内,桩洞距越小隔离效果越好;由于桩间土拱效应,桩间距减小至一定程度后,隔离效果改善不明显。经优化选取桩长为30 m、桩洞距为2.0 m、桩间距为1.2 m的隔离桩。相比未打设隔离桩的情况,优化取值的隔离桩后,建筑物基础水平位移可减小36.6%,竖向位移可减小33.1%。  相似文献   

14.
填海淤泥区复杂地层具有软弱且固结沉降未完成的特点,在此类地层建设地铁盾构隧道,设计上有别于其他地层。为研究该地层下盾构隧道的设计方法,结合深圳前海湾填海区鲤鱼门站-前海湾站区间隧道设计情况,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填海淤泥区复杂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地层盾构隧道的一般设计方法,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三重隧道施工安全,在建立复杂三维数值模型的基础上,对地铁盾构隧道与铁路出入线隧道施工进行模拟,获取施工过程中地铁隧道所引起的轨道沉降位移曲线。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近接地下空间的位移响应趋势,判断地铁盾构隧道、铁路隧道对周边桥桩与地表铁路轨道的影响。同时,对于采用CD法与预留核心土台阶法两种工法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提出此两种方法对地表铁路股道的影响。根据计算结果得到隧道开挖施工对股道影响范围,为宽44 m、纵向36.5 m的区域。根据影响范围区域,提出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可知,沉降最大值仅为0.5 mm,采用目前的设计方案施工可以保证成花铁路的运营安全。研究所得结论对复杂地下空间中的多重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林辉 《铁道勘察》2022,(1):94-100
跨海隧道由于其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施工过程往往风险高、难度大,为在项目前期尽快稳定总体技术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经济、安全的施工方法,为工程的推进及后续阶段决策创造条件,以厦门地铁3号线超长跨海区间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从地质、工期、造价等方面研究工程总体方案,并结合施工风险、疏散救援等对不同方案断面深入分析,得出最优方...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规律及其控制措施,在讨论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在厦门地铁某区间隧道适用性的基础上,采用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3种方法,揭示双线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布规律和地表动态变形特性,分析影响地表沉降的施工控制参数的效果。结果表明:(1)双孔平行隧道地表沉降计算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完成后,地表形成非对称的"W"形沉降槽;(2)地表沉降本质上是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损失累积造成的,在开挖面到达目标面时,实测地表沉降达到最终沉降值的45%;(3)设置合理的同步注浆、土舱压力和推进速度参数,可以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建议增加同步注浆量作为控制地表沉降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广州轨道交通21号线金坑站—镇龙南站区间土压平衡盾构下穿均和村房屋群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盾构隧道侧穿房屋群基础沉降特性,对比分析不同隧道开挖顺序下房屋基础沉降响应规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软弱地层盾构隧道侧穿房屋群施工扰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在软弱地层双线隧道侧穿既有建筑物时,优先施作受荷载作用显著侧隧道,可有效降低既有建筑物变形;(2)在软弱地层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地表既有建筑物产生的主要沉降位于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物前3倍洞径至穿越建筑物后6倍洞径范围内,在此区段内可加强监测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采取降低掘进速度或适当加大注浆量的控制措施来控制既有建筑物变形;(3)受软土地层特性和施工同步注浆浆液固化的影响,在盾构穿越监测点10 m左右监测点沉降达到最大,随着浆液强度的增大,存在沉降回弹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主要回顾了中国公路隧道发展的历史、成绩和所取得的技术成就 ,提出今后隧道修建过程中应重视的 4个问题 ,即重视公路设计规范 ,重视隧道动态设计与动态施工 ,减少在分期规划与设计中公路隧道运营通风、防灾、照明、监控的投入 ,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入与应用 ;并对中国今后隧道与地下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海)底盾构隧道建设日益增多,对于水下段而言,由于地层渗透性强、埋深浅等因素影响,盾尾同步注浆压力的合理控制显得尤其重要,而探明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对工程实践意义重大。本文依托常德沅江过江隧道工程,结合工程现场地形、地质、气候以及水文条件,采用FLAC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盾构施工扰动下的地层孔隙水压力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渗流场中削减边界为20 m,即模型构建时沿开挖方向前后多取20 m长度,可使模拟结果更能真实反映越江隧道围岩各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2)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拱顶、拱底和左右拱腰处的动水压随掘进距离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拱底动水压量值最大,左右拱腰次之,拱顶最小,并根据区间动水压力变化规律给出满足岸边段和水下段要求的注浆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