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谢程  宋春天 《中国铁路》2023,(5):125-129
随着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增加,列车在站停留时间逐渐缩短,研制更加智能化的铁路客车上水设备,以提高上水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饮水安全成为重要需求。通过分析我国铁路传统手工上水和现有自动上水设备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采用单列叠层式卷管机构、具备预排水功能和应急断裂功能,以及在上水、收管、遥控等环节具备更强控制能力的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并通过上水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进行铁路客车上水设备智能化采集与管理。目前,基于上述原理研制的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已在青岛北站、阜阳西站、贵阳站和汉口站等投入实际应用,反馈良好,也为未来现代化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的进一步优化改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该系统集自动上水、信息显示和动态管漏检测于一体,综合运用智能、网络、控制、景象检测等技术,使系统具有高可靠性和智能自动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铁路车站和客车整备所的上水设备相对落后,存在着上水软管堆置不美观、不卫生、水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开发研制了TKH-GSI铁路客车自动上水设备。该设备可放置在地面或地下,具有上水软管自动回收、自动控制上水、自动停止上水、自动排空余水、接头自动脱落、低温时自动加热、上水状况自动记录等多项功能。该设备的推广使用将提高铁路上水设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铁路上水作业存在的时间短、任务重、人工依赖程度高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上水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单片机、传感器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遥控上水、实时采集数据、监控作业状态、自动脱管、归位监测、异常告警等功能,并通过物联网将实时数据传输存储到服务器进行在线分析监测。系统可提高作业效率,弥补容易出现的管理漏洞和安全风险,降低人员及设备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5.
针对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检测需求,梳理并分析技术现状,介绍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的研制情况和系统组成。提出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面临的技术难点,分析图像快速采集、病害智能识别、病害样本库构建等智能检测关键技术。通过基于实测数据集以及现场检测复核等手段,验证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关键参数。结合现场运用情况,分析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运用效率。智能检测系统应用表明,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技术可大幅提升隧道衬砌病害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徐文华 《上海铁道科技》2011,(2):133-134,79
探讨城际、高速和普速铁路客车在车站到发站、中间车站与动车段整备线股道间加装快速上水控制系统的应用,浅析该系统组成、特点和功能.从设计、选型到系统运行后如何改变人工上水操作妻提高客车上水效率。改变客车上水作业管理模式,提升上水管理平台,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路网络安全需求中加密威胁难检测,加密业务与加密流量监管困难的现状,特别是加密流量分析粒度不够,技术支撑性不足等问题,设计了由数据获取子系统、特征建模子系统、智能分析子系统、配置管理子系统组成的基于智能算法协同的铁路网络加密流量智能监测系统,阐述了基于两阶段长短期记忆(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网络的加密流量异常识别、基于Elmo+LSTM+SelfAttention模型的加密流量应用类型识别关键技术。该系统有助于提升加密流量监测技术水平、增强铁路网络安全综合防御能力,也为未来铁路领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论客车上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铁路提速后 ,旅客列车提速区段的客车上水面临了新的课题。客车站停时间缩短了 1倍 ,而且上水间隔时间加长、运行距离加大 ,导致客车在站内上不满水 ,旅客意见很大。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从理论上提出了 3个建议 :(1)提高客车上水栓的出口压力 ,(2 )加大上水设备系统各部管道的直径 ,(3)减少上水胶管的水头损失。  相似文献   

9.
成果信息     
铁路旅客列车遥控节能上水系统解决了客车上水浪费严重、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实现了遥控开启、关闭水阀,胶皮管自动收回,对客车上水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遥控,能满足旅客列车上水的技术标准要求。系统设备性能稳定可靠、操作简单、检修方便、故障  相似文献   

10.
智能建造技术在铁路建造领域广泛应用。为实现铁路建设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化管理,需要构建覆盖建设管理、施工、设计、咨询、监理等全域高速可达的铁路建造期通信网络。通过对铁路建造期通信需求进行分析,分两部分开展研究:因地制宜地选择通信承载网络方案;基于需求建设通信应用业务系统。同时为避免大量临时通信设备对维护管理带来挑战,研究通过云技术对应用业务系统进行融合,建设融合的通信应用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