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是世界上大航海时代的伟大先行者,他所领导的七下西洋的宏伟的航海事业,不仅是人类航海史上空前的创举,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主要为贯彻执行明初对外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先行者,他于公元1405年开始至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堪称世界远洋航海的千古绝唱。郑和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通过科学航海,大规模远洋航行的成功实践,凸现了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先进性。但郑和航海事业未能像西方航海那样,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而是在郑和逝世之后便突然终止,表现出难以为继之局限性。这些成就与遗憾,均值得后人反思。  相似文献   

3.
《航海》2005,(4):F002-F002
今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航海壮举,永载世界航海科技发展的史册。郑和七下西洋广泛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各国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成为航海史上的千古佳话。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浩瀚的航海史上,记载着惊喜,也记载着悲怆。从徐福、法显、鉴真、汪大渊,到鼎盛时期的郑和,构成了中国航海史的主线。在“郑和时代”,其船队之浩大、技术之精良,航线之久远世界无出其右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开辟了航海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贸易等领域内的大变革。但在郑和之后,中国航海却戛然而止,让世界无数人扼腕痛惜。从此,中国远离了曾引以自豪的航海时代,也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接下来中国经历的是一段段耻辱的历史。2005年7月11日,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被中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航海日的确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航海的姿态——航海壮志去又回!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15世纪初叶的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留下了璀璨夺目的一页,被史家誉为“明初之盛事”而流芳百世。温家宝总理2003年12月访美时,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说:“500多年前, 明朝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同友邦结好。”这是对郑和历史功绩切中肯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罗梅君 《珠江水运》2012,(11):62-65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实现了七下西洋的壮举,他的远洋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瑰丽一页,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将郑和下西洋的首航日7月11日确定为我国的航海目以来,中国航海日已走过了七年的历程。2012年7月11日,以“感知郑和、拥抱海洋”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航海日即将在南京启航。  相似文献   

8.
《航海》2010,(3):7-7
本刊讯 以“海洋·海峡·海员”为主题的2010年中国航海日活动将于7月11日在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出发港所在地泉州市举行。  相似文献   

9.
明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是15世纪的大航海家,他不仅在航海史矗立起一座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不朽丰碑,也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跨洋越洲,开创远洋航行的光辉新篇。无论是在船队的规模和在远洋活动的范围上,或是在远洋组织指挥和在航海技术上,郑和下西洋之举都明显领先于哥伦布等人。诚如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说:”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  相似文献   

10.
正613年前,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开启了七下西洋的伟大航程,建立了和平、友好、互惠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搭建了与世界各国、各民族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我们齐聚美丽的春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故乡,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传承郑和"敬业献身、忠心为国,敢为人先、奋勇拼搏"的伟大航海精神,共同庆祝2018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请允许我代表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和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向珠江水  相似文献   

11.
虚拟舰船航行环境,仿真GPS导航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PS导航仪自动化程度高、操纵简单、功能强、定位精度高,广泛应用于军、民舰船海上航行导航保障。根据GPS导航仪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舰船航行环境,仿真GPS导航仪,并介绍计算机虚拟舰船航行环境境,仿真GPS导航仪构成框图、主要设计技术与思想等,以供其它同类型仪器虚拟仿真时鉴借。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人类探索海洋,向往海洋与回归海洋的航海实践活动生生不息,从不间断。人类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所体现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无数壮举与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思考与总结。人类在驾驭和征服海洋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认知创新、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创新硕果,将激励我们在可持续利用人类第二大生存空间———海洋与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发扬伟大的郑和精神,不断创新航海技术,重铸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海运大国,其海运业立法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认真研究美国海运立法,对于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加强海运立法和参加WTO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在馥(1888-1957),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和船舶学教育家,曾长期任职于江南造船所、交通大学。1926~1937年他在江南造船所设计制造船舶、舰艇500余艘。抗日战争期间,他设计建成大批优良的川江轮船。1943年创立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他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本文简要回顾了叶在馥对中国船舶工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作为我国北方海域的重要航海口岸,自古人类活动以来,就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海上联系,其航海地位已初具雏形。自先秦至隋唐时期,由于历代帝王对秦皇岛航海地位的重视,使秦皇岛与山东、辽东及东南沿海的联系更加密切,其航海规模一次比一次宏大。迨至明清时期,因秦皇岛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军事运输为主的航海活动空前活跃起来。设置"海运厅"后,秦皇岛地区的海运管理更趋健全和严密;为保障行船安全,出现了早期的导航标志和组织,是秦皇岛航海技术和航海设施的重大进步。清末,秦皇岛自开口岸被帝国主义骗占后,其航海地位是悲惨和畸形的,直到1948年秦皇岛解放,其航海地位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本文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古代秦皇岛航海地位,对文史工作者研究秦皇岛古代航海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形象直观地研究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系统,用VC++和MapObjects开发了重力辅助惯性导航仿真演示系统,它实现了组合导航的计算与控制、仿真轨迹动态显示和数据处理。文章对系统开发的总体框架,实现的主要功能和部分功能的具体实现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贾雨少  谢婕 《水运工程》2018,(12):147-154
针对南通水道近期航道回淤急剧增加的现象,采用实测资料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手段分析航道回淤的内在与外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通水道河道宽度由2 km放宽至6 km,动力分散减弱,泥沙易落淤形成水下暗沙,水下暗沙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横跨航槽输移;近期在南通水道附近实施的沪通长江大桥与通州沙西水道河道整治工程是航道回淤量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福姜沙河段持续冲刷,为南通水道航道回淤提供了部分泥沙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无人船集群规避障碍物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领航者和改进胡克定律的弹性集群编队控制方法。[方法]首先,根据障碍物的长和宽得到其外接椭圆,按照长宽比向外扩展出虚拟碰障区、避障反应区、自由航行区,实现水面避障物模型的简化;其次,基于虚拟领航者和改进胡克定律,对编队各成员之间、各成员虚拟领航者之间的相对距离和速度予以约束,采用坐标形式设置编队队形,构建弹性编队模型,并基于障碍物的环形斥力场来实现单无人船的避障,以及在弹性集群编队的组织下实现无人船集群的避障;然后,通过优化处理无人船的航行过程,消除编队及避障过程中的“徘徊”和“振荡”等现象,使各无人船的运动更加平滑;最后,运用Matlab软件对由4艘无人船组成的集群编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编队可成功绕过设置的所有障碍物,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论]该方法可实现无人船集群对水面障碍物的规避,具备在一定复杂环境下的通过能力,可为无人船集群避障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修船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稳居世界修船大国的国际地位,而中国修船企业正在引领世界绿色修船科技的进步,也引起了国际修船业的高度关注.然而,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作为世界贸易和港口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修船产业,如何形成发展新格局,从生态层面推进绿色、低碳、数字"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船型设计和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精神,从思想源头科学地认识船型优化的深刻内涵,并相应地将船型设计决策与性能要求、环境条件、经济指标相统筹,通过船型优化思想、方法和手段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迈进,实现船舶综合航行性能指标最优化和经济绩效、功能绩效的最大化。该文着重探讨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工程界近期予以关注的船型设计和优化的一些观点和前沿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