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穿越湿地的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康 《公路工程》2008,33(3):155-159
主要从公路施工和运营2个阶段,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公路施工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运营以后,路面径流对湿地水质的影响;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对湿地水质的影响;公路施工产生的水土流失对湿地的影响;公路施工和运营后,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湿地植物的影响;公路建设对湿地动物的影响;桥梁施工对湿地的污染等。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公路选线、施工、运营几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分析了甘肃省公路建设项目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的湿地面积,污染湿地环境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道路建筑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公路建设中应在选线、施工、运营中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对湿地的破坏,合理保护湿地资源的对策,从而减少公路修建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公路建设对湿地资源的影响与保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赵康 《公路》2003,(2):87-90
综合分析了公路建设项目对各类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湿地面积,污染湿地环境,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建设中合理保护湿地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一个完整水文周期的动态监测,掌握雅泸高速公路施工期间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公路建设对拖乌山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情况,为制定工程建设的环保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因此"生态脆弱"是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213国道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系统地介绍了公路建设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生态环保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结合内蒙古荷叶花湿地的自然环境、生态功能和通辽—鲁北段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从湿地面积、动物、植被、生物多样性、水文、水土流失、湿地环境等方面分析公路建设对荷叶花湿地的环境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缓公路建设对湿地环境影响的保护对策,可以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保持湿地生物多样性,有效控制湖泊萎缩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而公路建设又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湿地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分析西部公路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占用湿地面积,破坏水文动态,引发水土流失,污染湿地环境,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湿地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保护公路沿线水体环境,对公路运营产生的沿线水资源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公路运营可能影响路域水文水系,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使用融雪剂会引起周边水体氯离子升高,沿线设施污水达标排放率和中水回用率有待提高.结合公路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归纳提出:径流净化技术向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很好地实现径流净化基本功能外,生态边沟和调节池与人工湿地串联技术具有一定的景观美化效果,生态种植槽能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待缺水时再利用,径流监控与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危化品泄露事故应急功能;使用环境友好型融雪剂能有效降低对路面基础设施的腐蚀,减轻对路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沿线设施污水处理领域,人工湿地和土壤渗滤技术在南方地区具有推广价值,组合处理技术在北方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根据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破坏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导致生态平衡丧失,生态环境恢复困难的现状,提出了建设生态公路的理念。由于生态公路这一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文中首先全面阐述了生态公路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公路的特征。其次以保护耕地为中心,重点从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工程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研究了生态公路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最后以环境保护为中心,重点研究了施工与运营阶段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农作物污染等方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选取2006—2015年环境保护部审批和验收的东北地区公路项目为案例,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和验收调查文件等资料,从湿地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内容、方法、减缓措施以及运营期环境管理等方面,剖析了当前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1)湿地水文情况调查不足,水文特征相关指标变化趋势的分析内容缺失;(2)在改扩建公路项目或与既有公路、铁路并行、交叉的新建项目中,既有工程对湿地的影响未得到系统的评估;(3)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遥感解译人员对湿地类型的理解差异以及影像分辨率高低差异,造成对湿地识别不足和湿地相关信息缺失或遗漏;(4)未从湿地保护的角度对工程通过形式开展充分论证,造成桥涵设计不合理;(5)未在运营期开展生态监测和环境影响后评价。针对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应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尽快开展相关工作。一是研究构建适用于道路工程湿地生态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二是以提高湿地数据的精确度为目标研究并改进湿地遥感信息提取的技术方法;三是通过规划环评和早期介入,从源头控制湿地退化、丧失和破碎化;四是实施运营期生态监测和后评价,评估实际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道路工程改造和湿地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宋亮  张栋 《公路》2012,(1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西部省区公路网逐渐完善,对运营期间公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沿线设施供水、供电势在必行,而戈壁荒漠区水、电资源匮乏,公路施工及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通过对戈壁荒漠区沿线设施供水、供电工程实施时机及效益进行统筹分析,在新疆地区公路建设中首次提出供水、供电工程先行实施,主体工程施工时加以利用的方案,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公路工程降低施工、运营费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地分析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设计、施工、运营等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造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宁波机场路南延工程针对公铁一体化双层高架桥的特点,建设全过程执行绿色建造的理念。采取多项绿色建造技术措施,包括规划阶段节约用地的公铁共通道建设方案;设计阶段减振降噪技术研究、U形轨道梁设计、建桥合一双层高架车站;施工阶段“共用架桥机,架设双层预制梁”的创新绿色施工工艺,以及UHPC新材料预制装配技术的施工、验收标准体系研究等。采取的技术措施大幅集约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减少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注重改善运营期间的环境噪声保护、减少运营养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建设施工期间的安全对策措施、旧路改造运营期间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交通及沿线设施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等,为项目的建设安全、运营安全、管理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大意义,尤其是人工湿地,不仅能够净化空气,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污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并充分发挥有机资源再利用潜力。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针对人工湿地的应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全面规避气候与温度问题、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最大程度避免填料堵塞、加强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建议,目的在于通过发挥湿地生态学系统作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瑞士公路考察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1997年3月16日~4月13日,作者受派参加"交通部公路隧道海外培训团"赴瑞士进行了为期四周的培训和考察.瑞士安伯格(Amberge)公司受托全权组织了这次培训考察活动.其间共安排了16次讲座,参观了正在施工或已经运营的长大隧道5座,访问了联邦交通局和6个有关专业公司,途经了大大小小21个城市,行程共5 000 km,几乎遍及瑞士公路网的主要线路.文中主要根据作者笔记和收集的资料简要介绍瑞士公路网的概况、建设、运营和管理体制;公路设计特点和印象.  相似文献   

17.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天津市用人工手段建设的首座生态湿地公园今年将建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公路景观的发展进行分析,展开公路景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补偿设计的可行性方案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包括公路沿线乡土植物群落景观生态系统、公路护坡景观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景观生态系统等恢复与重建的补偿设计体系.提倡遵循自然规律,通过生态补偿设计恢复与重建因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构建公路景观安全格局,实现公路景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公路景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补偿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公路建设中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为介于交叉学科的公路建设、景观设计、环境生态保护等研究领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界定经济圈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微分进化算法对经济圈公路网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探讨经济圈公路网优化目标、优化原则和优化意义的基础上,以经济圈交通效率、运营成本、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和出行时间等为优化目标函数,建立了经济圈公路网优化的双层模型,并采用微分进化算法求解。经济圈公路网双层优化模型是利用生成的初始路径点集,经过提炼处理来提高经济圈公路网交通效率,并得到最佳优化路网,相对于传统的优化模型更能结合经济圈交通系统与经济特性,结论更加符合经济圈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不仅能够满足经济圈交通需求,而且能够满足经济圈交通系统的环境保护目标、促进经济圈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结合道路建设经过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就道路施工及运营阶段对水库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