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君利 《摩托车》2008,(4):55-56
2007年5月23日。我和往常一样。一早起来准备好一切,骑上摩托车去上班,我骑的摩托车是一辆1996年3月份购买的天津出产的“天虹90H—B”,是我当时特别喜爱的一辆摩托车,跟随我了十几年。几乎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出门就离不开他,现在回想起来,他的身影还每每浮现在我的跟前。至今也不能使我忘怀。到了单位,和平时一样开始了我的工作。突然手机铃声响了,这让那一天变的与其它日子有所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接到的电话是大地鹰王俱乐部通知我提车的电话。这是我苦苦等候二十多天的消息,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相似文献   

2.
梦中情人     
我从小就迷上了摩托车。那时候我还分不清长江750和幸福250之间有什么区别,也分不出什么是单气缸和多气缸,当然对四冲程和两冲程就更分不清了……大学毕业后,我见到了“现代化”的摩托车铃木A100、AX100和本田的GL145,显然我开始喜欢上了四冲程摩托车——我最喜欢听GL145那动人的排气声音。  相似文献   

3.
我从小就迷上了摩托车。那时候还分不清长江750和幸福250,分不出单气缸还是多气缸,当然更分不清四冲程还是两冲程……大学毕业后,我见到了“现代化“的摩托车铃木A100/AX100和本田的GL145,开始喜欢上了四冲程摩托车——我最喜欢听GL145那动人的排气噪音。后来在车市上又看到了更大的摩托车,她们有双缸的,甚至还有四缸的。又过了很多年,我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尽管当时我还没有驾照。那是一辆本田CM400T。有一天我在一本刊物上看到了美国  相似文献   

4.
美女搭车     
阿光买了一辆新摩托车,整天骑到街上横冲直撞,大肆炫耀,吓得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女孩们惊叫不已,好不威风。这天,阿光又骑着摩托车在街上兜风,远远的瞧见一个身着露脐衫、超短裙的美貌女郎在向他招手。他一拐车头,摩托车便蹿到了那女郎跟前。“小姐,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他盯着她雪白的胸脯笑嘻嘻地问。女郎两眼生媚,看着他娇滴滴地说:“大哥,搭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2003,(8)
在我骑自行车游历三峡时,我很自然地注意了一下三峡地区的摩托车。因为我还是一个摩托车迷。 三峡的道路即是众多文字中所称的“蜀道”。它的特点是坡陡、弯急、悬崖多,还有一个特点大家也许还不知道;那就是隧道多。所以,我认为能够在此处生存的摩托车应具备以下几个素质:扭矩大,功率储备足够,制动系统强悍,灯光照度好,这就要求摩托车的品质优异,故障率少。 我骑自行车穿行三峡的道路上,有时坡陡得一上午都在推着车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2003,(8)
终于,发现陪伴我7年之久的老伙伴雄风K100有些力不从心了,油耗、震动和噪声也越来越大,徐州市规定的报废期限即将到了。天生就特别喜欢摩托车的我,是一个一天不骑摩托车就茶饭不香的地道摩迷,就连我的床头柜上摆的也都是《摩托车》。唉,这往后若是没有摩托车那可怎么办。 我最后一次把默默陪伴我多年的K100摩托车擦得干干净净,送走它时心里真有点依依不舍。 1995年至今的《摩托车》杂志我翻了一遍又一遍,全市的车行老板几乎都认识我了,路上只要驶过一辆靓车,我那不听话的眼球就会情不自禁地把人家送出老远。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那比《摩托车信息》大两岁的儿子对《摩托车信息》越来越着迷,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看一会儿杂志上摩托车的图片、资料,不然就无法入睡。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自然有段过程。那是几年前,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摩托车信息》上时,儿子也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过当时仅仅是对杂志上是否有我的名字及其彩色图片感兴趣而已。随着文化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8.
青儿(上)     
我的生活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每周五天除了交给单位的那八小时,再加上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吃饭睡觉所占用的十来小时外,剩下的时间就几乎都花在我的摩托车和与摩托车有关的事情上了.我曾以为我的生活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下去,直到摩托车伴着我慢慢老去的那一天.然而不久前遇见的那个人,发生的那些事却有意无意地改变了我平静而单调的生活.我想,那也许是老天爷不忍心见我就这么孤孤单单地过一辈子而有意安排的罢.……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2017,(7)
正上世纪90年代初,刚接触到摩托车的我就爱上了摩旅,有空就一个人骑车到处跑。那时还没有"车迷"的概念,我也不清楚本地车迷圈子的状况,只知道一个人疯跑。进入新千年,因工作原因逐渐接触到市区和郊区车迷之后,我才发现:我只是徐州地区的第二代车迷,在我之前,我的那帮车迷老大哥们早已玩得风生水起,他们所达到的高度令我钦佩;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即使是放在今天也值得骄傲。他们是徐州地区摩托车运动的开拓者,他们用不懈的付出和坚持,在中国摩托车运动的史册中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很喜欢摩托车,尽管到现在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当久居小镇的我在1993年第一次见到×××名车时就被她那优雅的造型吸引了,但当我知道它是本田CB125T的翻版时,我感到很难过,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号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造不出一辆完全属于自己的摩托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接触到了更多被中国车迷奉为经典的国产车,仔细想想,这些车真的是  相似文献   

11.
我丢过两辆摩托车,第一次是在家乡那所学校里。那晚月黑风高,我预感会发生点什么事,但没有想到会与我的摩托车有关。操场上放电影,看到一半心里就有些烦躁,嫁给外国人的那个影坛大美人饰演主角,我本来就恶心,她还风骚得不行,唾一口口水就回宿舍去。开门时,眼睛突然一跳,一直放在窗户下的我的摩托车哪里去了?我明白这种事喊天不应,叫地不灵,是属于一个人的痛苦。一头雾水地绕校园、操场转了一周,房舍幢幢,树木幽幽,迷朦的月光下,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2008,(10)
我是河南卫辉新鸽的经销商,我叫王赓。今天有幸在《摩托车》杂志上与更多热爱摩托车的朋友相识,我非常高兴。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机遇,抓住一次好的机遇,就等于抓住了财富,抓住了就会改变整个人生。我就抓住了这样一次机遇,那就是结缘河南新鸽摩托车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3.
新概念宝马     
我一直觉得自己的那辆宝马摩托车整车造型有点美中不足,我总想改变它一下。贴几张个性贴纸显得太俗,装几只彩灯吧,又觉得太土。正为此事苦恼时,有人给我介绍了改装车高手保罗和比尔。据说经保罗和比尔改装过的摩托车都是独一无二的酷,还特有现代艺术气息,别具创意。就冲这个,我二话没说就请保罗和比尔把车骑走,我就提了一个要求:“改装后的车得吸引所有人的眼球!”  相似文献   

14.
《摩托车》2014,(15)
<正>漫漫车迷路从小随家人生长在军工厂的我,对机械并不陌生。小学的时候,就常常看邻居修摩托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厂里的人都挺厉害的,根本没见过哪有摩托车修理部,都是自己搞定。记得最早是看助力车,比自行车壮实点,有个小发动机,那年代就觉得挺神奇的,跑得还挺快,就是烟有点大。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是自行车的天下,摩托车只是以少量几款两冲程为主,很少能见  相似文献   

15.
徐专政 《摩托车》2012,(22):85-88
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这有一点小题大作了,给摩托车安装防盗报警器,照着防盗报警器使用说明书安装就可以了,那不是很简单的一项作业吗,还值得再下力气进行讨论吗。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讨论摩托车安装防盗报警器时,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一个远在边疆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他突然对摩托车发生了极大兴趣,要我帮他推荐几本首读刊物。蓦然,“老朋友”——《摩托车信息》马上跃入我的脑海:“那你就看《摩托车信息》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本杂志怎么样?”朋友问。“看后你就知道了,请相信我。”是的,《摩托车信息》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不禁使我想起  相似文献   

17.
袁娜 《摩托车》2005,(10):23-23
对摩托车,我别有一番很深刻的感情,我还记得我家的第一辆摩托车,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小学的时候,那阵儿我们当地人都管它叫“电驴子”。我模糊地记得那是一头橙色的“驴子”,发动起来声音很大,那时,我们这些小伙伴都争着往上爬……呵呵,想起那“轰轰”的声音,我仿佛又回到了  相似文献   

18.
和《摩托车信息》相识到相伴,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七年了,回顾和总结这七年来的相融岁月,对我而言意义深远。我酷爱摩托车,以至于视摩托车为身体的一部分,在对其精心呵护保养中又走进了维修摩托车这一行。1997年有幸结识了另一位挚友亲朋,那就是《摩托车信息》,从此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再也离不开她了。我自认是《摩托车信息》杂志的忠实读者,不仅对刊物爱护备至,而且每期都要从头至尾细细品味,从中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2015,(11)
<正>我是一名与《摩托车》同龄的摩托车爱好者,在《摩托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将自己这十几年追寻摩托梦的历程,整理成文字,对我来说更具纪念意义。我的摩托梦源于18年前。在父亲的指引下,还在读初中的我在老家门口的晒粮"场"上,学会了骑车。随着捏离合、挂挡、加油门、松离合等步骤的顺利完成,父亲的二手金城100,载着我的摩托梦,正式启航了。当时在我老家摩托车还是个稀罕物。每当我大伯骑着春兰豹125回村时,都会引来一大群老少爷们的围观,那场面是相当的气派。我的梦想就是也买一辆春兰豹,天天骑  相似文献   

20.
刚上班,处里的同事就送给我一本精美的杂志,细一看是《摩托车信息》。看着那精美的彩页、图文并茂的内容,我心里一阵激动:《摩托车信息》真是越办越好了!从1987年到1997年的10年间,《摩托车信息》已从开初的信息网内部交流资料发展成今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摩托车行业权威杂志。作为曾经在《摩托车信息》编辑部工作过的我,拿着这新改版的杂志,真是触刊生情! 记得在1989年我刚从事销售工作时,就对《摩托车信息》爱不释手了,因为要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