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赪 《中国船检》2012,(6):48-49,105
5月26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综合海洋调查船“海洋六号”在南海北部区域对可燃冰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目前,取样条件已经具备,计划明年开钻。这则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公认的“后石油时代”首选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储量令人惊讶。如果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得以突破,其大规模的商业化将成为现实,并为海工装备业、造船业带来潜在的市场机会。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一则关于"可燃冰"的新闻红遍各种媒体。同时,再加上有媒体爆出的一辆汽车加100升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的"乌龙事件",更使得可燃冰备受关注。那么,未来可燃冰到底给能源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中国造船人如何看待这一新能源,以及如何助推早日实现可燃冰商业开采?造船界需关注海洋能源新动向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的  相似文献   

3.
国内海事     
正中国首次试采海底可燃冰成功"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站在正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作业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上宣布。自此,中国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可燃冰)试采技术的国家,这对于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天的仪式上,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主任高雨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5月1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天然冰)试采成功,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为什么可燃冰的试采成功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群众的强烈反响?我们是否已经迎来了"可燃冰时代"?在可燃冰开采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了多远,还有多远的路需要走?  相似文献   

5.
白麟 《航海》2002,(3):19-20
1927年的克里米亚大地震期间,发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现象——大海起火了。火焰直冲云天,海面出现一座高达数百米的火焰山。人们很久以来都认为,硫化氢引发了这场火灾,但后来认定,这种气体在深水中的含量极少,并不具备那么强的爆炸力。 近百年来,黑海一直是科学考察的对象。对它的科学实验工作不计其数,但不解之谜依然比比皆是。一个谜中之谜就是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这种物质在低温和40多个大气压下才是稳定的。可燃冰拿到水面立即融化,同时甲烷开始燃烧。 如果能将可燃冰从海底开采出来并运到地  相似文献   

6.
廖又明 《船舶》2005,(4):20-25
意欲从深海空间寻觅日本列岛未来的ARENA[1](Advanced Real-Time Earth Monitoring Network in the Area)计划[1,3],是利用敷设于海底的缆式网络,及星罗棋布的配置于海底网络上的观测器,开展海底勘察.该计划旨在通过基于长时效的实时监控海底网络所及海域、海底的综合性海缆网络系统,构筑起海洋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以及海水资源、海底能源开采等多学科、跨领域的试验验证、科学研究、深海海洋工程应用平台[2].它的建成,将实现建立在基于海洋作业船、深潜器(ROV、AUV)等多种水下、海底作业技术基础上的跨世纪深海空间站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简单来说就是水和甲烷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甲烷含量占80%~99.9%,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呈白色形酷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用火直接点燃,因此被形象地成为可燃冰,燃烧污染要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得多.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气开采历来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三高"行业,类似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那样的非自然性灾难事故大约10年就会发生一次,造成的原油污染和生态灾难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上海交通大学近日传出消息,"海洋石油981"等海上油气平台将戴上24小时实时"监护仪",拥有"治病于未然"的"老中医"。  相似文献   

9.
刘健奕 《中国船检》2014,(12):51-52
海洋工程船是为满足近代海洋工程,尤其是海洋油气开采活动的需求而制造的特种船舶。广泛应用于与海洋石油开采活动有关的供应、拖曳、锚作、人员物资载运、提油支持、海上海底工程施工、海底管网施工、  相似文献   

10.
徐双华 《航海》2002,(6):17
"太空站"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但你听到过"海洋站"吗?这其实是与"太空站"一样起探索作用的海底永久栖息地,它的命名是"海底特质综合研究"计划. "海底特质综合研究"的代号叫做"绿洲",目前虽然只是一项提议,但前景异常广阔.  相似文献   

11.
科海拾贝     
《航海》2008,(4)
可潜6000米海底寻可燃冰的机器人德国基尔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能下探到6 000米深海底的新型机器人(该型价值320万欧元)。它是一种高功效潜水机器人,能够下探到6 000米以下的海底,拍摄照片并采取标本。据称,它属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最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部近日透露,我国今年首次在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分布面积55平方公里,控制储量相当于1000-15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深藏于大洋底部,目前尚无技术对其进行商业开采,大规模开发可能要在2030年以后才可实现。
  国土资源部下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近四个月的勘探,通过实施23口钻探井,钻取了高纯度天然气水合物样本。  相似文献   

13.
在海洋油气开采工程中,常需要铺设大量的海底管线用于油气、化学介质输送等。为减少复杂海洋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对海底管线的损伤,需要对海底管线进行相关的保护设计。通过分析几种常用海底管线保护技术方案的优缺点,明确选择方案时应考虑的因素,可为保护方案设计提供更好的指引。  相似文献   

14.
10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艘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综合调查船在武昌造船厂命名下水。 这艘被命名为“海洋六号”的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是武船为广州海洋地质凋查局建造的集多学科、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远洋调查船,将主要承担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质源调查任务,兼顾海洋地质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物流"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美国引进的流通经济新概念 .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发达的"物流",是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国外有学者称,在21世纪,谁掌握了物流(或配送),谁就掌握了市场.  相似文献   

16.
孟方 《中国船检》2011,(3):76-79
2010年4月20日发生在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事故,再一次给全球近海安全敲响了警钟。事故发生后仅一个月,欧盟就启动了对欧洲海域近海油气开采和生产作业安全的紧急评估,通过审议相关法律并与工业界和成员国政府监管机构开展咨询,旨在查找漏洞和隐患,防范类似事故发生,保护欧盟海域的安全。虽然最近几年一些欧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要求和规章制度,但随着较容易开采的油气资源日益减少,欧洲海域油气开采正面临转型:开采作业正在向环境更复杂、油气矿藏的压力和温度更高、水域更深和气候条件更为极端的海域发展,海底设施和事故应急的控制也因此更为复杂。同时,成熟油气田地区逐渐老旧的生产设备又经常被缺乏资金的专业管理公司接管。凡此种种情况都迫使欧洲开始深刻反思现存的规则体系以及行业做法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保证近海油气开采活动的安全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反应,最大程度地保护欧洲公民和环境。  相似文献   

17.
占海洋3/4的深海(国际上定义为水深超过1000m)是一座广袤无垠、蕴藏丰富的宝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铁、钨、铜、金、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能源资源,海底裸露着铁锰结核、热液硫化物和生物基因资源。开发深海资源是解决陆上资源枯竭的主要途径之一。二十一世纪,随着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问世以来,它的思维方式冲击着各行各业,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将互联网技术和船海工程业充分融合,精心打造"互联网船海工程业",这是创新做强的唯一选择,也是近期的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创新,必须以设计为先,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思维和创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创建品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引领知识前沿。随着软、硬件基础的不断建设,人才资源的大量汇集,"互联网船海工程业"必将带来船海工程科技的创新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三菱重工2月24日宣布,将与日本邮船(NYK)合作研发船底喷射气泡技术,期望通过"空气润滑系统",降低航行时的海水阻力,目标降低10%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0.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石燃料资源、稀有金属资源等,与此同时,海上资源的开采受限于水深和复杂海底地形环境等因素。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基于船舶自动测深系统的海底地形绘制技术,首先介绍了船舶自动测深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然后基于多波束自动测深系统和信号滤波器,开发了海底地形绘制技术,并对海上地形绘制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