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去10年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简称ETC)在国内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是,江西ETC车道覆盖率和使用率不高、用户数量发展缓慢、客户服务质量较低等较为明显。文章分析了江西省与全国ETC发展情况,在营销推广、客户服务、车道维护等方面调研资料基础上,发现问题。认为ETC的发展必须合理利用其自身的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紧紧抓住交通大发展的机遇,内部与外部相结合,转变推广理念,拓展功能领域,提升服务品质,强化车道维护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推广期间收费站车道配置.依据数据驱动,提出了预测指定日期ETC和人工半自动收费车道(MTC)小时最高流量的方法.结合排队论和驾驶员在收费站选择车道的行为,提出了收费站车道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以上海市112个收费站实际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收费站日流量、小时最高流量及ETC流量占比趋势等方法可行,可为收费站车道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推广期间收费站车道配置.依据数据驱动,提出了预测指定日期ETC和人工半自动收费车道(MTC)小时最高流量的方法.结合排队论和驾驶员在收费站选择车道的行为,提出了收费站车道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以上海市112个收费站实际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测收费站日流量、小时最高流量及ETC流量占比趋势等方法可行,可为收费站车道资源配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毅  黄琳  丁颖 《北方交通》2012,(5):138-140
结合辽宁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实施情况,对客服合作模式、服务网点设置、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收费车道配置进行研究是收费系统规划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的目的是使得收费资源合理利用。根据车辆到达流的随机特点,运用排队论方法建立起以收费系统费用损失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然后利用遗传算法求得在不同ETC技术使用率情况下的最佳车道配置。所得结果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交通标准化》2009,(4):111-112
记者日前从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自2008年12月20日24时北京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开始正式投入试运行以来,系统运行情况稳定正常,ETC用户量及用户咨询量大幅提升。为了进一步方便ETC用户的出行,首发集团年内将计划投入专项资金新增ETC车道近100条,预计2010年实现ETC车道遍布每个收费站点,完全实现不停车收费。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整个ETC系统的可靠运行,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严格测试,测试方案包括:室内测试、现场测试、系统指标测试和软件测试等内容.分别对组合式收费方式和主副卡式收费方式两种ETC收费方式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这两种ETC方式的优缺点,以确定适合路网实际情况的方式.最后,以苏南路网为例进行验证测试,并得出验证结论.  相似文献   

8.
当交通量达到一定水平时 ,人工收费方式会越来越不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利用先进的电子手段 ,使车辆不需要停车就可以收取通行费的系统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讨论了收费方式的分类 ,对MTC与ETC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不停车收费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自动收费系统 ,就ETC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武汉是国内首个成功实施ETC拥堵收费的城市。通过对ETC收费方案进行述评,系统分析了方案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引入时间价值这一关键参数,应用武汉市交通预测模型,对方案实施的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价。同时,研判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方案比选论证等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交通管理方案,降低ETC收费对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保障收费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简称ETC)是国际上正在努力开发并推广普及的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电子收费系统。 ETC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自动识别控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集成。目前,国内运行的ETC系统主要是基于5.8G的ETC系统,可以读取车速达200km/h车上的电子标签,它比较适合于自由流(无物理分隔的车道) 或者在主线及所有匝道收费站单独开辟专用车道。  相似文献   

11.
高建国 《交通标准化》2013,(23):129-131
基于交通流理论,结合ETC车道行进车辆最小安全间距的计算结果,提出由限制车速及车辆最小安全距离求解ETC车道最大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Paramics微观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了ETC车道通行能力模拟,通过计算及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潮汐交通流条件下的道路双向交通流不平衡问题,给出了可变车道方案。将可变车道 调整数量作为决策变量、以油耗和排放费用最低为目标,兼顾道路延误,构建可变车道方案选择 模型。模型既考虑了延误对可变车道方案选择结果的影响,也考虑了油耗和排放费用,并探讨了 可变车道的设置时间和保持时间。以北京市紫竹院路为例,计算出合理的可变车道方案。利用 VISSIM 仿真软件进行模型验证并探讨可变车道的环境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环境效益的可 变车道方案实施以后,道路总延误降低了21.1s,油耗和排放费用降低了40%。这说明可变车道方 案不仅能降低道路延误,还能降低车辆产生的油耗和排放费用,从而可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在仿真模型中更全面地反映行人特性,并研究随机行为对双向行人过街的影响,本文基于社会力模型建立了考虑行人随机行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随机行为对行人过街的影响,从速度和受力两个方面对行人随机行为进行建模,建立两个不同的行人随机行为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在双向行人比例1:1 的条件下,得到了考虑随机行为条件下行人的仿真轨迹和行人平均过街时间与行人总数的关系;此外在不同行人随机行为各向异性参数λαε 条件下,对比分析了仿真过街时间与经验模型过街时间.结果表明,行人随机行为导致过街时间增加,考虑随机行为后,改进模型二能够得到与实际相似的过街轨迹,当0.5<λαε <1时,改进模型二的行人仿真过街时间与利用经验模型得到的过街时间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考虑路段上车辆换道及交叉口处排队阻滞作用,对交通流宏观演化模型进行改进.首先在排队中考虑不同车道的速度、密度差异,建立了换道模型;然后在交叉口内部划分各流向排队车辆的累积路径,分析不同的排队溢出位置对其他车流的阻滞影响;综合考虑车辆换道及交叉口处阻滞影响,建立了改进的车道组宏观交通流模型;最后设计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高流量需求下,本文模型能够模拟出下游的排队溢出对其他车流的阻滞影响;且在低中高3种不同的流量需求下,改进模型计算结果与仿真输出的驶离流量基本相符,与原有模型相比精度更高;由此证实了改进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ETC系统的大范围推广,从不同类型用户群体中所衍生出来的各种服务性需求越趋多样。但是由于目前系统缺乏为各类用户提供1种有针对性的信息交互渠道,从而大大影响系统整体的应用、运营和维护效率,这也成为制约我国ETC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的一大瓶颈。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利用从ETC车道所采集到的各类多源异构数据,从中分析、挖掘及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服务性信息,这不仅有利于现有ETC服务体系的完善,也为本行业及其他增值服务拓展了一条崭新发展渠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对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作为环境评价指标纳入城市公交专用道规划方案的评价过程当中,将VISSIM模型与CMEM模型整合成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平台以输出决策过程所需要的交通和环境评价指标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各方案的灰色关联度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方案决策模型。以南京市太平北路为例,分析对该路段设置路侧公交专用道和路中公交专用道对整个路段的交通和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是否考虑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所得到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17.
车辆换道行为是微观交通流中最基本的驾驶行为之一,研究车辆换道行为可以提高车辆换道模型的仿真精度和减少由不合适的车辆换道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当前车辆换道模型大多是基于驾驶员的决策思维方式建立的决策模型,这类模型的缺点是很难捕捉到驾驶员在决策过程中一些潜在决策模式和考虑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典型的人工智能方法--贝叶斯网络,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车辆换道模型,试图通过机器学习的途径来提高车辆换道模型的精度.采用了分段离散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处理后的数据对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学习,并分别建立了与两种贝叶斯网络结构相对应的车辆换道模型,最后对建立的模型分别进行验证.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车辆换道模型对换道行为的识别率可以达到88%以上. 此模型还可进一步应用到驾驶员辅助系统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与失、进与退大量并存的矛盾现象 ,着重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而又辩证的社会进步观 ,明确指出社会进步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体本质力量的完善 ,它通过社会主体的能动活动来体现和实现。这种能动活动是主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 ,因而也是一个付出代价的过程。社会进步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普通现象 ,存在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对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问题 ,我们既要作道德评价 ,更要作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期望速度对速度—密度曲线的影响.通过引入期望速度建立了新的博弈表和相应的交通流中观模型,利用VBA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于一个期望速度类情况,分析了期望速度相同时不同的道路条件对应的速度—密度曲线,以及相同道路条件下,不同期望速度对应的速度—密度曲线.对于多个期望速度类的情况,研究了多个期望速度的变异系数对车流平均速度的影响,以及慢车比例对车流平均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驾驶员的期望速度差异是影响车流平均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密度较小时,交通流处于个体流模式,此时交通流平均速度主要由期望速度差异决定;当密度较大时,交通流处于集体流模式,此时交通流平均速度主要由密度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一种考虑吸引型异常事件的行人元胞自动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目前行人元胞自动机仿真研究中对于吸引型异常事件情况下模型的缺失,本文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考虑吸引型异常事件的行人元胞自动机模型.当异常事件发生后,模型将行人分为漠视、驻足、围观和围观离开四种类型.漠视类型指对异常事件毫无兴趣,不受异常事件影响的行人,其动力特性与行人在正常情况下的动力特性一致;驻足类型指对异常事件较有兴趣,驻足观看的行人,其动力特性由能使行人在原地停留的驻足效用值决定;围观类型指对异常事件极有兴趣,向异常事件中心靠近围观的行人,其动力特性由围观效用决定;围观离开类型指对异常事件失去兴趣,从围观人群离开的行人,其动力特性由围观离开效用决定.仿真效果显示,该模型基本可反映行人聚集围观的表征和内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