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泌乳素 (PRL)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宫颈癌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结果  5 6例宫颈癌患者中 ,2 1例 (3 7 5 % )PRL水平大于正常值 ,PRL异常的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 ,体内PR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 ,且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宫颈癌组织可能分泌PRL ,PRL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14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蛋白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47在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D147蛋白在所有的宫颈癌(41/41,100.0%)和绝大多数正常宫颈组织(11/12,91.7%) 都表达.宫颈组织中存在着不同分子量的CD147分子.CD147在宫颈癌中的细胞阳性率及表达量都要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 CD147是细胞增殖的一个标记分子;CD147 蛋白在宫颈癌中高表达,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3.
子宫颈癌前期状态多由子宫颈糜烂发生,因此治疗子宫颈糜烂有很重大的意义。子宫颈糜烂的诊断并不困难,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是许多药物治疗的效果均不显著,某些子宫颈糜烂患者于妇科门诊治疗多年,不仅未治愈,而有一部份由良性演变为恶性的增殖,近来看到由于长期应用腐蚀性药物或电烙烧灼,以致发生癌病者已并非少见。根据祖国的针灸学原理,斜刺子宫颈糜烂首先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以温和的刺激改善神经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磷癌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者25例,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0例,正常对照组15例。治疗前留取患者血清,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miR-21水平,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清miR-21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血清miR-21的诊断界值。结果宫颈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21水平较不伴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21水平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408,P<0.001);血清miR-21在宫颈癌确诊病例中诊断淋巴结转移的ROC下面积为0.770,最大约登指数0.485,相应灵敏度56%,特异度92.5%,对应诊断界值6.65。结论血清miR-21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和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全国宫颈癌高发县之一的略阳县12例宫颈癌,12例宫颈间变,36例宫颈Ⅱ~Ⅲ度糜烂患者的组织标本,经抽提DNA以后,以[a-32P]dATP标记HPV16、18型DNA进行打点杂交。结果为宫颈癌HPV16阳性6例,HPV18阳性1例。宫颈间变HPV16阳性4例,HPV18阳性1例。HPV16阳性率分别为50%和33.3%,HPV18阳性率为8.3%。宫颈糜烂Ⅱ~Ⅲ度的患者组织DNA与HPV16、HPV18混合杂交阳性17例,阳性率为47.2%。  相似文献   

6.
晚期及复发性宫颈癌预后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研究以宫颈癌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信号转导环节为靶向,寻找新药物和治疗策略,包括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环氧合酶-2、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等。虽然还没有任何药物被准予临床应用,但有关贝伐单抗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靶向肿瘤血管生成通路是颇具吸引力的宫颈癌治疗策略。随着宫颈癌成因机制的明了,分子靶向药物的产生及应用将会为宫颈癌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3O例健康妇女、34例宫颈炎、42例宫颈癌患者及治疗前后28例宫颈炎、30例宫颈癌患者的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铜蓝蛋白(CP)水平。结果显示:宫颈癌组LPO、CP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炎症组,SOD和GSH-px显著低于正常组和炎症组;宫颈炎治疗组C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宫颈癌治疗组LPO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CP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提示:宫颈癌与脂质过氧化作用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腔内后装放疗+化疗结合宫颈癌根治术及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方案的可行性。方法研究组36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后装放疗2~3次加同期动脉介入或静脉化疗一程,休息后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同步放化疗,定期随诊;对照组3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行根治性放疗加同期化疗(同步放化疗),观察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肿瘤盆腔局部控制方面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肿瘤远处转移及生存方面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值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未绝经患者治疗后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毒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腔内后装放疗+化疗结合宫颈癌根治术及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案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MDR1和GST-π基因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 PCR方法检测了20例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MDR1和GST-π。结果宫颈癌组织MDR1、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13/20)、75%(15/20),MDR1和GST-π共表达率为50%(10/20),二者均表达阴性2例(10%)。两种耐药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临床分期均无关。结论宫颈癌组织中亦存在较高的MDR1和GST-π基因表达,而二者在其先天性耐药机制中均占有重要的作用,这对今后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应用多抗甲素治疗宫颈糜烂282例。Ⅰ°和Ⅱ°共105人,两个疗程100%治愈;Ⅲ°177人,两个疗程治愈85%,第三个疗程治愈率98%,第四个疗程治愈率100%。对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未发现明显异常反应,我们认为多抗甲素是一种治疗宫颈糜烂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MDR1 和GST -π基因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了 2 0例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MDR1 和GST -π。结果 宫颈癌组织MDR1 、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5% (1 3/2 0 )、75% (1 5/2 0 ) ,MDR1 和GST -π共表达率为 50 % (1 0 /2 0 ) ,二者均表达阴性 2例 (1 0 % )。两种耐药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临床分期均无关。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亦存在较高的MDR1 和GST -π基因表达 ,而二者在其先天性耐药机制中均占有重要的作用 ,这对今后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清SCC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SCC Ag)与其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快速粒子酶免疫分析系统 ,检测 5 0 0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后SCC Ag值 ,分析SCC Ag检测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 Ag水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0 5 ) ,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且治疗前的水平高于治疗后 (P <0 .0 0 5 )。结论 治疗前后血清SCC Ag值对估计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晚期宫颈癌以放射治疗为主 ,其 5年生存率为 40 %~5 0 %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 ] 。要提高晚期宫颈癌的生存率就应设法提高局控率 ,降低远处转移率。我们从 1995 0 3~ 1996 0 4对 116例晚期宫颈癌(Ⅲ期、Ⅳ期 )进行放疗、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以探讨诱导化疗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临床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所选病例为我院 1995 0 3~ 1996 0 4收治的宫颈癌患者 ,符合下列条件者入组研究 :①经病理证实为鳞癌的Ⅲ、Ⅳ期宫颈癌初治患者 ;②全身状况好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Karnifsky…  相似文献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GF mRNA和c-Met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c-Met的分子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43例宫颈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和27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中HGF和c-Met的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HGF mRNA和c-Met mRNA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HGF mRNA和c-Met mRNA之间存在正相关(r=0.666,P<0.01)。结论 QRT-PCR技术可对宫颈癌组织中的HGF mRNA和c-Met mRNA表达进行定量检测;HGF mRNA和c-Met mRNA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侵袭转移有关。两者联合监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宫颈癌,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示癌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主要涉及两组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人乳头瘤病毒(HPV)。为了探讨HSV、HPV 与宫颈癌的关系,我们以~(32)P 标记HSV—2DNA 和HPV DNA,分别用Southern 转印和打点杂交技术,同时检测了73例宫颈癌和14例正常宫颈活检标本。在严格状态下杂交,65例宫颈癌中未发现HSV—2DNA,其中19例癌组织RNA 与HSV—2DNA 杂交阳性。研究发现与宫颈癌组织RNA 杂交阳性的HSV—2DNA 位于0.2~0.33,0.58~0.625图谱单位。此外,在25例宫颈癌中检出了HPV_(16) DNA,2例标本检出了HPV_(18) DNA。在非严格状态下杂交,8例经PstⅠ酶切的宫颈癌组织DNA,Southern 转印后分别与HPV_(16) DNA 和HSV—2BglⅡ克隆片段杂交。结果,6例检出了HPV_(16)DNA,1例既检出了HPV_(16)DNA,又检出了HSV—2DNA。初步结果说明HPV、HSV—2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明 Bcl- 2在宫颈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60 Co和顺铂处理体外培养的 3株人宫颈癌细胞株 Hela、Si Ha、RJC,2 4 h后检测细胞凋亡和 Bcl- 2。结果 发现放射线 60Co和顺铂均可以诱发宫颈癌细胞凋亡 ;它们都表达 Bcl- 2 ,其表达率随着细胞凋亡的出现而下降 ;两种因素联合应用后诱导细胞凋亡和降低 Bcl- 2表达的作用增强。结论  Bcl- 2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细胞凋亡的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cR3)表达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为宫颈癌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线索。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健康女性外周血清及宫颈癌患者术前、术后1周配对组外周血清中DcR3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从上述血清宫颈癌组随机抽取组织)、CIN及正常宫颈组织中DcR3的表达。结果 ELISA检测显示,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P<0.05),其表达水平在健康女性组、CIN组、宫颈癌组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宫颈癌组术后1周血清DcR3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显示,宫颈癌组DcR3表达阳性率为72.5%,CIN、正常宫颈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6.7%(P<0.05);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及组织表达阳性率均随着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宫颈癌组DcR3血清水平及组织表达阳性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R3过度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学检测DcR3水平可以作为宫颈癌筛查、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组织中erbB3、erbB4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erbB3、erbB4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HGH SABC方法检测了 5 0例宫颈癌组织 (鳞癌、腺癌各 2 5例 )、15例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erbB3、erbB4的表达。结果 宫颈癌组织中erbB3、erbB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 (P <0 .0 5 ) ,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 =0 .5 872 ,P <0 .0 0 1)。鳞癌中erbB3、erbB4的表达高于腺癌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erbB3、erbB4的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临床分期 (FIGO分期 )呈正相关 ,但无论erbB3、erbB4单独表达或同时表达均与宫颈癌预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bB3、erbB4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可以预测宫颈癌恶性程度 ,但不能作为宫颈癌预后独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宫颈癌     
宫颈癌为恶性肿瘤,1期2期可以应用手术疗法及放射疗法,但晚期者在西医上往往缺乏有效之治疗办法,有时仅采用对症疗法,如复方阿士匹林,铁丸等等,严重疼痛者只可借助于吗啡以收暂时止痛之效果,故对晚期癌患者西医往往束手无策。祖国医学对宫颈癌有很好的疗效,已有不少的报告,在我院提出中西医合流以来,号召西医大力学习中医,妇产科对宫颈癌之治疗首先予以注意,但因医生们思想认识的不够,对于中药能完全解决此一所谓绝症之信心有所怀疑,故在最初一个阶段我们的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中是否存在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药物敏感性相关的18、19及21外显子突变,为本地区宫颈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0例宫颈癌患者的新鲜癌组织标本,提取DNA,以特异性引物PCR扩增EGFR基因外显子18、19及21,进行DNA测序并分析序列相似性。结果 70例宫颈癌组织提取质量良好的DNA中,均未检测到EGFR基因18、19及21外显子突变。结论宫颈癌组织EGFR基因外显子18、19及21突变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