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和远洋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船舶在这些海域航行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新能源,不仅可以提高船舶的能源结构,提高船舶的续航能力,而且对于改善船舶的电力系统、动力系统性能有重要的意义。船舶风力发电机组要位于船舶的上层甲板上,借助船舶风力发电机可以利用海上的风能为船舶电力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船舶风力发电机的状态监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船用风力发电机的可靠性,结合Labview平台,建立了船舶风力发电机的状态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两用型风能利用装置在江海直达散货船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修船》2017,(3):17-20
文章针对当前船舶发展趋势和江海直达散货船的航线特点,设计出1种能够利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进行风力助航,以及利用长江航线不适合风力助航的风力资源进行风力发电的两用型风能利用装置。通过仿真测试和经济性分析表明该装置风力发电效率良好,风帆助航效果显著,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航线上的风力资源,为船舶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风力助航船作为一种新型船舶种类,可以利用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补充自身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风力助航船的风速、风向监测技术,作为风力助航船的关键信号输入,风速和风向信息是船舶进行船帆控制的关键,因此提高海上风速、风向的监测水平十分重要。本文介绍风力助航船的风速监测原理,搭建风力助航船的风速监测平台,对平台原理和工作流程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首先介绍风力助航船舶航行优化的原理,从原理出发描述燃料最省的航行路线模型建立方法,并且通过实验仿真说明风力助航船舶航线与风向和航速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准则得到最优的目标函数,实现了风力助航船舶的最优路径。  相似文献   

5.
惠州港水域设置有大量的导助航设施用于保障海上安全。通过梳理惠州港水域现有导助航设施现状,分析该水域导助航设施存在的问题,包括国际集装箱码头连接水域助航标志缺失、东马港区东联作业区助航标志影响船舶操纵、双蓬舵灯浮辨识效果较差、东联航道导标效果不佳、大亚湾湾口导助航设施较少和部分灯浮标链长不合适等,从船舶引航和船舶操纵安全角度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管理部门完善导助航设施、提高航标效能提供参考,确保该水域船舶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6.
陈建荣 《中国船检》2014,(10):83-84
近年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助航设备在船舶上得以应用,促进了海上航行安全。如ECDIS(电子海图)减轻了驾驶人员负担,AIS增强了船舶间避免碰撞的措施,加强了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功能和海事通信功能,BNWAS(驾驶台值班报警系统)防止驾驶员在航行值班时不能履行值班职责而使船舶处于无人操纵的危险局面发生。助航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断应用和改善,为船舶海上航行安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也有效地减少了海上交通事故的发生。遗憾的是,虽然海上通航环境和船舶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但人为因素仍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前,丹麦正计划在海上建造一座由11台风力发电机组成的大型风力发电站。该电站靠近波罗的海的洛兰岛。发电机的混凝土底座已在离岸1.5~3公里、深5米的海上建成。预计,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电量1200万度。海上风力发电要比同样的岸上风力发电增加70%费用,而且,相应的设施也较为复杂。由于海上没有任何阻挡,风力较强,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也不需要太高,因此,把电站建在海上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风帆助航系统船舶选型及其应用的问题,探讨了风帆助航典型船舶的选型原则,分析了风帆助航船舶主机及风帆助航系统的应用限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船和散货船可作为安装风帆助航系统的典型船舶,风帆助航船舶的主机操纵与风帆操纵都应遵循一定的限制因素,为风帆助航系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牟勤  张敏  白军 《世界海运》2018,(2):38-41
针对疏浚作业船舶在喀麦隆杜阿拉航道浅区航行和施工过程中避让进出港船舶、渔船、渔具等较为困难的现状,依据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相关条款,分析疏浚船与进出港船舶、捕鱼船在不同情况下的避让关系,总结疏浚船舶在该航道浅区航行和施工时所需采取的特殊避让和操纵措施,为在该航道进行疏浚作业的船舶以及进出杜阿拉港的船舶提供切实可行的避让和操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甚高频无线电话、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如何将这些设备用于正规瞭望值得关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第5条规定:"每一船舶应经常用视觉、听觉以及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下一切有效的手段保持正规的瞭望,以便对局面和碰撞危险作出充分的估计。"其中"一切有效的手段"就包括助航设备。目前安装在船舶上的助航设备有:雷达/ARPA、船舶自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船用风力发电机快速响应控制问题,采用传统控制方法受到内部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控制效果较差,提出了基于模糊算法的船用风力发电机MPPT快速响应控制。根据船用风力发电机MPPT结构,分析MPPT快速响应工作原理,利用大量实际数据归纳总结出控制规则,可快速响应船舶外部环境变化,采用双输入单输出控制方式,将输入输出量转化为模糊集论域,使用三角隶属度函数来表示各个变量,由此完成船用风力发电机MPPT快速响应控制。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最高控制效果可达到98%,可达到有效控制风力发电机振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水运领域中,船舶的航行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优良的助航系统可以为船舶在海上的航行提供有力保障,而航标巡检是船舶能够充分利用助航系统的关键所在。无人机的出现,推动了航标巡检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立足于无人机在航标巡检中的具体优势,再深入分析无人机在航标巡检中的具体应用,包括灯浮标的应用、固定标志的应用以及建设选址的应用等,从而为现阶段构建更加高效的助航系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港口助航信息实时共享发布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寿桂  翁跃宗 《中国航海》2006,(1):34-37,81
通过对港口助航信息数据内容以及数据共享发布组织模式的研究,运用WEBGIS技术,构建了以符合国际IHO-S57标准电子海图规范为基础数据、可叠加各种实时助航信息、运行于互联网上的港口助航信息实时共享发布系统。该系统为进出港船舶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发布的港口助航信息提供了方便,增进了船舶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风帆助航条件下海洋风力资源对远洋船舶的辅助推力,将风场与航线数据在电子海图上叠加显示.通过设计算法,建立任意航线上风向变化与色彩变化的映射关系,以色彩的变化直观显示航迹带内的风向分布特征,利用矩阵实验室(MATLAB)对海洋风场数据进行读取和可视化,并对风速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上风速、风向在一定海域内保持稳定,为航行船舶风帆助航的可行性以及最优航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海上风电设施建成后,会对该水域的通航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对船舶航行、助航标志、通信导航设施、雷达等助航仪器等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海上风电场区在开发设计阶段及营运中应重视航运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满足节能减排及降低运营成本的需求,本文基于云计算,研究了海洋风场对船舶航向的影响,为海洋风力助航提供指导。首先本文分析海洋风场的风力分布特性;然后构建定速航向下风力助航的能耗模型及主机定输出时海洋风场对船舶航行的推动模型;最后提出结合云计算的航线优化方法及适度绕航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船舶风力助航技术,着重分析风速风向测量技术,包括一维测量技术以及二维测量技术;构建风力助航船舶运动的数学模型,研究船舶在海面上的受力结构,分析风翼角和最大助推力系数之间的关系;以退火算法为基础,结合Metropolis准则,研究船舶航线的优化方法,同时构建最优航线模型。  相似文献   

18.
张广雷  赵平 《水运管理》2014,(5):11-13,35
探讨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的驾驶人员在上海港复杂水域有效充分利用导航、助航设施的方法;根据疏浚船舶操纵特性及相关操船经验,提出在进点施工前对相关进出口船舶进行早期辨认、系统分类、有效协调沟通,做到合理的错峰避让及高效施工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工作在VHF海上频段的岸基和船载广播式自动识别应答器系统,是集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助航系统和海上安全信息系统.其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使它成为增强船舶航行安全和提高船舶交通管理效率的新型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图像多通道并行传输具有数据流以及数据量大的特点,传统的传输系统在图像多通道并行传输中常出现目标图像数据丢失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海上船舶目标图像多通道并行传输系统设计。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核心处理器、电源模块、传输模块和图像采集模块,其中核心处理器主要调整系统的运行频率,并采集船舶航信信号;电源模块是为海上船舶目标图像多通道并行传输系统提供各个直流电平;传输模块主要实现目标图像数据通信;图像采集模块主要采集海上船舶目标图像数据。系统软件部分主要对硬件采集到的信息滤波处理,对多目标图像分类识别,以此完成海上船舶目标图像多通道并行传输。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系统比此次设计系统出现目标图像数据丢失数量多,本文设计有效解决了目标图像数据丢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