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风云突变,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而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各种细分车型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3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我们回首2004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时会发现,其“井喷”式增长的车型主要是乘用车产品。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重卡更是风景这边独好,其市场增幅是各种细分车型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上半年的乘用车市场自二季度以来月月下滑,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仍然是增长的,但是增幅已经大大减小,根本达不到生产厂家预期的目标,使厂家整车库存大幅度升高,预定的销量计划无法完成:200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销售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6.
唐静 《汽车情报》2007,(8):12-15
2006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包括厢式车和皮卡)上牌数达到369万辆,连续两年增长率超过20%。在经历了2004年短暂回落后,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迈入了稳定的高速增长时代。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211.7万辆和2198.4万辆,同比分别实现了14.8%和13.9%的增幅,其中乘用车市场同比实现了19.6%的增幅(不含微客),远高于汽车总体市场的增幅。本文将集中分析2013年我国的乘用车市场,分企业和车型对乘用车销量进行深入解读。旨在把握过去,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8.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5,(14):16-24
在国内乘用车“家族”中,相对于基本型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运动型多功能车(SUV)和多功能车(MPV)无疑均属于“袖珍”小车一族,进入2005年,同为新潮车型的SUV和MPV的“命运”在中国汽车市场却是如此不同,MPV市场“高歌猛进”产销量同比增幅在30%以上,SUV市场“阵阵寒意”产销量同比下降超过两位数。  相似文献   

9.
2005年汽车市场总体走势平稳,内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形成轮回发展的走势特征。2004年强势的商用车市场以重型载货车为代表在2005年走入低迷,而2004年快速回落的乘用车市场又重返升途,走势强劲,2004年刺激汽车市场发展的是乘用车与商用车的齐头并进,2005年变为乘用车高歌猛进,而商用车似乎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而前途迷茫。  相似文献   

10.
司康 《重型汽车》2005,(1):19-20
近几年,伴随着乘用车的"井喷"式增长,载货车需求也有大幅增长,但主要是轻、重卡产品,传统中卡的市场份额在不断走低,有人甚至预言,中卡不久将淡出市场.然而,2004年却风云突变,乘用车和轻型车市场持续低迷,中卡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近10年来首次超过了轻卡.  相似文献   

11.
2006-2007年乘用车市场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明 《天津汽车》2007,(1):2-3,40
12006年乘用车市场评价1.1乘用车市场恢复高增长态势,带动我国汽车总体市场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2006年乘用车国内需求跃升至新的平台,2006年我国国内乘用车需求总量达到428万辆,同比增长30.6%,需求量比2005年净增100万辆,需求恢复高增长态势。由于乘用车需求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汽车市场总需求连续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年汽车总需求达到705万辆,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名副其实的全球第2大汽车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工业建基于商用车.商用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驱动主力.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乘用车市场火热跟进的情况下,商用车依然保持了大于50%的市场贡献度.然而,2005年,商用车与乘用车的市场结构终于由不断的量变引发了质变.1~11月,全国汽车销量513.76万辆,其中商用车162.22万辆,乘用车351.53万辆,商用车对汽车市场的销售贡献度降为31.58%,商用车引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终于被打破.  相似文献   

13.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6,(32):24-32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与汽车市场的运行密切相关,当汽车市场高速增长时,发动机的产销量也随之增长,反之亦然。2006年1-9月份,由于乘用车的高增长带动主要为其配套的汽油发动机产销量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也应看到,2006年前9个月汽油发动机的增长主要是由合资品牌的高增长带动的,而自主品牌发动机的产销增幅远远低于合资品牌增幅,从而导致了合资品牌在汽油发动机总产销量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自主品牌所占比重同步下降。  相似文献   

14.
徐长明 《车时代》2007,(2):I0014-I0015
06年的市场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是汽车的总量恢复到高增长的一个态势,中国汽车市场的国际地位近一步提升到新的高度。第二.汽车进口结束连续3年的徘徊状态.汽车进口和出口同步高增长。第三,06年商用车和乘用车由2004--2005交替着走高,变成同步走高。第四.利润增长大于销售收入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大于销量增长,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丰收;而2005 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但商用车市场则开始低迷,根据最新统计.2005年载货车累计销售同比微跌0.59%.其中重货销量出现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同比降幅高达33.19%。作为商用车市场争夺的焦点.重货行业怎么了,2006年市场将会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36):38-43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的汽车市场真可谓“风水轮流转”。2004年乘用车市场低迷,商用车市场火爆;而2005年的乘用车市场转暖,小排量经济型车甚至火爆,但商用车市场则持续低迷,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5年1-1月份载货车累计销量同比微跌0.74%,其中重型载货车销量同比大降34.70%,轻型载货车销量同比增长10.95%,是近4年来增幅的低点,但在2005年载货车4大类细分车型中增幅是较高的(仅次于微型载货车)。轻型载货车占据中国载货车业的半壁江山,近3年的市场增幅却在持续走低,2006年的市场走势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卡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头大大放缓,1- 7月份累计销售增幅同比下降16.8个百分点。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卡产销量,更是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1.75%和6.59%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8.
以轿车为主的2006年乘用车销量近日排出最终座次,上海通用和南北大众分别以413q万辆、352万辆和35万辆的最终销量囊括了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前三名的排名。奇瑞汽车进入本年乘用车销量四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5,(27):39-43
2004年,在乘用车市场持续低迷中,载货车异军突起,其市场增幅三年来首次超过了乘用车,中、重型载货车的市场增速分别高达28.79%和H44.98%。然而,进入2005年后,载货车市场容量增长的势失大大放缓,1~8月份整车累计销售增长仅6.18%,其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19.78个百分点。2004年市场容量和附加值较大的重型载货车(含整车、底盘、半挂牵引车)销星,更是出现了同比下降28.96%的局面,颇为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20.
张豫 《汽车与配件》2006,(51):16-17
2006回顾据测算,包含货车和客车在内的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700万辆,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而其中乘用车市场(包含轿车、SUV、MPV)的规模将达到约415万辆,比上年增长近25%。而近100万辆的乘用车市场增量几乎是2001年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市场需求2006年,尤其是上半年的市场需求,势头异常强劲。每月市场增长环比超过50%。捷达、凯越和夏利仍然保持畅销车型前三名的地位。所有细分市场在2006年都保持了增长态势,C级车尤其加速增长。诚然,2006年上半年市场的增势要归功于2005年上半年市场的低迷,但其实背后还有其他因素。CSM认为在众多因素中,有两个基本因素更能帮助理解市场的变化。其一是,个人收入的增加;其二是,在过去的两年内车价迅速降低。这两个原因使得消费者基数迅速增加,尤其是拉动了一些大省份(例如山东、河北和辽宁等)的二级城市汽车消费群体。不难看出的是,A级车的增长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